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1月19日没几天了,民意不被尊重的美国人开始反击:既然政府用子虚乌有的罪名要封禁TikTok,那干脆我用一个中国人做的在中国运营的中国社交app。
“TikTok难民”潮水般的涌入中国,中美两国人民同时睁眼看世界。两个全球最大经济体,在没有“财政支持”与“特殊目的”的情况下相遇,碰撞出了五彩斑斓的火花。
整件事要追溯起码要到2020年,懂王是那第一个要对TikTok下手的人,而真正扣动扳机的功臣是拜登。2024年4月24日,拜登签署了“TikTok不卖就禁“法令,该法令要求TikTok母公司——字节跳动,要在2025年1月19日之前剥离TikTok美国业务,否则将面临全面禁令。
所谓全面禁令,是程序将在美国应用商店下架,用户将无法下载或更新该应用,同时互联网托管服务提供商也将停止支持该应用,现在大概率就是在走这条路。所谓剥离,是要把TikTok美国业务出售给一家非中国公司——其实就是出售给美国某公司,并且完成出售后,字节跳动对其持股比例不得高于20%。
卖是不可能卖的。早在2020年8月,我国商务部会同科技部调整发布了《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名录》,在第二项增加了“基于数据分析的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技术”,把这个口子堵上了。
就目前懂王公开发言,他并不想封禁TikTok,如果他想挽回这个局面,就只能等到20日上台之后先颁布行政令暂缓,要彻底解决,还需要推动国会修改或废除现行法律。即便他能做到,TikTok也需要有最少几个月的时间无法正常运行,这几个月怎么办?美国人必须做出选择了。
TikTok在美国早已成为国民级应用,对很多美国人来说这就是生计——其实和我们一样,里面有大量的全职短视频从业者,靠打赏带货为生,TikTok的生态已经相当成熟,可以想象禁止TikTok对美国人的影响有多大。
美国的大部分普通人不同意封禁TikTok,这是大多数民意。但“国家安全”是口袋罪,什么都可以往里装,美国人民也不傻,“你们不就是想控制舆论吗”,他们有脾气,会反抗,还有逆反心理。既然你说中国会窃取美国人的数据,威胁美国国家安全,那我们干脆用一个中国人在中国运营的中国社交app吧,仅仅是赌气还不够形成趋势,大量美国博主为了维护自己的粉丝,也有寻找“临时庇护所”的强烈需求。
那为什么会盯上小红书?我查到一些影响比较大的原因:小红书支持外国的手机号注册,按照提示填写必要信息之后就行了;美国手机应用商店里本来就有小红书国际版,而这个国际版和我们国内版还是互联互通的,据说很多美国人使用了vpn或加速器工具,让“翻墙”更加顺畅。具体原理我不懂,谁说的明白感谢补充。
发现“新大陆”的美国人,一开始没忘记自己为什么要来,心里憋着火,来了就问中国间谍在哪儿?热心的中国网友纷纷举手,随后美国网友开始沉浸到收集表情包的快乐之中。
没过多久,中国网友会抢答了,见到美国人就主动索要“信息”。很显然,美国政府以国家安全和信息泄露为由封禁TikTok,这在中美两国人民看都是可笑的,TikTok已经经历了多轮审查,甚至建立了美国德州数据中心,就为了保护美国人的信息安全,但这都没用,所以全世界心里都清楚,信息安全是幌子,控制舆论才是目的。所以,才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就形成了共同的文化梗,当新群体形成了共同的可识别的文化梗,后续交互就变得轻松容易了,就跟你相亲找对象一样,总要先聊点共同话题。
逐渐熟络之后,就要开始对近期大事交流意见,比如美国网友问:中国人对特朗普有什么看法,还特别注明“请保持礼貌”。
交流了政治话题之后,不能忘记学习。
美国人帮中国学生做英语题,中国人帮美国学习做数学题,这是什么比较优势理论。而且美国网友表示,中国初中以下的英语题还能做明白,高中英语题很多他们也搞不定。可能是因为高中课程为大学准备,有看英文文献的需求,所以难度变高了。
虽然来的都是客,但是你们要带着礼物来。要求并不多,请发出你家猫咪的照片,很快,这种要求被称为“猫税”——来小红书,就要交税。
不少美国网友家里没有猫,就用狗,甚至卡皮巴拉代替了。
既然来了中国的地界儿,那就需要一个中文名字,这方面当然要咨询中国网友的意见。网友,你是知道的,意见并不总是那么正经。
在简单寒暄交流之后,开始进入“民生对账”环节,大家对彼此的医疗教育住房工作表现出浓厚兴趣。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我们被洗了很多年的脑,看了数不清的公知文,美国医疗免费,教育发达,工作轻松,物价低廉。虽然这几年舆论开始反转,但大部分中国人还是将信将疑,否则也不会每年有那么多走线去美国的。
而对于美国人来说,他们也是被洗脑了,在他们严重,中国是落后愚昧的,新疆都还在用奴隶劳工,现在好了,大家面对面对账吧。
先是工作。
关于工作这一块,咱们聊过美国对非农就业数据,一个人如果打三份工,可以算做是三个就业数据。最近几年,很多美国的大型企业在裁员,他们要养活自己,就必须打2-3份零工才行。
普通人的工作情况聊完了,还有军队的收入情况。
我不禁反思起来,那堵互联网的墙到底是在保护谁?
然后就是大家都非常关心的医疗。
有个美国人说:我曾在美国使用过救护车,第一次使用时,我发现自己欠了3000美元,这让我感到非常震惊和创伤,所以即使我有严重的伤势,我也宁愿打出租车,也不愿意拨打紧急电话。中国网友惊诧不已:这也太贵了,抱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