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达叔天演论
让我们一起慢慢变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湖南建设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谭丁带队现场督导长沙市工人文化宫原址新建项目 ·  2 天前  
潇湘晨报  ·  突遇交通意外,知名专家去世 ·  2 天前  
潇湘晨报  ·  25℃!湖南即将升温,但冬装先别收! ·  3 天前  
新闻株洲  ·  制造名城走进上海交大 ·  3 天前  
潇湘晨报  ·  杨幂,申请强制执行!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达叔天演论

聚焦住宅主业某科大清盘,地产暗夜贝壳赚大钱。。

达叔天演论  · 公众号  ·  · 2025-02-06 19:23

正文

这是达叔的第1627篇原创

大家好,我是达叔。

一个想 和大家一起慢慢变富的家伙。

昨晚文章,写在小号里:

以前搞反了,抢人就是抢钱。。

探讨在存量人口停滞的背景下,除了科技创造的增量财富,还有存量财富在城市之间,大转移。

以下内容,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一定对,随便看看。

Part1 危机

宏观经济的圣杯和视角

医疗说,你在知识星球里,过年期间,分享了《星球密语-宏观经济研究01-04》;

分为4个章节:

起源,危机、债务、利率。

没有其他要分享的么?

达叔说,还有一些补充,后续会加上去,主要是对宏观的一些研究,视角,和心得。

同样是研究地球,你我坐在一楼咖啡厅,看到的是地球A;

你我站在环球中心的顶楼,从玻璃里眺望城市和大海,看到的是地球B;

如果我们未来,有机会坐飞船,从月亮上,从外太空看地球,能看到地球C。

这三个视角,看的都是地球,都是真相,角度不同,看到的画面,就完全不同。

得出的结论,能想到的解决方案,也完全不同。

你做了十几年的医疗生意,早把高等数学忘完了,拿到一个微积分方程式,问你怎么解。

你直接回答,说不知道。

但拿到一个宏观经济问题,遇到了通胀或通缩,遇到了经济下行,问你怎么解?

你能拍着胸脯,说出一大堆的方案。

面对高等数学的微积分方程式,你知道自己不知道;

面对宏观经济难题,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前者,是完全理性的推导,后者你总觉得自己是有解法,是有答案,是能从自己身上找到答案的。

事实上,你的解决方案,都是微观视角,可能毛用没有。

宏观经济不关心个体是否赚钱,不关心个体的死活,只关心几个关键指标。

甚至,不关心长远,也不关心变革,只关心当下,只解决短期问题,进行见招拆招。

那些动不动就想大变革,就想憋个大招的,最后大招没练成,经常把自己给阉割了,丢了大半个血槽。

前段时间,头部医药公司,最爱搞创新的老板,把自己给弄进去了:

打工么?入刑的那种,又抓人了。。

放在地产头部三好学生,某科的推演上,针对它面临的危机,达叔写过几个推演:

某科总裁祝老板被带走,会倒么。。

1,某科不会倒;

2,管理层会被清洗。

到目前为止,也都应验了。

这就结束了么?

没有。

达叔更关心的是,国资接手后,会通过哪些动作,去救这个地产里的所谓三好学生。

救某科的方案,就是给我们这帮家伙,点亮了一定程度的楼市财富游戏明地图。

因为接手的人,是国资,国有资产不能流失,赚钱多少是一回事,首先得确保,不能继续亏。

这种稳妥赚钱的打法,就值得达叔抄作业。

和达叔慢慢变富的逻辑,是一脉相承的。

如果国资接手某科后,把手里的资产卖一卖,土地储备卖一卖,而且不加仓了。

那说明,住宅地产就没戏了,未来几年,房价想上涨也就难了。


Part2 主业

危机自救彰显业务精华

在这之前,某科管理层,在战略迷失,来回摇摆中的自救行为是:

管理层自愿降薪;

降负债;

融资模式从传统的统借统还、主体信用融资模式,逐渐过渡到以项目、资产信用为主的融资模式。

在业务调整上,卖了一些赚钱的商场,要聚焦住宅、物业服务、租赁公寓三大领域。

砍掉非核心业务。

某科,在2025年春节前后,管理层被大换血,国资全面接管公司核心岗位后,他们认为最核心的业务,是什么?

