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幕味儿
迷影 历史 档案 策展:中国电影资料馆每日影讯及北京文艺片放映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幕味儿

不关心薛之谦的私事了,还是来读读堺雅人的书吧

幕味儿  · 公众号  · 电影  · 2017-09-21 10: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文丨 头大脑仁小,“三号”主笔


这两天打开手机百度,看下面一大溜,哇,统统都是薛之谦。再打开其他的新闻媒体客户端,也是薛之谦霸屏。一个娱乐明星,用他那些家长里短的琐碎情感,霸占了众多的媒体资源,引来全民不厌其烦的围观,也真是一幕很让人惊叹的媒体奇观。


但我就不凑热闹啦。还是来分享几本最近正在看和准备看的书吧。


如果可以 是首歌



姚谦

四川文艺出版社


这本书的作者是华语乐坛知名的音乐人姚谦。他曾为众多的知名歌手创作了传唱一时的歌词,比如《我愿意》《味道》《鲁冰花》《最熟悉的陌生人》等。在这本书里,姚谦和读者分享了一些旅行见闻、居家日常、艺术感悟,以及对音乐产业的一些观察与思考,等等。


姚谦的文字很温柔,字里行间,经常还带着歌词一般的韵脚。和许多人一样,姚谦也钟爱旅游,把行走当做丰富自己生命的重要手段。特别是人到中年之后,就像顿悟一样,决定更多地放下凡尘俗务,让这辈子踏足更多的地方。


我喜欢他写云南的沙溪古镇,在星光下入眠的静谧;喜欢他写非洲的博兹瓦纳,品位个体的孤独与渺小;喜欢他写南极,渲染了一种逃离地球般出世的感觉;也喜欢他写日本,那种减法式的随心旅游;喜欢他写的摩洛哥,眼前感觉一片色彩斑斓。


姚谦的文字也可以很犀利。在书中,当他写到台湾的一些媒体乱象时,笔调里则充满了批判和反思。“台湾电视里,人人都能优雅从容地鞠躬道歉、下跪乞怜,新闻像肥皂剧般以年来分类,如泡沫般越搓越多”“那些全日重复报道着的、如煽情段子般的地方新闻,报道者带着窥探的姿态,主播读稿亦充满了个人立场”“新闻媒体除了嗜血以外,还会弱化群众理性的判断力,这才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最大危机”……这个时候,他从一个感性的体验者,变成了一个理性的思索者。


很奇怪,书里写音乐的部分,我看了反而有一些无感。究其原因,一是可能他写的大多有关音乐产业,产业分析的文章,一般都并不太好看。二是用文字表达音乐,本身就比较苍白,哪怕写作者本身就是从事音乐的姚谦;第三,正如他所说的,凡事最好离开一定的距离来观照——他对音乐,反而是太近了。


《 憧憬的日子 》



堺雅人

人民文学出版社


这本书的作者日本演员堺雅人,中国观众对他主演的《半泽直树》不陌生。我还看过他的两部《Legal High》(《胜者即正义》),惊叹于他鬼马的、富有爆发力的演技,还有他神一般的台词功底。


这本书中的文章是他给杂志写的专栏结集,一个月一篇的稿子,每一篇作者都花费很多时间精心打磨。对于写作,他很谦虚,对于表演他也一样。书中所写的都是他在出演电视剧、电影、舞台剧间隙的一些思考。


可以看出,这是个多么用心的演员。看他的剧,会以为他是天才型的,但在书里,堺雅人很多笔墨都在形容自己的“拙”。因为“拙”,他兢兢业业,不敢有任何骄傲与懈怠;也因为“拙”,面对艺术创作他始终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比如他演电视剧《笃姬》中的将军,导演对他提出“充满激情,品行优雅”的要求,堺雅人一直在琢磨。他想到了《诗经》的“思无邪”,想到了花瓶中的一朵花与之周围的环境。在整个拍摄过程中也一直思索何为“品”,什么是“德川的品”或是“武士的品”。他的用功,使他自己也获得很多给养。


