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荣是史家公认的“五代第一明君”,这位后周太祖郭威的内侄和养子,在位短短六年间,通过整军练卒、减赋安民、鼓励商贸、裁汰僧尼等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后周政治清明、国家富庶、士卒精锐,使得经历了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混战的中原大地重现勃勃生机。
周世宗柴荣塑像
柴荣还是一位卓越的军事统帅,他西败后蜀、南摧南唐、北破契丹,将关中、蜀地、江淮纳入后周版图,几乎在有生之年实现全国的统一。而欺负柴家孤儿寡母,搞政变上台的赵匡胤则奉柴荣为“政治教父”,完全因袭了他的治国理念,延续了他所主导的统一进程和经济、文化发展轨迹。不妨说,柴荣是结束五代战乱,奠定宋代繁荣,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文化推向全面顶峰的总设计师。
然而,柴荣并非天生的一代雄主。事实上,他最初的愿望只是保境安民,过好自家的小日子,敌人打上门来,他第一次公开亮相就几乎遭遇“滑铁卢”。但正是经历了这次戏剧般的战斗,他的自信心被彻底激活,进而萌生了“削平天下”的雄心壮志。
后汉隐帝刘承祐死后,郭威入据汴梁建立了后周。刘承祐的叔叔刘崇表示不服,控制河东十二州在太原称帝,史称“北汉”,跟后周死磕。北汉人少地狭,刘崇便依照学长石敬瑭的样子,认辽国(契丹)皇帝为叔父,借兵借粮,屡次南下约架。
郭威临死前,为巩固柴荣的地位,先后处置掉重臣王峻、王殷等人,并让另一个潜在的接班人李重进(其母为郭威妹妹福庆长公主)与柴荣明确君臣关系。李重进任殿前都指挥使(首都卫戍司令)、樊爱能任马军都指挥使(骑兵司令)、何徽任步军都指挥使(步兵司令)。这些安排虽然确保了柴荣顺利接班,但军权并不在皇帝手上,他能不能坐稳江山,还是个未知数。
郭威一死,刘崇认为重整河山的时机到了,立即给北边的契丹叔叔送去白花花的银子,请契丹派兵结伙南下,趁柴荣地位不稳,一鼓作气灭亡后周。
这边厢中原朝廷轮流坐庄,草原那边的契丹也没消停,经过几番内斗,皇帝也换了两茬儿,耶律德光的儿子述律成为最后赢家。但这个小家伙能吃能喝能玩,尤其能睡觉,“达旦乃寐,日中方起”,人称“睡王”。
“睡王”自家的事都没时间打理,哪有心情掺和别人家的闲事?但大侄子刘崇苦苦哀求,又拿了人家的钱财,只好安排了个将领,象征性地带万余骑兵给北汉壮胆,胡汉合营,联辔南下。
刚上任的柴荣收到邻居这样一份“厚礼”,心情不爽可想而知。他决定亲自动身去跟北汉打一架。群臣都认为他屁股还没坐热乎,人心未稳,不宜亲征。连一向沉稳的老油条冯道也急了,死活不让他出城,双方竟吵得大伤感情。下面这段对话堪称经典——
柴荣:当年唐太宗平定天下,都是亲自上阵,我咋就不行?
冯道:您比得上唐太宗吗?
柴荣:我军兵力强大,收拾刘崇如大山压碎鸡蛋一样容易!
冯道:您这小身板儿像大山吗?
