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地上掉了块金枪鱼寿司!
超像金枪鱼寿司的倭犰狳。图片:karapaia.com
咦,
这块寿司
怎么会动?还在掘土?
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日历主角——长得神似寿司的
倭犰狳
[wō qiú yú],白色的体毛配上浅粉色的鳞甲板,神似金枪鱼寿司呢。
刨土现场的倭犰狳。图片:
Angel Oscar Minanir
/
Y
ouTube
倭犰狳(
Chlamyphorus truncatus
)是哺乳纲带甲目犰狳科倭犰狳属倭犰狳种的生物。它是
有甲目中现存最小的成员
,成体体长约10厘米,比寿司要略大一些;加上3厘米左右的尾长,比成人手掌还要小,体重也只有约100克。在已知的二十多种犰狳中,它是最小的,与犰狳科中现存体型最大的成员——体重约40千克的犰狳相比,仅是后者的数百分之一。
比人类手掌还要小的倭犰狳。图片:karapaia.com
犰狳类是美洲所特有的
动物
,其中倭犰狳仅分布于南美洲阿根廷的很小一块区域。它们
以松软的沙石
为基地,
主要
生活在海拔1500米之内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南部、卡塔马卡省等地,长着仙人掌和灌木丛的
干燥草原以及半沙漠地区
。
倭犰狳的分布区域并不大。图片:IUCN
倭犰狳是一种神奇的生物,和其它的犰狳类动物有着很大区别。它那高过眼睛的背甲与身体并未完全结合在一起,而是连接在沿着脊椎生长的一层膜上。这层背上的
鳞甲板
所呈现出的
淡粉色
其实是里头
血管的颜色
,也并非其它犰狳般坚硬,科学家判断鳞甲板的主要作用可能并不是防御,而是与它的白色体毛类似,共同调节了身体温度。
倭犰狳是
夜行性的生物
,白天它们一般会呆在自己挖的同一个洞穴中休息,洞穴的深度在15厘米左右,比它的身体略长。在湿度较大、降水较多的雨季,倭犰狳会因为洞穴进水、皮毛浸湿而跑到地面上来透气,但能够亲眼目睹这一粉色萌物的机会相当少。
在
灌木丛和沙石中探头的倭犰狳宝宝。
图片
:Richard Lydekker / Life and Rocks(1894)
它的身体结构
可以说是专门
为了挖洞而设计
——前爪大而发达,大约占了身体体长的三分之一,是挖土利器。巨大的前爪让它可以毫不费力地挖动砂子。
前爪挖土、后爪移土,屁股压土
,还有一个符合空气动力学原理的铠装头部,使它在沙土下的活动灵活自如。
打洞小能手的刨土现场。图片:
lieqi.me
倭犰狳平时行动迟缓,然而在受到威胁时,就会使用前爪灵敏又奋力地挖洞,
只用几秒钟就能将自己整个埋入土中
。它的吻部凸出,吻部下方的开口是鼻孔,这样的构造就不会因为掘土时泥土侵入鼻孔而难受了。
吐出的吻部,眯着的小眼,长长的爪。图片:
avaxnews.net
它的尾巴在挖掘洞穴时能起到支撑作用,整个身子钻入洞中后,用扁平臀部外覆着的鳞甲板当作洞穴的塞子,
在一边挖掘一边前进的过程中,将身后的土壤压实
。在它将自己身体完全藏匿于土中之前,看起来就像一个摇摆着屁股的寿司,姿态令人捧腹。
臀部的鳞甲板。图片:buzzap.jp
倭犰狳的食性偏肉食,以昆虫类、甲虫类的幼虫、蜗牛、蚯蚓以及一些植物球根为食,但最喜欢的是蚂蚁和蚂蚁的卵。它能够通过
感知沙土的细微温度区别
来寻找蚁穴,锁定目标后就用自己的大前爪挖洞刨开蚁穴、饱餐一顿。
它的寿命是5~10年,一窝产仔数量一般是1个。在平日里它们都是
独来独往
的独行侠,但到了繁殖季,会出现短时期的
一夫多妻
共同生活。幼崽的鳞甲板在小时候是完全柔软的,慢慢长大后才会逐步变硬。
倭犰狳是
阿根廷的特有物种
,但是目前关于它们的种群数量以及发展趋势的研究少之甚少,在野外也难得一见,其种群数量可能相当少。它们不适合被人类当作宠物来饲养,因为它生性胆小易受惊,很难适应人工喂养的环境,一般都会在几天内衰竭而亡。
不停地用前爪刨桌面,渴望藏匿身姿的小家伙。图片
:
Epic Wildlife /
Y
ouTube
倭犰狳的
栖息地
正在发生变化,由于人类的耕种以及大规模放牧牛羊,导致
土壤硬化
,不再适合倭犰狳生存。而家养遗弃、甚至放养的当地猫狗也对它们的生存造成了极大威胁。并且,人类自私的需求催生了野生保护动物的交易市场,尽管为了保护它们,当地已出台相关法律,但倭犰狳依然持续地被非法捕捉,在黑市上抛头露面,几天后陆续地死在运输途中或买家的家中。
我们不希望在若干年后,这样的萌系小生物只存在于图文影像的记录中。图片:animaldiversity.org
2006年,IUCN曾一度将倭犰狳定为NT(近危),但2008起恢复了DD(数据缺乏)的等级,由于我们人类对于这种粉色小仙子的认知实在过于缺乏,对这一物种展开群体数量、统计学和生态学方面的调查研究是眼下急需完成的重任。
最后,送上愚人节彩蛋!它叫什么来着……倭(窝)犰(鱼)狳(球)?逗你的!左右滑动,看真正的粉红小妖精。绘图:翼狼El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