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绍了中国春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意义,以及湖南杖头木偶戏作为传统艺术形式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创新。文章详述了杖头木偶戏的历史背景、技艺特点、演员的心得感悟以及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创新尝试。
随着时代的发展,木偶戏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原创剧目和人偶同台的表演形式。
他们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和表演,将木偶演绎得活灵活现,传达出情感,这需要他们具备高超的技艺和深厚的艺术造诣。
2024年12月初,“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这次申遗,该项目几乎囊括了全国各地和春节相关的所有过年习俗,也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农历乙巳年春节是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在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传统佳节,我们精心推出策划报道《我们的春节 世界的非遗·年俗大赏》,在充满仪式感的过年习俗中陪您欢度佳节。
植根于湖湘文化沃土的“湖南杖头木偶戏”,于2008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湖湘劳动人民上千年的智慧所凝聚的艺术瑰宝,今天的年俗大赏,一起走进巧夺天工、栩栩如生的杖头木偶戏的世界。
舞台上,舞美精巧,在灯光的幻变掩映下,木偶戏演员们双手操纵着木偶在布台后来回穿梭,木偶在他们的手中活灵活现,大到整体神态,小到眼睛、手指的细节动作,演员们都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将想要传达的情感通过木偶传递给现场每一位观众。
上演的剧目是《金色与鱼钩》《月光仙子》《虞美人》《格桑花开》,其中,《金色的鱼钩》故事情节丰富感人,《月光仙子》注重身体舞动美感,《虞美人》和《格桑花开》唱演结合、凸显优美唱腔,让观众们大饱眼福,大呼过瘾。
杖头木偶戏在不同的地区又被称为“木脑壳戏”“棒棒戏”或“观音戏”,最早见于公元865年,唐威通六年。
演员们通过三根木棒,支撑起五六斤重的杖头木偶,指尖轻捻,生动呈现出木偶所演绎角色的喜怒哀乐。
“
右手拿的是命杆,叫主杆,
左手拿着签子,
靠我们5个手指头,
保证的是它的头、手部动作。
主杆
最主要的就是把木偶举起来,
我们叫做直把,
把它拿好,举起来,
下面有一个机关,
控制头部的,有控制眼睛、嘴部的机关。
我们根据台词,
在表演的过程中设计的动作,
手就要灵活地去掌握,去运用,
再灵活地去把它表现出来。
”
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保护传承中心演员张静说。
据介绍,由于杖头木偶戏技艺的复杂性,一名学徒从入门到可以上台演出,起码要5年,从上台演出到演“角儿”,更需要多年的苦功。传统的杖头木偶戏都是演员在布台后演出,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演员们逐渐从台后走向台前。木偶戏剧目《月光仙子》就是木偶与演员同台演出的典型代表。
▲木偶戏剧目《月光仙子》表演片段
“
《月光仙子》是
我
原创的,它讲述了一个
小姑娘
在美丽的月光下,很开心地享受着
美好
生活,然后她把嫦娥仙子给引下来了,跟嫦娥仙子一块翩翩起舞,最后她们产生了共情,两个人依依不舍。就是这样一个剧情,表演者是新生代的一个年轻演员,在这拨年轻90后的演员中,是比较优秀的,也是我自己选的。
”
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保护传承中心演员张静表示。
“
最大的感悟就是,节目它是人偶同台,不仅你要注意它,你还要注意你自己,它是谁,我就是谁,我是谁,它就是谁。在这个节目中,还有我跟它之间的配合和联系,它看我的时候,我在看它,我的情感和它的情感是分离开来的,还有我跟它的情感是同时的,所有的东西是得我先会,然后它会了以后,我们俩是结合在一起,我和它是同一个人。比如这个转圈,如果说我转完以后,我自己都站不稳,我不是跟木偶一起倒了吗,每天都得练功。
”
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保护传承中心演员陈芳平表示。
曾经,杖头木偶戏以表演传统剧目著称,例如《拦马》《鸿门宴》《盗仙草》《水漫金山》等,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原创剧目诞生,这些剧目对白更加通俗,情节更加贴合当今观众市场,“人偶”同台的占比也逐渐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