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蓝橡树
哈佛本科毕业生和资深教育专家共同创立,30多万家长共同关注的国际教育规划平台。不让孩子的天赋被应试教育局限,给他们更好的未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一叶目开  ·  那些年升学路上曾经踩过的坑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蓝橡树

把上名校当成最终目标的孩子,不会有更远大的“梦”!

蓝橡树  · 公众号  · 教育  · 2017-04-25 07:44

正文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教育本无目的,而是人和社会给了他们目的。我理解他的这句富有哲理的话是想告诉我们:只有当孩子生成了自身成长的目标,我们才算是让孩子获得了真正的教育。


本文作者费建华,现任上海德闳学校校长中外教学以及海外学校管理培训的经历,让他对于国际化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有着深入的思考和独特的见解。他始终坚信:孩子就像种子,教育就是帮助他们成长的动力,学校就是启迪孩子未来的地方。


作者:费建华;上海德闳学校校长,英语特级教师,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曾任江苏省苏州中学副校长、苏州市立达中学校长。


........................................


父母才是孩子的教育专家


作为校长,我一直认为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要远远胜过学校教育。因此我也经常承担网上家长学校的咨询工作。期间被问及最多的问题是:“你是教育专家,你说我家孩子用什么方法教育最好?”

 

我会告诉他们:真的不要迷信什么专家,专家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论和经验对事物作出判断和建议,是否管用都是未知数。每个孩子是不一样的,我们没有一把万能钥匙去揭开所有的未知,只能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对于孩子的成长,了解最透彻的应该是父母,其实每个家庭教育成功的父母才是自己孩子教育方面的专家。要说有什么好的方法,那就是真正倾听你的孩子,研究你的孩子,理解你的孩子,陪伴他们一起“做梦”。

 


曾经有一个焦虑的妈妈找我咨询,说她孩子从来就没有把心思放在学习功课上,一个劲地想玩乐器,还成天梦想着“周游世界”,问我该怎么办。我说:“这不是很好嘛!这么小的孩子就有兴趣爱好——音乐,还有远大志向——“周游世界”,太棒啦!你得帮他实现这个梦想。”

 

于是这位妈妈真的就着手和孩子一起认真地策划“如何周游世界”了。结果孩子发现,要独自实现这个梦想还真的不容易:得有经费保障,得有行程计划,得有外语能力,得有地理知识,得有生存技能… 哇, 还有很多很多都要准备起来,真的得好好准备……

 

于是这个孩子在妈妈的帮助下开始了对自己的人生规划,而他在学校里的表现渐渐地也和以往有所不同了,不仅在学业上取得进步并渐入佳境,而且还成为了学校乐团的主力。后来,他报名参加了一个海外留学选拔项目,在进校时还学业平平的他竟然在三年后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再后来,他在一家国际知名的企业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学校读研,业余还兼任一个世界级青年乐团的乐手。再后来,他还和几个兴趣相投的同学共同在海外开创了一个环保公益组织,并真的开始了他们的环球之旅。他说要通过他们的环球公益活动来让更多的人重视地球环境的保护。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孩子是种子而不是瓶子。我的理解是:教育要顺势而为,绝对不能拔苗助长。



真正的教育,是孩子有了自身成长的目标


所谓的“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本身并没有错,但关键是如何理解这个“输”和“赢”。如果我们仅仅把“输”和“赢”定义在了狭隘的学业成败上,那就可能错了,因为学业只是教育的冰山一角,而绝不是全部。

 

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应该像有机农场育苗的方式来对待我们孩子的成长:给他们适当的土壤、阳光、空气和水,适当地施一些有机肥,让孩子自由生长;而不是过多的水、过多的阳光、过多的化肥和生长激素。


大家知道:那些看似光鲜亮丽、体型硕大的农产品未必是营养价值最高的绿色食品,那么孩子的成长也同样如此,我想就是要顺应孩子的天性,给孩子适合的土壤、养分、空气和阳光,让他们向上生长的动力有着有力的支撑。

 

我曾经和一些国外名校的升学面试官交流,发现他们问的最多的问题是“为什么要来我们学校?”恰恰是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很能预示孩子未来的发展。

 

可能很多孩子会津津乐道于他所申请的这所名校有多么优秀,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名校的特色多么匹配等等,而这些看似非常不错的回答往往并不是考官所期待的,为什么?

 

因为面试官们并没有期待一个完美的标准答案,而是期待孩子们能告诉他们在完成学业离开这所名校后他们还会有什么梦想。


 

我们的教育长久以来受功利的驱使,家长和学校都希望自己孩子能通过良好的教育走进名校。这本身并没有错,但很多孩子不知道为什么要上名校,这才是最大的问题。把上名校作为最终目标的孩子们往往不会有更远大的“梦”,到最后迎接他们的常常是上了名校之后就失去了目标的迷茫。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教育本无目的,而是人和社会给了他们目的。我理解他的这句富有哲理的话是想告诉我们:只有当孩子生成了自身成长的目标,我们才算是让孩子获得了真正的教育。

 

既然这样,何不就陪我们的孩子一起“做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