柴荣被噎得几乎吐血,但他铁了心要去,除了急于向天下展现后周新皇帝的英勇果决,他其实更想从郭威布置的权力格局中挣脱出来,将枪杆子牢牢抓到自己手中。
后周时期形势图
公元954年,周汉两军在高平(今属山西晋城,秦赵长平之战也发生在这里)迎面相撞。北汉皇帝刘崇居中军,左翼是骁将张元徽,右翼为契丹骑兵;后周皇帝柴荣出阵督战,禁军统领张永德率军居中,李重进为左翼,樊爱能、何徽为右翼。
刘崇见周军数量较少,觉得靠自身力量就可拿下对手,有点后悔请契丹来帮忙,越想越心疼那笔银子。本来当天刮着东北风,北汉处于上风头,这时候刘崇只顾着心疼银子,等他定下神来下令进攻时,风向突然改变为南风。
这似乎是个不吉利的征兆。但自信满满的刘崇没有通知右翼契丹骑兵,下令左翼先行发动进攻。而“北汉战神”张元徽也没让他失望,几个回合就将当面的周军右翼击溃,樊爱能、何徽带头撒丫子逃跑,上千人放下武器投降北汉,汉军团团围裹上来,直逼柴荣中军。
柴荣没想到自己的首秀竟然以如此糟糕的方式开场,哨声刚响,自己就被逼到了围栏边角。但是,曾经吹出去的大话总得兑现,前进一步或许是咸鱼翻身,或许是死亡伤残,但后退一步肯定是万劫不复的深渊。
柴荣不暇细想,带着数十名亲兵直接扑向敌军。这个举动对战场形势影响并不大,但在士气上却给后周军打了满满一针鸡血。危急关头,一位未来之星也勇敢地站了出来,他就是宿卫将赵匡胤。要说军事天赋,赵匡胤当在柴荣之上,他没有跟在皇帝屁股后面直接冲上去拚命,而是扭头对自己的领导张永德下达命令:你带人从西边高地绕出去为左翼,我带人为右翼重新组织战线!
部署完毕,他大喊一声:“国家安危,在此一举!”然后带兵向北汉最嚣张的前锋军冲击。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后周军队看到皇帝、大将都如此玩命,士气大振,无不以一当百。
后周所铸“周元通宝”铜钱
刘崇听说柴荣亲自出战,搬出整车的真金白银当场奖赏张元徽,并催他乘胜出击擒拿柴荣。张元徽一激动,自个儿骑着马就冲出来直奔柴荣,结果马匹倒毙被乱军所杀。张元徽一死,北汉士气沮丧,加上这会儿南风越刮越大,北汉兵败如山倒,刘崇亲手挥动红旗整顿军队也制止不住。眼见大势已去,刘崇换了便服,乘着契丹赠送的黄骝宝马逃窜,他本身年老力衰,又昼夜驰骤,一路饱经惊吓,险些丧命。
侥幸翻盘的柴荣感慨颇多,他首先想到的是整顿军纪,改革军队。樊爱能、何徽是郭威指定的辅弼重臣,竟然临阵逃跑,而且沿途劫掠,连朝廷派来劝阻的使者都敢杀害,视军法为儿戏,这样的军队如何能保家卫国?更不要说平定天下了!
柴荣痛下决心,命人将樊、何二人及部将70多人逮捕,当面痛骂,全部斩首。这个举动在五代军人专权的大背景下绝对是条爆炸性新闻,史称“自是骄将惰卒始知所惧,不行姑息之政矣。”
同时,为奖赏高平之战的功臣,柴荣对李重进、张永德等人大加封赏,特别擢升赵匡胤为殿前都虞候、严州刺史。
但是,要想从根本上革除军队痼疾,仅靠赏罚这样的手段远远不够。五代时期,皇帝身边的宿卫军工资高,危险系数低,因此都是累朝相承,近亲繁殖,托门子找关系才能进去,战斗力弱,羸老者居多,还骄狂难管,百姓面前是狼,敌人面前是羊。柴荣认为,兵在精不在多,像现在养这么多无用的废物,纯粹劳民伤财。
柴荣的整军方案核心有两点:一是精检裁汰,强壮者涨薪,羸弱者淘汰,精兵减赋;二是强干弱枝,组建精锐的中央禁军,削弱藩镇势力。这套方案很快见效,后人评价说:“由是士卒精强,近代无比,征伐四方,所向皆捷,选练之力也”(《资治通鉴》语)。
高平之战激活了柴荣蛰伏已久的雄心壮志,当初他自比唐太宗,连身边的近臣都觉得是个笑话。高平之战中他的表现让臣民刮目相看,也让他更加自信。此战之后,柴荣公开提出了“削平天下”这个政治理念,继改革军制之后,又采取了禁佛、重商、铸钱、减税、去奢等一系列政策,国势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