住宅是主业

其他,几乎都是非核心资产。

要分阶段处置产业园区,要逐渐卖掉文旅项目、要卖掉低效商业地产。

在2025年的上半年,就要卖掉至少30%的非核心资产,释放300亿的现金流。

还要把之前发展的长租公寓、商业地产等“创新”业务,也一并砍掉,进行业务收缩。

这说明什么?

某种程度上,否定了前几年某科的业务创新,否定了某科的业务多元化。

要全面收缩,要全面回归一线及核心二线城市的住宅开发。

尤其是要回归高端改善型住宅的开发。

普通人,能想到这个结果么?

不能。

达叔认识几个大V,某财经领域的记者,前几年在某科布局多元化、搞长租公寓的时候,击掌而歌。

达叔就劝她说,你站在文青的角度,站在租房人的角度,觉得这事是可以的,是能带来长期现金流的。

但站在纯生意的角度上,可能是浪费时间,是浪费钱,是机会成本极高的。

不能因为这个时间点,地产商的名声不好,单纯做住宅容易被骂,你就转型去做更不赚钱的生意。

勇于承担骂名,才是真正的强者。

有资格被锤的行业,才是真正的好行业。

另一个视角是什么?

达叔在上海,杭州,南京,苏州,深圳,广州,成都等头部热点城市,都有城市合伙人,一起在选盘看盘。

还能看到某科的盘么?

有,但在各个城市的占比极少,楼盘数量几乎都排不上名次。

春节期间,达叔去看盘,遇到一个销售,原来在杭州的某科,干了十年的业务。

两年前,跳槽去杭州另外一个公司了。

为啥跳槽?

老东家在杭州,几乎没盘了,没项目做,大家就只能走了。

而过去这几年,楼市行情不好,是大家日子都很难过么?

不是。

达叔研究了很多城市,要求各个城市的合伙人,都做了一份十年系列,分析了各个城市、板块、楼盘的涨幅。

从这些数据里,除了能看到买房人的命运,也能看到开发商的命运。

比如,全国布局的一些头部企业,基本命运都不好,崩了很多。

而重仓杭州的滨江、绿城,就走出了独立行情,排名里是逆势上涨的,获得非常好。

同样重仓上海、深圳、成都的房企,日子也相当好,几乎没有出事的。

而从住宅,跑去搞矿泉水、搞粮油米面,搞汽车的,早就崩了。

重仓低线城市、玩高周转,想割一票就跑的,最后自己也没跑了。

甚至不好好做住宅,非要去为了好名声,搞长租公寓,搞文旅项目,就没有搞成的。

兜兜转转,最后还是头部城市,住宅最香,最稳妥,经过一番尸山血海,被被人摁着头,重回主业。

作为普通人,有借鉴意义么?

有。

就是这些有品牌,有资金,有资质,有人才,搞长租公寓都不赚钱,你想赚钱,难度系数不是一般的大。

起心动念,要谨慎。


Part3 行业动荡

照样能赚大钱的公司

按照达叔长期以来的乐观风格,无论是过去十几年,崎岖前行的医疗行业,还是周期波动巨大的地产行业。

不听鬼哭狼嚎的失败声音,只研究,在这种兵荒马乱里,有赚钱的人么?

有。

就扒开来,好好看一下,对方到底是怎么赚钱的,能不能借鉴一下。

比如,在药品刚被集采的那几年,达叔跑到医疗诊断行业,刚好赶上危急重症、POCT即时诊断井喷的8年。

在地产领域,有这样逆势增长的公司么?

除了专注深圳、上海、杭州等头部城市的本土企业外,另一个逆势增长的,就是中介公司-贝壳。

最近,贝壳2024年的一些研报出来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