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的爆发让很多企业举步维艰,不得不用裁员降薪等方式进行自救。
朋友王姐,是一家餐饮集团的HR,因为疫情,这个春节期间让她忙得焦头烂额。
复工第一天,和往常一样,王姐也是第一个到公司的人。
刚进办公室,就收到了老板发来的裁员名单,好几个都是绩效前列的员工,甚至和自己朝夕相处的部门同事也在上面。
要放到平时,她还会尝试和老板争取一下,但是现在公司的境况真到了生死时刻。
疫情让很多行业按下了“暂停键”,餐饮首当其冲,停业、休市一再延长,停堂食做外卖,损失惨重。就连餐饮龙头企业西贝老板也出来喊熬不过3个月;
木屋烧烤则选择全员降薪,老板隋政军说,“这次我选择做狗熊,而不是英雄”。
而对王姐所在的中小企业来说境遇更糟糕,说没就没了,连新闻都不会有。
在处理裁员的这段时间里,王姐说这是她职业生涯最难熬的日子。
在裁员办公室里:
有人情绪激动,不停拍着桌子,指着她的鼻子破口大骂,丢下一句等着仲裁吧;
也有人开门见山地要赔偿,但对方的条件让她无法满足;
还有人看似客气,却暗暗给她下套,转眼就把截图放网上去了。
处理完裁员的王姐感觉自己里外不是人,心情十分压抑、自责和内疚。
同事们就像躲瘟神一样,时刻提防着她;
老板对她裁员的速度和效果极为不满,不但吃了官司,还在让公司的雇主品牌受损。
王姐为此大倒苦水:“比起招聘,我更怕裁人。”
裁员是企业在危机时刻的一种自救方式,虽然这种方式要承受巨大的外界压力。
很多老板寄希望于通过裁员来缩减成本,保存实力等待东山再起。
但裁员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它是一道复杂的算术题,稍有不慎便有可能满盘皆输。
对于一家公司而言,现金流6个月是生死线,12个月是安全线,老板考虑要不要裁员,关键看账上现金有多少。
这就是新潮传媒创始人为什么说,虽然公司账上有10亿元现金,但倒推出来的生存期也只有6个月。
然而采用错误的方式裁员是致命的,犹豫不决和拖泥带水会让裁员陷入僵局,并继而影响大局。
红杉资本在一份报告里用一张图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2008年金融危机,两家业务规模很接近的公司采用了截然不同的裁员策略。
来源:红杉资本
A公司担心裁员引起外界质疑,影响公司招聘,一开始砍掉市场费用,后来又加大绩效考核力度进行末位淘汰,再后来扛不住投资人的压力开始大幅裁员,最后导致能人出走,留下的人大部分都在消极磨工。
B公司却顺利地度过了那个冬天,因为老板裁员一步到位,虽然损失惨重,但是业务逐渐在复苏。
很遗憾的是,因为各种原因,当前绝大多数公司都是采取A公司这种迂回的策略,少有公司“光明磊落”地裁员。
在这个过程中,HR的执行力和策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处理好了帮助公司救一命,没处理好全部翻船。
很多HR说,老板肯定是要零成本裁员,我能怎么办。
为此小编也咨询过一些hr朋友,老板是决策者,但是HR是重要的建议方,我们能做的就是为他们
提供一些合理合法的意见和方案,避免不必要的隐患和风险
。
如果老板还是一意孤行要无良裁员,请相信我,天道轮回,HR也难逃一劫。
公司就是一个小江湖,一旦有风吹草动就容易人心惶惶,影响业务发展。所以保密是HR很重要的职业道德,特别在裁员期间。
去年,武汉有个HR群讨论如何暴力裁员被曝光。
起因是武汉一家科技公司由于业务调整需要裁掉整个研发团队,老板让HR想想怎么在不赔偿的情况下把这件事搞定。
结果,这位HR在没有做第一步的努力情况下,直接在HR同行群里求教,尽管她的这个行为间接的让员工拿到了赔偿,但这个方案一定是最差的。
刚刚去世的“全球第一CEO”杰克·韦尔奇曾说,最出色的HR应该是牧师和父母的综合体,牧师能倾听和保守秘密,父母有一颗善良和友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