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证券市场周刊
《证券市场周刊》创办于1992年3月,是中国最早的专业性证券传媒。作为中国证监会指定披露上市公司信息唯一刊物,《证券市场周刊》是中国最具权威性的证券杂志。被美国期刊协会评为“世界十大财经媒体之一”。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单号码查入口  ·  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穷人的富养是带孩子到处旅 ... ·  21 小时前  
单号码查入口  ·  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穷人的富养是带孩子到处旅 ... ·  21 小时前  
三个妈妈六个娃  ·  人在英国,遭遇了一次紧急撤离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证券市场周刊

骨科耗材龙头迎来业绩拐点

证券市场周刊  · 公众号  ·  · 2025-02-11 17:06

正文

提示 点击上方 " 证券市场周刊 " 免费订阅本刊


两家骨科耗材龙头上市公司 2024 年以来业绩相比往年明显好转。一方面,集采续标价格已经企稳,有的产品中标价格甚至还所有上涨。另一方面,集采促进国产化替代加速,国产头部企业市场份额提升明显。此外,两家龙头企业积极出海,海外市场营收大幅增长。

杜鹏 /
1 10 日晚间,大博医疗( 002901.SZ) 发布 2024 年业绩预告,预计全年净利润 3.5 亿 -3.9 亿元,同比增长 493.5%-561.33% ,扣非净利润 2.8 亿 -3.2 亿元,同比增长 2552.75%-2931.71% 。消息出来次日,公司股价全天一字板涨停,随后四个交易日再度上涨 10.7% 1 17 日收盘市值为 147 亿元。

此前两年,大博医疗 2022 年和 2023 年营业收入变动分别下降 28.09% 、增长 6.9% ,扣非净利润分别下降 85.24% 88.45% 2024 年业绩相比往年已经见底好转,公司股价也从 2024 8 月低点至今已上涨 62.8%

大博医疗是一家以骨科耗材为主业的上市公司,主营产品包括创伤类植入耗材产品、脊柱类植入耗材产品、关节类植入耗材产品等。无独有偶,威高骨科 (688161.SH) 作为另外一家骨科耗材上市公司,最新业绩也已经开始好转, 2022-2023 年及 2024 年前三季度营收变动分别为 -4.44% -37.63% 0.07% ,扣非净利润变动分别为 -21.43% -81.68% 37% 1 17 日收盘市值 97.92 亿元。

两家骨科耗材龙头上市公司, 2024 年以来业绩双双好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否迎来业绩拐点了呢?

价稳量升

2021 年开始,国家启动了一系列针对骨科耗材集中采购的政策。截至目前,脊柱类和运动医学类耗材已相继完成了首轮国家集采,创伤和关节类耗材则率先进入了续标阶段。

在首轮集采后,骨科总体市场规模及利润率短期有所下降,大博医疗和威高骨科 2022 年和 2023 年业绩也因此有所下降。而随着集采全面落地及进入续标阶段,集采规则逐步成熟,价格已经企稳。比如,创伤类耗材续标中,各头部企业中标价较首次集采价格普遍上涨,关节续标价格相较首次集采价格降幅平均仅为 6% ,价格降幅逐步趋稳。

与此同时,集采推出后促进了国产替代进程加快。集采前中国骨科植入耗材市场国产份额较低,以进口品牌为主,各品类国内企业的份额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同时,在集采下,头部企业能通过集采报量凭借渠道优势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而小企业因覆盖范围、生产能力、配送能力有限,销售利润不足以支撑成本,将逐步退出市场,该部分市场也会由头部企业承接。随着头部企业市场份额扩大,中国国产品牌市场集中度明显上升。据统计, 2023 年,骨科耗材国产品牌 CR3 18.2% ,较 2021 年提升 5.3 个百分点;国产品牌 CR5 27.9% ,较 2021 年提升 9 个百分点。

对于头部企业而言,集采政策带来了国产替代提速以及行业集中度提升的机遇。也正是受益于此,大博医疗和威高骨科两家龙头骨科上市公司, 2024 年以来业绩迎来大幅好转。

以大博医疗为例来看, 2023 9 月创伤类耗材续标后,公司创伤板块各产品价格涨幅在 20-50% 之间,且市占率排名保持第一。公司在脊柱类耗材集采中市占率为 7.83% (按金额计),相较集采前也有较大幅度提升。 2023 9 月运动医学类耗材集采中,大博医疗中标市占率约为 2.4% (按需求量计),同样大幅提升。 2024 5 月关节续约落地,公司市占率从 1.2% 大幅提升至 3.4% ,多款产品价格均有小幅上涨。

大博医疗 2024 年业绩预告明确表示,随着骨科耗材集采政策陆续落地执行,公司积极调整经营策略,骨科业务线逐步企稳回升。对于威高骨科,东北证券发布的研报称,根据公司 2024 年中报数据,公司业绩拐点已现,常规脊柱业务与创伤业务稳健增长,关节业务、脊柱微创手术业务有望持续放量。

展望未来,在“价”已趋稳的情况下,“量”有望持续增长,行业市场空间广阔。骨科疾病发病率与年龄相关性很高, 60 岁以上年龄阶段的人群占比远高于该年龄段以下的人群占比。

老龄化对骨科影响较大,老龄化带来的骨科慢性退行性疾病早期诊断、防治和康复需求显著增高。未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剧,中国骨科疾病的患病人数将进一步增长,从而带动骨科植入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的快速扩张。

同时,目前国内骨科手术治疗渗透率,相对欧美发达国家来说仍然较低,尤其关节领域是三大成熟植入物领域与发达国家差距最大的环节,人工关节仍有较大开发空间。此外,国产骨科疾病临床上仍有许多问题未被解决,对创新产品拓展需求还很迫切,因此创新发展空间仍然广阔。券商认为,未来骨科植入物市场预计将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态势。

进军海外

两家骨科龙头上市公司业绩好转,还受益于海外市场发力。

大博医疗 2024 年中报披露,公司境外市场实现营业收入 1.04 亿元,同比增长 40.52% ,比整体营收增速高 10 多个百分点,占全部营收比例达到 10.84% 。威高骨科 2024 年三季报称,公司以区域策略为核心,通过深耕细作重点国家,拓展周边国家进行区域内国家覆盖,实现学术交流,打造医生教育中心,以点带面,提升产品覆盖国家的数量,海外业务增长迅速,海外贸易同比增长 52%

骨科耗材龙头之所以进军海外市场,主要是因为国际市场空间广阔。从市场规模来看,发达国家由于其先进的医疗体系和较高的健康意识,形成了庞大的消费市场,预计 2025 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将达 3708 亿元。同时,新兴市场国家随着经济的增长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对医疗器械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为全球医疗器械市场提供了持续增长的动力。

此外,海外医疗器械市场盈利空间大。

海外市场的经济发展水平、消费能力、医疗保障制度以及市场竞争格局等多方面因素下,海外发达国家医疗器械市场定价普遍较高。越来越多的中国骨科耗材公司开始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寻求新的增长点。通过积极参与国际认证、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建立海外市场团队和拓展国际合作等策略,这些公司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大博医疗通过持续布局海外市场,已有多个产品海外上市,脊柱接骨板系统、椎间融合器 Cage 系统、椎间融合器钛网系统等产品已获得 CE 认证。同时,近年来,公司凭借着对标国际一线的产品质量体系、完善的销售服务网络、广泛的临床教育程度以及卓越的专业管理团队,与海外客户构建了良好的信任与合作关系。在国际市场,公司产品已远销至澳大利亚、乌克兰、智利等 60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