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中队官兵身着礼服、马靴巡逻在南京路上。
上海早已超越十里洋场,晋升为一流国际化大都市。伦敦有熊皮帽的皇家卫兵站岗,巴黎有法国外籍兵团巡逻……而在这里,“霓虹灯下的哨兵”不仅是一个时代的符号,更已成为申城的一张名片。
1982年元月4日,武警上海总队一支队十中队奉命进驻黄浦区人民大道200号,正式接替“南京路上好八连”的勤务,担负起南京路的治安巡逻任务。35年来,他们始终以“好八连”为榜样,成长为“霓虹灯下新一代”。
一支队十中队成长为“霓虹灯下新一代”。
(一)
“Please mind the trainset behind you!”(“请小心身后的小火车!”)
十里南京路上,行人川流不息。身着橄榄绿的巡逻武警战士,格外引人注目。张口即来的流利英语,举手投足间的“国际范”,引来无数中外游客点赞。
曾几何时,执勤英语可是执勤官兵的老大难问题。遇到外国游客问路、寻求帮助,巡逻官兵一度“绕道而行”,出了许多尴尬。
士官沈小龙清晰记得刚开始巡逻时的经历。繁华的南京路上,一位金发碧眼的女游客忽然前来向他问路,刚听完第一句,沈小龙就慌了神,支支吾吾的嘟囔着“Hello”“OK”。比划了半天,看着一脸茫然的对方,沈小龙恨不得找个地缝钻下去。
凤凰军事跟队采访中,就偶遇前来询问武警官兵的游客。
如今,十中队官兵取得上岗资格前都要通过英语笔试,每天都会用1小时复习日常英语口语对话。经过刻苦学习,担负巡逻任务的官兵已100%能熟练进行英语对话,很多人同时还很“接地气”的掌握了上海话,战士傅科甚至当起了南京路上的日语向导。
在凤凰军事跟随官兵走过南京路的20多分钟里,就有人主动前来询问,咨询街头历史建筑的变迁。“就是认准了这身军装,看着就有安全感、信任感。”而武警官兵也用自己的专业素质和对南京路历史的了解,顺利解答游客的疑问。
服务上海市民已经成为中队官兵的日常。
(二)
十中队驻地在上海市中心,背靠人民公园,守卫人民政府,隔着人民大街,面朝人民广场……“为人民服务”已内化到官兵的行动中。中队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在国际友人面前,‘雷锋精神’是一种中国军人特有气质。”
从1982年开始,中队将每月20日定为“为民服务日”,在南京路上为上海市民服务。义务理发、补鞋、测量血压、修理小电器,很多市民一早就前来排队,成为南京路上一景。短短的一上午时间,能服务200多名市民。
至今很多因为拆迁离开南京路的老人们,还会以服务日为契机,前来聚一聚。中队指导员程巍介绍,“他们并是不为了‘享受’官兵们的服务,只是想来看看这些孩子,互相‘嘎三胡’(拉家常)。”
指导员程巍展示申花前来见学的新闻,经上级批准,中队已开设公众号。
现在,为民服务早已从雷锋班扩展到全中队;武警上海总队也在2012年推广了中队的做法,要求每个中队都与驻地街道对口开展为民服务。在武警官兵的引领带动下,整条南京路上的为民服务单位已达到80多家。
三十多年如一日的认真付出,换来了沪上人民的认可和信任,也让“霓虹灯下新哨兵”成为了上海的一张名片。当地某蛋糕店提出“十中队官兵购物可享受八五折”的优惠,真正把拥军落到了实处。去年夏天,上海申花预备队主教练、足坛名宿范志毅还专程带领球员前来学习取经。
上海在南京路等地点建立“一分钟处置点”,由武警与民警一同执勤。
(三)
国际水准的素质不仅体现于平时的言谈举止、为民服务,更彰显在战时的利剑出鞘。南京路地处上海市核心区域,“事发突然、处置迅速”成为了中队官兵的行动准则。
在不影响社会生活秩序的前提下,中队经常把巡逻官兵的训练场摆到闹市,安排部分人员充当“蓝军”,在随机场景下实地演练。而为确保关键时刻一招制敌,他们还邀请国家级散打教练教授实战动作,并与擒敌术进行对比研究,总结出一套卓有成效的近身格斗方法。
熙熙攘攘的南京路虽然外表光鲜,但同样暗流涌动。去年1月2日夜,巡逻官兵接到命令,紧急赶赴临近的山东路一弄堂,执行抓捕贩毒人员任务。组长王德峰迅速带队抵达现场,并与民警完成对交易车辆的包抄合围。
犯罪嫌疑人感觉不妙,刚欲下车离去,王德峰此时一个箭步冲上前,实施抓捕。对方眼见无路可逃,穷凶极恶的掏出匕首挥刺来。王德峰侧身闪开,顺势以“挡抓抡摔”将其制服,车上另2名同伙见状束手就擒。民警当场缴获毒品42克,管制刀具6把,毒资近4万元。
上能展国威,下能进里弄。十中队巡逻南京路34年来,共处置各类突发事件472起,与警方共同抓捕犯罪嫌疑人513名。正如战士靳展所说,“我们不仅是在南京路上展示形象,更是为上海群众提供实实在在的便捷和保护。”官兵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捍卫着这条“中华第一街”的祥和与安宁。
服务沪上市民,守护上海平安,是“霓虹灯下新一代”最好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