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八,龙船透底挖。”
每年,珠三角地区的乡村都会在农历四月初八后陆续开始迎端午的庆祝活动。首先大多会进行起龙仪式。
祈福、起龙、洗龙……昨天(18日,农历四月十四),
瑞宝街石溪村的五条龙船就从水里被“唤醒”、顺利起龙迎端午!
这也意味着石溪村一年一度端午节民俗庆典活动正式拉开序幕。
昨天(18日)清晨5时,四名石溪村村民先来到三圣公进行祭祀,祈求龙船活动顺利举行和全村风调雨顺。随后,十余名村民乘坐快艇到达了丫髻沙岛旁边的龙船坞,五条龙船就藏在水下。
村民沿用祖辈传承的起龙步骤和礼数
每一步的手艺都透着劳动者的智慧
G仔带你一步步观赏!
起龙的第一步是打开水闸排水。几名村民齐心协力,分工合作,一边撬开闸口的木板,一边清走堵在闸口的沙包。
在石溪村“老龙头”的带领下,村民们进行传统的起龙仪式。
很快,龙船坞的水流向坞外的珠江,水位逐渐降低,并与珠江水齐平,五条龙船也慢慢露出狭长的身躯。
由于龙船在水里沉睡了一年,“龙肚子”里积满了水和淤泥,“龙身”上也布满青苔。开闸排水后,村民们走进龙船坞里用桶、舀水瓢清理龙船里的泥水,同时刷洗“龙身”的青苔。
清理船舱的积水。
排出积水,清空淤泥,五条龙船的“龙身”慢慢“靓”起来。
村民介绍道,今年出水的五条龙船中,有四条龙船是长龙,有33米多长,可容纳50-60人,一条是短龙,近20米长。现场看到,每条龙船旁边都立有几根木棍。“为了固定龙船的位置,不让它游走。”村民解释道。
村民们在清理泥水的过程中还喜获塘鲺、锦鲤等鱼类,龙船坞里充满着嬉笑声。天气炎热,他们直言起龙很辛苦,但十分开心,“一边起龙一边抓鱼,充满乐趣。一想到又可以扒龙船,就更有动力了!”
“我是最棒的!”
经验丰富的“老龙头”根据天气和水位,判断了起龙船的最佳时间。昨天(18日)上午9时,珠江水涨到了最合适的水位。众人团结一心,先拔开木棍,再由一人在水中推,两人分别在船头和船尾撑长篙,将龙船划出龙船坞。
不到半小时,五条龙船全部顺利请出,起龙仪式初步完成,参与的村民都很兴奋。
“好开心啊!”
起龙仪式结束后,村民们将五条龙船划到了石溪涌边的码头,用水枪再次清理船身的污垢。“老龙头”明叔说,接下来几天,
他们还要用猪油擦试船身,
一方面让船身发亮,防止氧化,维护龙船木质,另一方面使船身更加光滑,在划船时可以减少水的阻力。
在今年的起龙队伍中,有三位年过六旬的“老龙头”。其中68岁的明叔说自己从十几岁开始就扒龙船,“龙船活动都是很热闹,以前技术又好,现在我老了扒不动了,要靠年轻人来继承了。”
石溪体育协会会长黄日洪说,受祖父辈影响,自己也十分喜欢扒龙船,希望通过努力可以继续传承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发扬团结精神。
各位街坊,
是不是觉得光看图片还不过瘾?
这里还有精彩视频!
戳:
目前,石溪村中的五条龙船都是产月龙船,其中有两条有近百年历史。产月龙船主要特征是船身细长,船头是红色,船尾为绿色,无凸出的龙眼。船头最前端一般挂有龙船镜和装有弹簧的彩球,头尾系虾壳设计,可以拆卸。
龙船上配有七星旗、罗伞、公斗等精美装饰,这与古人崇敬天文地理的大自然力量有关。而龙船上敲锣打鼓的都是村中地位尊崇的领头者,鼓手
发
号
施令,其他船员全体服从命令,做出
一致
动作。
石溪的龙船坞也是数度搬迁,最早在大围河,即现在金碧大世界旁。后来迁到龙船冲,即现在南社街四社社址旁边。其后又迁往大干围水闸内,即现在思亲楼河边。近几年石溪村的龙舟藏在丫髻沙岛旁边的龙船坞。
由于传统龙船是由坤甸木以传统榫卯结构制作,坤甸木最忌风吹日晒,所以龙船需长年浸在水中,这样龙船也历久常新。每年端午节过后,需要将龙船藏到龙船坞中,来年再“起龙”,周而复始。
坤甸木:油性大,具独特香气,质硬重强韧,置于潮湿处不腐,浸于水中更坚实。清代广州船舶多采用坤甸木造船,尤其常用于船的内外龙骨。
榫卯结构:两个木构件上所采用的一种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接榫处用木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