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资治通鉴读史悟道
资治通鉴智慧解读,助您少走十年弯路。关注读史悟道,和20万人一起探讨资治通鉴。更多精彩文章请访问通鉴网:www.dushiwudao.com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学习强国  ·  读书,成就更好的自己 ·  昨天  
学习强国  ·  读书,成就更好的自己 ·  昨天  
十点读书  ·  一张卡片卖16万,小学生背上巨额“卡债”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资治通鉴读史悟道

14. 商鞅为何刻薄寡恩

资治通鉴读史悟道  · 公众号  ·  · 2024-04-01 23:09

正文

材 料
《资治通鉴》周纪 周显王十年 前359年
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
译 文
新法在民间施行了整整一年,秦国老百姓到国都说新法不方便的数以千计。正当这时,太子触犯了新法。公孙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推行,是因为上层的人带头犯法。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以劓刑处罚监督他行为的老师公子虔,以黥刑处罚传授他知识的老师公孙贾。”第二天,秦国人就都遵从新法了。
解 析
对商鞅的历史评价褒贬不一,推崇商鞅的一般是做实事的人,比如桑弘羊、诸葛亮、王安石、李德胜等,行事风格或多或少都有法家的影子。
贬低商鞅的一般是诸如司马迁、司马光、贾谊、赵蕤这些人,大多以著书立说而扬名于世。
商鞅对我研究《资治通鉴》有很深的影响,因此我打算多写篇关于商鞅的文章。史学家对商鞅的评价是不高的,这直接影响到了群众对商鞅的评价,我们来看看司马迁是怎么评价商鞅的:
“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司马迁的意思简单点说就是:“商鞅刻薄寡恩,靠攀关系上位,最后作法自毙是活该。”
这直接影响了后世对商鞅的印象,毕竟司马迁写了号称“史家之绝唱”的《史记》,是屹立千百年不倒的意见领袖。
这就是司马迁的幼稚之处,他不懂政治,不懂人心,更不懂权谋。他被汉武帝处以宫刑,并不冤,因为他不懂汉武帝,也不懂商鞅。
商鞅做过很多得罪人的事,最严重的就是开篇材料里的那一件,太子犯法,把秦孝公哥哥的鼻子都给削了。我想想都觉得痛,不由自主地摸摸自己的鼻子,看还在不在。
寻常人看到这段材料的想法就是:商鞅有必要这么上纲上线吗?罚点俸禄、降降职位意思意思得了,实在不行,廷杖打一顿也是可以的,至少身上不掉东西。主动减轻处罚,人家虽然被处罚了,说不定不但不恨你,还会感激你放他一马。何必这么一根筋,把太子、宗室领袖公子虔、文官领袖公孙贾一次性都给得罪了?一个贵族鼻子没了,以后怎么见人?一个文官脸上刺了字,以后该怎么混官场?商鞅这不光是要杀人,他还要诛心啊!被施刑的人该多恨商鞅,实在是太傻了。
其实,用权谋的眼光看,就会发现商鞅的良苦用心。
首先,商鞅的智商是正常的,这一点在魏国的时候就有体现。当时公叔痤向魏惠王推荐他,魏王不重视,于是公叔痤说:“如果您不用他,就杀了他,不要让他跑到别的国家去。”
其实公叔痤说这话,并非真心想杀商鞅,只是以退为进,拐着弯强调商鞅真的很有才,不能不用。
结果魏惠王仍然是不听,反而觉得公叔痤病糊涂了,说话前言不接后语,一会儿让用一会儿让杀,这不神经病吗?
公叔痤见魏王不用商鞅,于是赶紧把商鞅叫来,让他赶紧离开魏国,说魏王要杀他了。
结果商鞅直接回了一句:“我不走,魏王既然不会用我,自然就不会杀我。”
这一句话的内在逻辑是,如果魏王觉得我没本事,他懒得杀我,我又没得罪他;如果魏王觉得我有本事,就不会杀我,只会留用我,除非魏王是个傻瓜。然而大家都知道的,魏王虽然有点迷糊,但不是傻瓜。
这话逻辑严密,不是笨人能说出来的,况且看看《商君书》,写得也是有条不紊让人叹服。
所以说,商鞅不傻,他在削公子虔鼻子的时候,是慎重考虑过后果的,既然他知道后果,为什么还要这么干?活腻了吗?
并不是,他这么干恰恰是为了稳定秦国,稳定新法,稳定自己的地位。为什么我这么说呢?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稳定形势
首先,秦国刚开始变法才一年,变法就是改变利益分配模式,必然要触动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也就是秦国贵族和官僚的根本利益。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这些人已经蠢蠢欲动了,而此时的秦国还很弱小,经不起搞内讧,一旦起了内讧,周边强国顺势进攻,大秦便要亡。
所以要暂时稳住这些贵族,为变法争取时间,稳住贵族唯一的办法就是取消变法,咱们不变了成么?不成,商鞅入秦就是来变法的,这是不可调和的矛盾。既然变法还是得继续,那怎么安抚这些利益被侵犯的权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