看这本书一定不要错过174页,这一章名字叫做“食”,讲的是堺雅人的中国缘分。我泱泱大国对于吃的重视程度和食物之多样丰富把堺雅人给彻底震撼到啦。这一章看着很亲切,并且我捕捉到了这位优秀演员身上强大的幽默感。太赞。


《 小说课 》



毕飞宇

人民文学出版社


毕飞宇的这本《小说课》真是满满的干货,让我看到这位小说家的诚信无欺。


书里的文章底子是他在大学演讲的讲义,写了对一些经典作品的解读,借此引申出一些小说创作的观念。他举例的有些作品我没读过,就准备把它当做经典导读看待,准备有空去补一下那些作品。


文章是口语化的,不卖关子,不扯艰涩的理论,好读,但也很有文采。


他分析蒲松林的《促织》,如何在1700字的篇幅里,写出了《红楼梦》一般的史诗品格;写莫泊桑的《项链》,分析在故事的表层之下,法国社会当时拥有即便今日之中国也稀缺的契约精神;分析海明威文字的俭省,以及他身为作家的骄傲与自负;谈对鲁迅、红楼梦、汪曾祺等作家的心得……都给我留下印象。


虽说是“小说课”,但放到其他文体的创作,甚至电影分析,毕飞宇的很多观念也是很中肯的。


《 恋情的终结 》



格雷厄姆·格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格雷厄姆·格林《恋情的终结》展现了一个颇富悲剧性的爱情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莫里斯和萨拉是一对如胶似漆的婚外恋人,萨拉有着一个懦弱无能的公务员丈夫。但一次炮火袭击使得莫里斯危在旦夕,萨拉偷偷向天主祷告:若是他化险为夷,她就投身天主,为这段不伦之恋画上句号。


莫里斯果真安然无恙,萨拉却不辞而别。不明就里的莫里斯脑洞大开,幻想着萨拉离开他的各种理由。


他怀疑她另有新欢,妒恨交加,甚至还聘请私人侦探对她暗中进行调查。直到有一天他看到萨拉的日记,才得知真相。但萨拉却已在一次风寒中因病故去。


这听起来老套似乎又带点狗血的故事,何以被威廉·福克纳认为是“那个时代最真实最感人的长篇小说”,又受到加西亚·马尔克斯顶礼膜拜?


我想首先在于格林剖析情感人心的深度与力度。他的文字像一把手术刀一样,展现了一段情感关系中,主人公内心的痛苦、猜疑和空虚,刻画了人性中的狭隘、自私与偏执,以及西方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宗教与人性的冲突。


格林又非常注重写作技巧。他以莫里斯第一人称的口吻,在回忆的视角中,打破了线性叙事,以散点交织的结构方式慢慢呈现冲突与真相。这种散乱多线条的结构方式和男主人公的心态又是很吻合的,“我在一个奇怪的区域里迷失了方向:我没有地图”。


格林像侦探小说一样描写这个爱情故事,很富有悬念。


据说作者的真实人生中,也曾和一位富有的人妻发生长达16年的情感纠葛。因此也有人说,这是他最富自传性的一部小说。


《 被仰望与被遗忘的 》




盖伊·特立斯

上海人民出版社


这本书从豆瓣上买了一直还没读,因为它太厚了……


虽然厚,文章的篇数其实不多。每一篇都是作者盖伊·特里斯写下的新闻特稿。盖伊·特里斯是美国“新新闻主义”之父,他努力把非虚构写作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其在语言上媲美文学,在内容与主题上对美国社会做精确的切片式分析。


这本书收集的他的作品,当年曾惊艳了整个新闻行业。


对于曾经当过几年新闻记者的我来说,这样的书当然很诱人了。


比如我也曾采访过许多明星,知道约采明星的各种困难。而在书中,作者写弗兰克·辛纳屈,在他身边埋伏了两个多月,“弗兰克·辛纳屈感冒了”一章,写出了这位大明星的各种质感。只能望文兴叹了。


这样的书,留着慢慢看。


欢迎扫码关注“照见缝隙”

推荐 | “文慧园路三号”公号有偿向各位电影达人约稿。详情见: 求贤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