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小张聊科研
聊聊跟科研有关的感想心得,如基金,文章和实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PaperWeekly  ·  ICLR 2025 | ... ·  昨天  
PaperWeekly  ·  ICLR 2025 | ... ·  3 天前  
研之成理  ·  燕山大学/浙江大学合作,Nature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小张聊科研

盘点三类常见的专家建议,哪种对你的申请书真正有帮助?!

小张聊科研  · 公众号  · 科研  · 2025-02-19 20:00

正文


还要不到一个月就提交申请书了,有一些完成的申请书相信已经找专家看过了,今天我们就大致说一下最常见的三类专家意见:

1. 相对偏套话的大同行建议

第一类专家建议相对偏表面,而且有很多是套话,比如创新性一般、技术路线图和科学假说图不够美观、关键科学问题要用疑问句、立项依据逻辑混乱等等,这些问题 大部分都不涉及到研究本身的实质问题 比如选题是否重要、设计是否严谨、假说是否有逻辑漏洞等 。因为 Ta 对你的领域和方向不了解,所以没法给出领域专业的观点;甚至很多专家讲的 PPT 每年都差不多,这种建议一般是大同行会提出来,大家如果参加单位统一组织的专家评审会,而如果来的专家又不是你的专业方向,评语里面很多都是这种。实际上,这种建议大家听几遍后就会发现大部分都一样: 大道理听了很多,但还是过不好一辈子

2. 基于专家“自己”认识给出的建议

与第一类意见相比,这类专家意见已经是非常不错了,至少专家会根据自己认可的方式(或者认知)给出 Ta 认为好的建议:很多时候这些建议也会涉及第一类形式等内容。另外,我们也需要意识到: 专家建议的“局限性”,特别是在非自己专业领域的建议。 我们常说“隔行如隔山”, 即使某个专家在他自己的领域内对“领域认识”和“游戏规则”非常专业和熟悉,也不代表在专业领域外的建议一定是“合理”的。

举个例子:比如某位专家研究肿瘤发生的临床问题,在 Ta 自己主持的 3 个国自然项目中,立项依据部分引出研究关键基因的方式一直都是“ 肿瘤组织 vs 癌旁组织的组学筛选,然后后续功能验证 ”,那么 Ta 会认为这种方式是“ 最好的,甚至是唯一的 ”,如果申请人不是通过 这种方式 引出来的关键基因,可能专家就会建议申请人引出研究关键基因的时候要通过临床样本的组学筛选,而不是看一下申请书中引出关键基因的方式是否符合逻辑(甚至是更好)。

理解这层逻辑后,我们就能明白第二类专家建议的特点: 专家也确实给出了他认为好的建议,从这一点上来说,专家是很负责的; 但他建议的策略一定是唯一的吗?

3. 从申请人角度给出的建议。

这种建议指的是 专家从申请人的角度给出申请书如何包装和打磨的建议 。换句话说:因为每个申请人的情况不一样,专家会告诉申请人 如何把故事“ 圆好 ”。

这就要求专家:

1)专家对申请人的研究 方向 进展非常熟悉( 小同行里的先行者 ),也清楚知道 现在、什么人、本子写到什么程度 (大概率)能中标;

2) 结合实际情况协助申请人 把故事串起来,并且“圆”好 故事圆不好,结果要么乱,要么假 )。

比如做烂掉的研究框架“A基因-B通路 - C表型-D疾病 ”中, 讲完临床问题 D 以后,接下来按照“ A基因-B通路-C表型 ,“ C表型 - B通路 - A基因 ,还是 A基因- C表型 - B通路 的顺序讲更合理?其实 没有定法(对应第二种专家意见:“你要按照 A基因- C表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