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悦幕中国电影观察
悦幕关注电影产业、聚焦电影市场,其时效、深度、理性、前瞻性,成为电影产业链各环节公司机构决策者、从业者重要学习、参考智库。悦幕致力于提升行业水准,促进业界交流,推动行业发展、市场繁荣,从而成为中国电影行业的实效智能机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日报  ·  《哪吒2》,登顶全球影史单一市场票房榜! ·  2 天前  
天天基金网  ·  飙涨40%!资金激烈博弈 ·  2 天前  
天天基金网  ·  飙涨40%!资金激烈博弈 ·  2 天前  
中国市场监管报  ·  春节假期国内出游5.01亿人次;《哪吒之魔童 ... ·  3 天前  
中国市场监管报  ·  春节假期国内出游5.01亿人次;《哪吒之魔童 ... ·  3 天前  
重庆共青团  ·  中国影史票房第一! ·  3 天前  
河南商报  ·  《哪吒之魔童闹海》,中国影史票房第一! ·  3 天前  
河南商报  ·  《哪吒之魔童闹海》,中国影史票房第一!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悦幕中国电影观察

他和国际团队拍片之后,总结出这些区别!(中美电影工业高峰论坛第二趴)

悦幕中国电影观察  · 公众号  · 电影  · 2017-08-01 22:35

正文

文/ CineHello 经授权转载自/影视工业网


本文为林韬老师在“影视工业网CineHello影视你好!中美电影工业高峰论坛”上发表的《执导国际团队》主题演讲。


林韬老师简介: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影视摄影师学会(CSC)会员。在影视工业网拍片学院开设了:摄影造型创作。代表作《OUT OF CONTROL》(失控·幽灵飞车)中德合拍导演。电影《完美青春》,监制。电影《棉花白了》,摄影指导。电影《隐私保险箱》,摄影指导。纪录片《鄂尔多斯20+10》,导演。


在十年以前,穆老师(穆德远)曾送我美国南加州大学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是以一个追随者的身份参加过美国好莱坞的剧组,并跟着教授一起拍。所以,我对好莱坞的剧组的工作方式有感性的认识,本着这样一些经验,我来到拍摄现场。这是我们在拍摄中所有制作团队的一个工作照。这个项目对我来说有很多的体验和体会,今天我们用短短的时间跟大家分享一下,创作中的感受,以及一线拍摄现场和国际团队合作的体会。



首先,在和国际团队合作的时候,我感觉他们跟国内团队最大的不一样,就是作为导演你需要非常了解制作,特别是你运用摄影机进行讲故事的能力、方式和方法。常规上,我们会认为电影摄影实际上一方面是在记录了影像,另一方面我们赋予影像审美格调、视觉审美等等。但是,我们还要用摄影机进行讲故事。当我们进行推镜头的时候,国际的团队就会问导演,你需要是慢慢停下来,推过去再急停下来,还是需要推过去停下来以后再弹回来一点……这些东西并不是我们理解上的那种器材和书本上的技术。实际上,这是一种用摄影机讲故事的习惯。所以,在跟国际团队打交道的过程中,我觉得学习电影摄影的背景帮了我很大的忙。但是,我觉得电影摄影用在叙事过程中,这种能力、技巧、感受和感觉是非常重要的。



举一个例子,在沟通过程中,我跟团队讲,在摄影棚里拍车戏,车是不动的,那我们如何塑造出速度感?答案是:靠摄影机的运动。大家可能以为是我们要靠手持摄影来创造出这种不稳定感,但实际上拍摄并不是这样的。我们用一米长的小滑轨,掌机一方面控制着云台做小范围的移动,另外他还要模拟出肩扛振动器振动的效果和振动幅度的大小,通过左右振动,能体会出整体的速度感。在这些很微妙的交流当中,摄影机就像演员一样。这一点是我的一个感受,在和国际团队合作的时候,导演对摄影机这种运用,把它融入到讲故事的细节里去,这是很有意思的一种体会。



先谈一下色彩和影调审美。我们看这个画面,这是影片中很普通的一个夜景镜头,看一下色彩和影调的关系。我们在国内拍戏的时候经常用蓝色的色纸模拟月光的效果,然后,还会用屋子的灯模拟室内灯光的效果。而国际拍摄的时候,团队对影像还原于真实的要求并不是很高。他们恰恰在对影像自身的色彩、结构的设计很在意,我用了一个词叫“色彩结构”。要创造出一种色彩结构和色彩关系,这个是我们在筹备的时候会第一个讨论的话题。因为我的专业背景在中央美院我学过绘画,所以我对西方的这套东西比较熟悉一点。他们会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之上,提炼出一种非常浓烈和浓郁的色彩关系,这个色彩带有某种主观性,所以色彩还原本体的固有色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贯穿整个影片前后的一套色彩关系。


再谈一下影调,我们做摄影的时候大家都很关注影调的设计,照明师会研究主光、副光,包括光比、修饰光、环境光。在影调上,我的感受有两点:


