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广电时评
《广电时评》杂志官方公众号,权威声音、专业评论、行业风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CHINADAILY  ·  蛇跃新程,前程似锦 ·  昨天  
CHINADAILY  ·  首批伤病员通过拉法口岸撤离加沙地带 ·  4 天前  
纪法指引  ·  【镜鉴】主动投案的市委书记有新消息! ·  5 天前  
CHINADAILY  ·  Chinese New Year ... ·  6 天前  
CHINADAILY  ·  蛇盘福地,瑞气盈门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广电时评

【评析】《家风中华》展家风传承,讲中国故事

广电时评  · 公众号  · 时评  · 2017-12-14 23:32

正文



近年来,以家风入题的文化类节目不断涌现。家风,是家庭内涵具体的文化表达,如何立足于传统,找到契合于家风传承的电视表达?《家风中华》提供了一种具体思路。 

2017年,以《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朗读者》等代表的文化类节目热播,为文化类节目的发展创造了诸多可能性。


当前的文化类节目创作多见于两类,一种是以成语、诗词等为载体对古语的记忆、理解加以考核;另一种则依托书信朗读、文化访谈等对话形式展开对历史的深入挖掘。如果说前者是对于历史文化知识的“温故知新”,那么后者则更像是对传统文化的深度感悟与读解。近期于安徽卫视播出的《家风中华》从家风传承切入文化类节目创作,为同类型节目的呈现提供了一些思索。


节目从当下的故事切入,溯源家庭中几代人的历史轨迹。依托每期设置的家风主题,邀请两个素人家庭来到现场,在与文化学者、青年观察团的探讨中,讲述他们的家风如何传承。



家风,代代相承

《家风中华》的诞生历时半年。今年5月,刚刚进入策划阶段的节目组,对于节目的具体框架还未明确。各种各样的创意接踵而至,大家的观点也各有不同,但都紧紧扣住“家风”这一核心要素。这种状况下,关于家庭的选择标准成为当时主创们最大的分歧之一。


是只邀请有一代家风的家庭吗?还是邀请传承了几代人的家庭?为解决这一困惑,节目组在北京大学召开了策划会,邀请多方专家一同进行探讨。会议为节目组带来这样的启发:一代人无法形成家风,两代人也未必能形成家风,家风的意涵要在具体的家庭成员关系之上去呈现,例如父子、子侄、祖孙……



这样的思索,于每期主题之下的家庭故事中都有所体现。叶家五代人守灯塔的传统已有130多年。在3个月的百年灯塔保养中,叶中央在烈日骄阳下架跳板、在狭窄的灯塔中除锈;一次台风夜里,他冲进时速130公里的台风,用了半小时爬到灯塔的顶端为塔灯上弦……在他的身上,儿子叶静虎懂得了在平凡岗位也能甘之如饴。于是,他踏上白节岛,跟在父亲的身边,像他的祖辈一样做一名守塔人。在他看来,“灯在,人就在。我把它当做家一样,也许比家的意义还要重”。叶静虎是叶家守塔的第四代,在几辈人的影响之下,弟弟叶超群也加入其中,在一代代的言传身教中,叶家人诠释着“奉献传家”的意义。


家风,可以理解为家庭的风气,是一个家庭具体的精神内涵与风貌。它会无形地植根于每个家庭的生活中,对家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必刻意传授,通过耳濡目染便能心领神会,《魏书》中的“渐渍家风”,就诠释了家风是经过长期沉淀的过程。正因如此,家风有了一层传承的意思。


仪式感也是归属感

由内在到形式,家风有两个层次的体现:一是源于父辈或祖辈的言传身教,另一种则是具有被记录下的家训或家规。有的家训,侧重家庭成员的道德修养,教人为人处世的要法;有的家训,则集中于居家治生。总之,“有形”的家训,发挥着无形的重要作用。


“以勇克敌、以谋取胜、以忠报国”的夙愿在徐家的《家训十条》中传承了六百多年。徐萼南是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徐达的后代,在爱国传家的家风下,其子徐亮军、徐子军,孙辈也成为了军人;董万春记账的习惯坚持了60年,对于家里的每一笔开销都持有严谨的态度,“把每分钱都花在刀刃上”是董家一直坚持的消费观;清顺治年间,如皋冒氏十一世祖冒宇文为了教导子孙勤俭持家留下陈草薋,并定下“只可加高不可妄取”的规矩,后来冒氏一族每年都会聚在一起为陈草薋加草,在子孙们眼里,陈草薋已成为了一个“活家训”……从传下来的“老物件”到家风的内涵,每个家庭对于家风都有着不同的理解与表达



家风的呈现有很多种,可以是讲述,也可以是后辈人的再解读。节目中,那些被重现的影视桥段,为家风营造出另一种仪式感。第一期节目中,《保卫延安》中彭德怀的扮演者姚居德,分享了自己在扮演这一角色时感受到的彭氏家风,“坦荡无私、清廉简朴”是彭门子孙所牢记的家训;第二期节目中,曾在《聚宝盆》《帝国刘伯温》等影视作品中多次出演朱元璋的演员高志强,表演了一段朱元璋“四菜一汤”勤俭治国的故事。影视剧中的历史人物,在现场被再度演绎。于观众而言,在重温的过程中不断咀嚼,便能更深刻地理解家风的意涵。


“人是需要有归属感的,无论你漂泊在世界的哪一个角落,只要心有所属,就会安定许多。而或大或小的家训,就是一种归属感。它是连接每个家庭成员的精神纽带,也将伴随每个家庭走过一代又一代。”《家风中华》主持人杨澜在节目中这样说道。


“家风”如何出新?

以家风入题的文化类节目近来不少见,出现了“讲述名人故事”“到各地走访家庭”“邀请观众讲述”等多种形态。从节目编排到内容传达,《家风中华》则为同类型节目的创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形式上,从已播出的节目来看,角色设置文化学者钱文忠、主持人杨澜以及家风观察团。随着每期主题理念设计的不同,新的思想碰撞也在不断发生,后辈人对传统理财观、就业观的看法及不同生活方式的讨论都有所呈现。



内容上,家风的内涵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董家人记账的习惯绵延了三代,后辈人已逐渐用电子账本代替纸质账本。董家将传统家风的传承与当下联结,令后辈传扬家风的路径得以拓宽。


在《家风中华》的总导演杨涛看来,不论怎样创新,讲好故事,从素人中来、面向更多素人传播,始终是节目创新的关键。“当三代人都在说着一句话、做着一件事时,其影响力就会更持久:它会从一家人在做一件事,转变成一种姓氏现象。姓氏影响着姓氏,地区影响着地区……由点及面,它的力量会尽可能地影响到更多人。


《家风中华》将传统与现代结合,以现代生活中的新主题为关注点,立足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好当下故事的传播。家风是家庭内涵的一种体现,如何有效地将其与时下的表达实现结合?“仪式感”成了塑造这类电视节目的关键。


作者:  于安琪 王梦茜


编辑:谷雨浓


【版权声明】本文系《广电时评》独家稿件,《广电时评》编辑部保留所有版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