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创意铺子  ·  人类为什么会热衷于偷情? ·  14 小时前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头部吃播”竟是小学生?意外走红后,治愈10 ... ·  21 小时前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牛逼!就因为它,已经看不上2000元的飞*浦了! ·  昨天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70岁大妈爆改韩剧女主,亿万韩国网友笑炸了: ... ·  昨天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牛逼!就因为它,已经看不上2000元的飞*浦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南通“撞车事件”的复盘总结以及最大警示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 公众号  ·  · 2024-05-29 08:34

正文

我们生产网络舆情和危机管理专业有用的观点

燕博士

多日之前,发生在南通的一起渣土车拦腰撞上大巴车事故,导致一名花季小学生失去了生命,还有 1 人重伤、 6 人轻伤,人们在悲痛之余,还在网络上营造了较大的舆情,给地方造成了较大的压力。

不少人感到非常困惑的是,虽然事件惨痛,人们因此痛惜,并试图寻找责任者,但是和那些更为惨烈的事故相比,南通撞车事故的伤亡程度难与相比,但是为何爆发了如此巨大的舆情能量?大家发现,在那几天里,手动切换到南通抖音,就会发现满屏的负面短视频,压迫感扑面而来。

经过事件的复盘和总结,我发现这是一起极为典型的情绪传播事件,使得城市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情绪龙卷风”袭击,给各方都带来了较大的舆情压力。事件本身的爆发,其实和伤亡人数、通报是否妥当,并无多大关系。事件的应对,需要紧紧围绕情绪来展开,这个才是问题的关键。

因此,在事件渐渐趋于平息的今天,对事件进行复盘和思考,是具有较大的借鉴和警示价值的。

一、地方政府的通报应对中规中矩,基本没有问题

在事件发生后,并且引爆为较大网络舆情之后,我接到很多咨询和讨论电话,探讨是不是地方的通报和应对出了问题?否则为何突然爆发出如此惊人的网络声量和冲击能量?

比如,有的人认为是第一次交警的通报出了问题,没有点出红绿灯出了问题,给人感觉是试图掩盖问题的根源。毕竟红绿灯如果正常,校车应该会停车等待,不会发生被渣土车拦腰撞上的事故。

但是我的看法是,交警通报基本没问题,因为作为首次通报,不可能就给出事故的原因,因为这需要调查,而且在最短的事件内给出原因,是违背事故调查的规律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需要交给事后的调查组给出结论。“速报事实,慎报原因”,这样做就可以了。

还有的人认为,是第二次通报出了问题,没有自己的调查,而是转发了新华社的稿子,并且是由区一级账号发的,而不是市级账号发的。

但这不是问题所在。地方希望借助央媒的公信力,以向公众更好更快地进行真相告知,也是一种方法。普通网民对于谁来发声、通报的来源,其实并不给与过多的关注。因此这方面也没有多大的问题。

就是说,地方在事件发生后,快速进行的两次通报,基本上是中规中矩,并无多少过失。而且,也尽快宣布成立了事故调查组,也符合舆情应对的通常做法。

但是,第二次通报由区一级,而不是由市一级来发布,虽然对于事态发展并无多少影响,背后是舆情认识的客观反映。南通无错,却热度飞升,这也是本文需要重点分析的一个细节。

二、事件爆发背后有多种因素,但是其中一条最为重大

应该说,此事之所以产生如此之大的舆情压力,在于是多种因素共同促发的结果。

比如,渣土车的身影,是个较大的敏感因素。南通近年来发展迅速,这是个背景。我们会发现,在城市迅速发展、快速崛起过程中,两大舆情敏感因素,城管和渣土车,在南通这两年的舆情事件中,都齐刷刷地出现了,而且都扮演了较大的负面角色。这意味着,南通接下来需要展开这两个舆情敏感因素的整治和应对。比如加大渣土车整治,加强对于城管队员的管理等。

比如,南通是个中小城市,和平安静,居民幸福指数高,突然爆发一个伤亡事件,会成为震动全城的大事,引发所有人的关注,而且出现了伤亡,更导致了悲伤情绪的传播。尤其是失去孩子的母亲上网进行了倾诉,更是引爆事件的重大节点,事件迅速扩散,情绪开始大规模爆发。

再比如,在此之前,南通出台的禁止买卖纸钱的政策,已经出现了一次舆情危机。由于事件发生后,地方并没有立即给出网民期待的做法,比如诚恳道歉、收回政策等做法,因此事件导致了网民情绪的“过剩性积压”,可能会这一场新的舆情中进行发泄和释放。

还有人认为,南通靠近上海,是江苏省内网络达人较多的地方,不少人开通自媒体,进行了流量的运营。在此事发生后,流量很容易爆发,因此也导致了快速的扩散。

但是,上述各种因素的总和,都敌不过下面这个单一因素所带来的重大敏感风险:

这是一起涉及到学生伤亡、而且是不止一个家庭的悲剧事故,这样的事故会给地方带来最大的舆情风暴!

