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溯源,我们怎么就成残废了呢?
首先,是人文教育的缺失。
什么是人文教育?耶鲁大学在一篇报告里这样解释——
“(人文教育)所有课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设置都应围绕一个目的,就是怎样才能最好地传授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艺术、怎样有序思考、怎么分析事物、怎么明辨是非、怎么组织论据、怎么平衡各方面的意见、怎么唤醒、提升和控制想象力、怎么安排记忆、怎么激励和引导自己的天分。”
以写作为例。在健康的人文教育中,写作注重的是思维训练,将语言作为思考工具和表达工具。这种注重独立思辨能力的写作,指向的是完善人格与创造力。
而中国学生学习阅读写作,讲究的却是既定的中心思想和套词套句。孩子自我评价的标准,会跟着老师学校的标准,力求自己写出中心思想符合要求的文章,做出符合榜样的行为。
中国孩子只被灌输“应该如何”,而不知道何为真相和现实,自我的力量根本无从发展。
你看到这种捆绑孩子发展的绳索,还不敢干脆地解开它。鼓足勇气下手了,孩子又不信你。
有个传统公案故事,讲两个妇女抢孩子,都说孩子是自己的。县官让俩人拽着孩子拔河,谁赢了孩子是谁的。
亲妈肯定输,舍不得孩子疼。你和教育之间,就是这样。更有很多做父母的,根本不会参与这场拔河比赛,彻底弃权,孩子安心,父母也安心。
另一方面,中国文化自古就注重宗族、家庭伦理。个体是用来实现家族意志的,养儿是用来防老的,夫妻是用来传宗接代的。
讲究孝和顺的孝道,是这种削弱个体人格的观念的集大成。从心理学上讲,孝道就是刻意捆绑个体与父母家庭,直接阻断个体力量的发展。
这种“阻断”确实让人有安全感,但个体独立人格也必然融化在权威之中。如今,这套天地君亲师的“传统文化”已然借尸还魂,化作核心观。
十几年前,我刚工作那会儿,母亲打电话时总说,要听领导的话,好好工作,不要迟到。十几年过去了,我和朋友单干做了点事,母亲打电话常常问我,你们是在干啥,没干违法的事儿吧?
父母的大半辈子,就是操心子女。子女的大半辈子,心里压着愧疚的巨石。由于个体力量不足,人人都在内心求“安稳”——于是便仰赖安稳。
这种社会心理模式,你我都无法跳脱,唯有在模板里折腾。想伸出脑袋透口气?一棍子抡过来,打到你闷声。
棍子,就是实名权威。
前天在香港看了部真实历史改编的韩国片,讲1987年一场运动。片子里有个秘密警察,被老板送进监狱顶罪。他在牢里琢磨了很久,意识到自己是个混蛋,就想做自己。
于是,他违抗老板的命令,硬朗朗地往枪口上撞,死也不怕。老板略加思索,没开枪,说我会把你老婆孩子扔进江,让你活着。
立马怂了,一个心狠手辣的硬汉瞬间崩盘。
这当然是极端例子,但天下所有权威的棍子都是一回事儿。要是你知道的太多想的太多,拒绝嗑药,鬼影就随时显形,让你崩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