第一点:在国外拍摄的时候,团队非常重视影调的关系。除了这种影调整个光效设计之外,你还要注意最后影片中呈现的影调关系,暗部亮部的关系,及摄影机移动过程之中影调有没有变化?这种关系的变化有没有贡献于你的叙事?所以,在布光的过程中,导演需要非常好的空间观念。另外,演员的表现、叙事、影调的变化,都要为影片整体的叙事服务,要建立起一个整体营销的审美。


第二点:我的另外一个感受叫流动感,不管是色彩还是影调,这种流动感很重要。我举个例子,在拍双人对话时,我们可以有很多的设计,包括演员的外部动作、内部动作,当摄影机在移动时,光线就可移动起来。假设我们拍摄室外的马路上有汽车开过去的画面,主光就是有变化的。大家可以观摩一下2005年以后的国际影片,注意光线上变化的这种细节。那光线的变化能不能叙事?当然可以叙事。当大卡车滑过,镜头没有看到有一个阴影在脸上滑过,这应该是重要的戏剧节点上,你的摄影机在哪儿?所以在这里我们感觉到技术和艺术是融为一体的,你要跟摄影机说戏,要跟演员说戏。我在谈到色彩和影调的审美时,讲过没有谁对谁错的这种说法。而是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我们可以注意和思考的地方,我们用传统预算不高的设备,依然可以拍摄出气场很强的场景来。


接下来谈专业的分工细化。



这个剧照是当时拍摄3.5吨重的加长豪车。这里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采用了跟拍车系统,不同的跟拍车会完成不同的任务,不同任务的跟拍车也会有不同任务的驾驶者。


看这边第二个带装甲的跟拍车,我们看到这个画面的时候,拍完了以后我很震惊!当时拍摄速度差不多达到95公里,不能远,一远了这个镜头冲击力就不够了,还要做左右平移的动作。拍完了我很开心,我与跟拍车的驾驶员聊天,我说你这个驾驶是非常厉害!他很轻松的说这不算什么,因为他专门做超惊险跟拍车的驾驶,就干这样一件事情。所以,你只要找对了人,你可以给他提非常细致的要求。在整个工业体系里面,这种细致的要求当得到完整执行的时候,我们的拍摄就会非常规范。


谈一些很有趣的事情会和一些经验的分享。当我们和国际团队合作的时候,特别是当你没有一个非常强有力的中国团队来支撑你时,你就要靠自己融入国际团队的合作,我谈几点个人的经验。



第一:饮食


我在饮食上不是很讲究的人,但是我发现其实很多做菜好的人对饮食都很讲究,这就跟摄影一样,拍摄好的人对画面都非常讲究,恰恰我不是这样的人。在跟国际团队合作的时候,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的拍摄,饮食上都要没有隔阂,你才能很好的跟大家拉近关系。有个很有意思的事,在拍摄现场,制片组有一个团队差不多三个人左右,这个团队负责每一个小时为剧组的工作人员上一次点心,这张照片就是这样。点心分三种,水果、巧克力棒、三明治,在这个时候我觉得大家千万别客气,因为拍摄时体力消耗特别大,现场补充非常有助于你保存体力。所以,我认为这个事还是挺有意思的,这么做能够对拍摄现场保持这种很敏感的艺术创作状态是很有帮助的。


第二:助理


我最早在国内就有非常好的合作助理,但是唯一的问题是他不说英语,我就很为难。我后来在工作中发现,如果你在国外拍摄时用本地的助理是有非常非常多优势的,他可以非常好的帮你融入国外的团队,甚至他还可以帮助你掌控整个全局,包括背后很多的问题。我强烈建议你一定找一个本地团队的助理,这样对你的帮助是非常非常大的。


三:坚持和妥协


无论你拿多大的投资,你永远都会觉得不够用,你永远都想把你的资源分配在你想要的地方。我们在拍摄过程中产生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争议,就是在拍摄的时间和资金的分配上大家有难题了。


我原来计划好了,动作场面三个类型格斗、枪战、追车,上面我都想有所突破性的设计。但是到最后我做了妥协,把所有的资源和时间倾斜到追车戏上面,在格斗和枪战上,枪战上我减了很多戏。三个方面都做到70分,不如一个方面做到90分,可以给人留下很多的印象。


第四:确立领导力


这一点在国际上的拍摄跟国内是一样的,确认领导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一个核心的原则,无论你做的决定,你的指挥,还是你的妥协,都要显示出你的专业性,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你现场的每一个指示,你让演员怎么做,摄影机怎么动,光线怎么打等等都要有充分的理由。当你跟团队沟通的时候,大家形成默契时,你发出一个指示大家就都会非常理解了。


第五:协调中外制片方的分歧


作为一个中国的导演,你在国外进行工作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你代表一个中国人的专业素养。国内外制片方的工作习惯不一样,所以处理问题的习惯也不一样,肯定最后会有很多矛盾出现。当矛盾解决不了全部堆到你这来时,这时候你一定要做取舍,尽量要协调这种矛盾。但是,我的一个原则是这样子,当某些东西需要我进行协调的时候,需要我提出意见,我认为不利于我在国际团队树立起我的专业性,而且不能以一种专业性的方法解释的时候,我会拒绝。虽然在局部上我没有协调他们矛盾,但是我会认为整个工作有助于影片的拍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