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会场由中山大学哲学系
周春健
教授主持。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
秦
际明
老师作题为《历史、神话与经制》的报告。秦际明老师指出,《白虎通义》内含多重历史叙事,以三统三正循环来解释古代王朝更替与新王代兴,将礼法制度区分为文质,将人类文明发展历程描述为从质到文的积累与演变。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
何大海
老师作题为《谶纬诠释学建构的可能性》的报告。何大海老师指出,谶纬学研究面临历史久远、缺乏地理空间知识和文化经验的困境,谶纬学研究可以通过回到作者与文本本身,区分诠释者与作者、读者与听者的方式推进。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
曾军
老师作题为《〈礼记·丧大记〉探赜:何谓丧记之大》的报告。《丧大记》以丧服之义述丧葬之礼,以“亲亲”之义延伸亲族血缘礼仪空间,依据封建宗法制张大“尊尊”之义,扩大社会政治空间。河北工业大学
钱寅
老师作题为《清儒关于公羊“亲迎”之礼》的考察的报告。报告指出,公羊亲迎之礼的聚讼主要体现在诸侯、大夫越境亲迎和天子亲迎两个议题上。
15日下午第二单元第五分会场以古代文学与文化诠释为主题,中山大学
杨海文
教授主持研讨。中山大学博雅学院
程方毅
老师作题为《樗蒲考》的报告。程方毅老师梳理了樗蒲这种游戏的产生、发展至消亡的历史。温州大学
王维
老师作题为《曹丕诗文中的音乐》的报告。王维老师评述了《善哉行》与《答繁钦书》,认为曹丕乐论中缺乏对于“礼”的认知。兰州大学文学院
丁一凡
老师作题为《选本内附作家小传体例的形成——兼论选本批评的建构》的报告。丁一凡老师指出,选本型总集中的作家小传最初或发源于文献整理产生的叙录,并随着集部文本的演进而渐趋与总集形制融合。韩山师范学院
李琪慧
老师作题为《王化与凶猛动物——韩愈〈鳄鱼文〉的思想解读》的报告。李琪慧老师指出,韩愈《鳄鱼文》融合了不同的文体——祭文、告喻、檄文,构成一种“破体”,这种奇特的写作风格是为了表达求道的精神。中山大学中文系
梁丹丹
老师作题为《欧阳修〈毛诗本义〉中的比兴观念及其诠释学思想》的报告。梁丹丹老师指出,欧阳修在《诗本义》中提出的“取物比兴”基于其所面对的诠释学处境,突破了汉代以来讽喻诠释传统的诠释局限。
第六分会场主要研讨宋明理学与心学,西安外事学院
张丰乾
教授主持。中山大学哲学系
陈畅
老师作题为《静坐工夫的多重维度及其超越——王阳明静坐工夫新论》的报告。陈畅老师指出,阳明良知学静坐的目的不在于远离世俗,而是以彻底融汇于日常生活的方式恢复与世界的本然一体,回复生命的本真状态。北京师范大学
吴祖松
老师作题为《湛甘泉的勿忘勿助说——兼论其与王阳明之争》的报告。甘泉和阳明在“勿忘勿助”上发生过争议,源于他们对“主一”的不同看法。中山大学的
黄友灏
老师作题为《东林人士对朱子朋党论的接受研究》的报告,高攀龙在不同阶段接受、运用、发展朱子朋党论的历程,展现了东林士人如何在晚明的纷纭政局中因应党议。南京大学文学院的
王赫
老师作题为《宋元四书学中的文本结构与思想体系》的报告。王赫老师以《中庸》中的知行论为例指出,“四书”中具体的文本结构直接影响学者的注解,从而影响其思想体系的形成,对经文上下文关系的解释是中国经学的根本方法之一。南京师范大学
王新宇
老师作题为《朱子史学“正统论”的三重意蕴》的报告。王新宇老师指出,朱子史学的“正统论”集中体现在其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纲目》之中,可以分为三重意蕴,即:大一统、严君父、致王道。
第七分会场由深圳大学
李辰
副教授主持,围绕先秦思想展开。中国艺术研究院的
刘志荣
老师作题为《论〈老子〉中的“常”“知常”与“习常”》的报告。今本《老子》“致虚极”章对“常”的讨论侧重于“道论;“含德之厚”章则更偏重于“德论”;“天下有始”章讨论学习“常道”、涵养“常德”的道理。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
李为学
老师作题为《革命的保守还是无为:海德格尔与老子对读》的报告。李为学老师从此在、时间和语言角度对勘了老子与海德格尔哲学,以期达成对海德格尔的深入理解。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马硕
老师作题为《先秦兵学从“礼”到“权”的演化理路——兼论〈司马法〉及〈孙子兵法〉》的报告。报告指出,从《司马法》到《孙子兵法》,体现出先秦兵学从“道”到“术”的转变。
16日上午第三分会场由中国艺术研究院
刘志荣
教授主持,围绕儒学与理学及其后学展开讨论。广东省委党校
杨基炜
老师作题为《中西会通视域下的理学知识论转型》的报告。杨基炜老师指出,以方以智为代表的士人群体,融贯中西思想资源,实现“理”的知识化转向,并将“理”析分为“物理”“至理”“宰理”,创造性地推动理学知识论的发展。同济大学
尉学斌
老师作题为《清代〈尚书〉学平议》的报告。皮锡瑞再判阎、毛学术公案,目的在于完成对整个清代《尚书》学的彻底梳理。深圳大学
李辰
老师作题为《圣人何教:论一种通向实践的教化经学》的报告。李辰老师指出,简朝亮在《论语集注补正述疏》“子适卫”章长疏中,梳理并探讨了汉宋经学漫长的诠释历史及《论语》教化观念。北京师范大学
秦行国
老师作题为《伦理、政治与文学:论刘师培〈诗经〉研究的多重性》的报告。刘师培将《诗经》视为唱歌之课本,也引用《诗经》讨论“公”“私”问题。中山大学
傅锡洪
老师作题为《严分体用与就体言神——论牟宗三对宋明儒学的双重误解》的报告。牟宗三仅就体言神,不仅排除了与体相对的用,而且违背了明道体用互溶的基本取向。牟宗三忽略了朱子思想中神与理联系的一面,也忽略了理本来具有的活动性。
第四分会场围绕中医与古典音乐展开研讨,由中山大学
赖区平
教授主持。中国中医科学院
闫敏敏
老师作题为《中医经典诠释研究方法刍议》的报告。闫敏敏老师指出,近些年科学哲学、科技史等学科的兴起,使人们开始反思科学,并认识到科学不应该成为评价诸学科的唯一标准,这种认识可以打破中医学的自证焦虑。广州中医药大学
周登威
老师作题为《〈金匮要略〉与出土简帛经方类文献渊源关系考》的报告。周登威老师指出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是真实记述,《金匮要略》是张仲景基于早期简帛经方类文献编写而成。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浩
老师作题为《医疗社会史视域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新进展》的报告。李浩老师指出医疗社会史为今人重返文学创作的历史现场开辟了路径。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殷亚迪
老师作题为《气、情志与社会互动——中医情志论与社会理论的会通》的报告。殷亚迪老师的报告接续《“气”与抗争政治》一书的社会学本土化议题展开研讨。他从文化根基和作用机理两方面阐明的“气”,并对“气”及其与情志的关系展开类型学和现象学描述。广东工业大学
陈开华
老师作题为《心声:古琴中的儒家士人精神——以中医五音理论为视角的考察》的报告。陈开华老师指出古琴创制所蕴含原儒精神,古琴结构包含儒家文化特色,古琴曲表达士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