有一种沟通方式,总会在无形之中让人恼火,这种隐形的伤害看似平平无奇,实则威力十足。
想必大家在生活中都经历过“
习惯性反问
”。
不管你说什么,对方的回应总是夹枪带棒,反问的话语中虽然没有狠毒的词语,但是却让人的心里很不舒服。
而这种不健康的沟通方式在亲子关系中十分常见。
你会“习惯性反问”反问吗?
语言学中的反问是一个修辞手法,主要强调自己的语气,表达出自己的情绪。
在某些场景下用反问就会使得沟通没有任何效果,反而会变成一种攻击。
网友吐嘈妈妈总想催着自己结婚,经常用言语中伤自己。
原来母亲总是用反问的语气来质问ta:
你觉得你的想法合适吗?
我说什么都是不对吗?
就你不行,别人怎么都是这样?
谁工作不忙,就你没时间?
你都多大了,还不会结婚干嘛?
每次妈妈总是用这种语气和自己说话,网友觉得又难过又很气愤。
很多次网友都问母亲为什么不能好好说话呢!
却迎来更大的风雨,连她爸爸都觉得她矫情、无法沟通、无药可救。
习惯性反问的父母可能就没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伤害了孩子,甚至会觉得孩子叛逆、不听话。
在这种扭曲的成长环境中,孩子的内心会受到很多伤害。
“习惯性反问”对孩子的影响
如果这种沟通方式习以为常,对孩子有三种影响:
第一,习惯性反问可能会让孩子感到被质疑和不被信任。
有次我去朋友家作客,小明兴奋地向他妈妈展示他用积木搭建的小城堡。
城堡高耸,塔尖直指天花板,每个角落都透露出他的用心和创意。
朋友却只是轻轻挑了挑眉,反问道:“这是你一个人做的吗?你确定没有别人帮忙?”
小明的笑容瞬间凝固,他感到一种说不出的失落。
其实对于孩子来说,每一个积木都是他亲手摆放,每一个角落都倾注了他的想象和努力。
但妈妈的反问像一阵冷风,吹散了他的热情,他感到自己的努力被质疑,他的独立被忽视。
当孩子再次回答朋友的反问,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哽咽,他明显已经没有开始的兴奋和喜悦。
习惯性反问有时就像一种魔咒一般,将孩子深深的封印在自己的世界里面,越发变得丧失自信和兴趣。
第二,习惯性反问可能会阻碍孩子的自我表达。
当孩子在生活或者学习中遇到困难,向我们寻求帮助时,反问的回答会让他们丧失自信,也会觉得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被重视,这会让他们在表达自己时变得犹豫和退缩。
长期下去,孩子可能会变得不愿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这对他们的社交能力和情感发展都是不利的。
再者,习惯性反问可能会破坏亲子关系。
沟通是建立和维护关系的重要方式,而反问式的沟通往往会让对话变得紧张和对抗。
孩子常常因为父母的反问而感到压力和焦虑,索性就和父母减少沟通。
不被理解和不平等的沟通让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避免习惯性反问呢?
我们可以尝试使用
开放式的问题来代替反问。
比如,我们可以问孩子:
“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想法?”
“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这样问可以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而不是让他们感到被质疑。
其次,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不要急于给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