就是说,所有涉及到下一代的、涉及到学生伤亡的事故,尤其是不止一个家庭的伤亡的事故,那就是地方最为重大的舆情危机事件,地方必须给与最大的重视,需要紧急行动起来,顶格应对。

孩子就是一个家庭的天。如果天塌了,一个家庭就毁了,社会的某个角落就坍塌了。父母和家长就会爆发出巨大的能量,誓要讨个说法和公道。即便他们无理取闹,理由都不成立,但是公众和网民也不会觉得有过分之处,而可能纷纷站在家长这一边。因为在那一刻,他们都是家长,都是情感和利益的共同体。

因此,南通撞车事件舆情,给我们的最大警示就是,任何地方只要发生了孩子伤亡事件,尤其是涉及到不止一个家庭的,地方必须尽快行动起来,给与顶格处理。

类似南通撞车这样的事故,需要以特殊重大事件的警戒眼光来看待,一旦发生,毫无犹豫就需要提升到最高级别进行应对。如果从未遇到过类似舆情,或者没有这种舆情认识,很容易按照惯例来进行事故和舆情的应对,但是各种应对措施走一遍,依然很难避免舆情的大爆发。

但是类似事件如何应对处理?才是问题的关键,也直接决定了舆情走向和事态后果。

三、应对策略:三个因素,缺一不可

正如上文所言,南通撞车事件,本身是个情绪传播事件,是个一举引爆无数家庭同情和情绪的悲剧事故,导致了情绪的群体性爆发。

因此,类似的舆情事件发生后,地方如何发声、通过何种渠道发声、通报文字是否面面俱到,都已经显得无关紧要了,最要紧的法宝,其实就是尽快从群体的情绪安抚入手,尽快对于家长群体进行安慰和安抚,确保他们感受到关怀和关心,并向社会展示地方政府的诚意、善意和人性化工作。

这方面我归结为三个因素,缺一不可,即:地方负责人 + 情绪安抚 + 社交媒体。三个方面的工作简述如下:

首先是,地方领导需要尽快出面,来到家长中间,让他们感受到地方的高度重视和心理安慰。

中国社会“大政府,小社会”的格局,意味着百姓心目中对于地方领导的一举一动,异常看重。尤其在重大事件中,地方领导身影是否出现在现场,出现在百姓中间,会影响地方百姓的看法和情感。这也是为什么在很多重大事件中,要求地方负责人必须靠前指挥的原理。领导在,阵地就在,人心就在,舆论就不会发生大的偏移。

这方面的一个负面案例,就是在某地发生的场馆的坍塌事故中,所在地方的领导不光没有来到家长中间表达安慰,反倒在家长中间安排了一些便衣,试图维持所谓的“秩序”,甚至有的警告家长“不要闹事”。这直接导致了事态的迅速升级。

当然,地方领导对于来到群体情绪不稳定的家长中间,内心带有不安和疑虑都是可以理解的。这需要进行一些细节的安排。但是地方领导带着诚恳,并且进行现场办公,尽快解决亟需解决的问题,会对群体情绪的改善大有帮助。

第二是,地方领导需要提供最大的情绪价值,比如诚恳的安慰、安抚,提供一切必要的救助,表达真挚的哀悼等。
在伤亡事件中,家长和家属是最大的利益相关群体。他们亟需获得最大的心理和情绪的救助。此时除了最大程度的安慰,进行最大程度的救助,没有其它更好的办法。地方领导此时需要来到医院等场所,来到这个群体中间,倾听他们的声音,表达最大程度的安慰、同情和哀悼之情,并在各个方面给与毫无保留的救助。这种以情换情,以心换心的做法,肯定会获得相当程度的理解和谅解。

而一些地方反倒将他们视为风险因素,而试图进行强制的维稳,这会激起他们最大的愤怒和抗争意识,将不满最大程度地倾诉在短视频上面,从而最快最大地引爆舆情危机。我们需要记住,试图让人们脱下充满隔膜的外衣的做法,不是大风劲吹,而是春风和暖意。

类似学生伤亡事件,无论是成都第 49 中的学生坠楼案、太伏中学学生坠楼案,还是齐齐哈尔第 34 中学的体育馆伤亡案和南通此次事件中,引发事件扩散的重要节点,都是学生母亲上网发出强烈质疑,质疑隐瞒真相,瞬间引发全网关注。母亲失去孩子,令人同情,一旦发出控诉,那会震撼人心,引发共鸣。因此,在事件中尽快对于伤亡者亲人进行安抚,给与最大程度的救助,尽力满足他们的诉求,降低对于真相的质疑,应该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细节。

第三是,领导现场慰问不仅需要做到,还需要通过社交媒体被广为看到。

在上述类似事件中,应该说其中也有领导来到了家长群体中间,进行了诚挚的慰问,但是依然未能改善事态的发展,背后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场景没有放上社交网络,进行广泛传播。

将这种场景放上网,不是为了政绩和形象宣传,更不是为了表表态做个样子,而是为了通过图文和视频,告诉社会大众,地方领导已经第一时间来到了家属中间进行了诚挚的慰问,而不是坐镇办公室进行遥控指挥。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通过向社会传达地方领导已经采取有效行动的重要信息,也对社会心理进行安抚,为社会群体心理、网络传播土壤和群体情绪的改善打下重要基础,防范那些失实信息的传播,挤压了谣言、传言的出现和传播空间。这种信息会产生较大的作用,人们在看到类似图文视频的时候,就不太容易成为“不明真相的”群众,不太容易被一些渲染悲情和情绪的信息牵着鼻子走。

但是将慰问场景进行社交媒体传播,其重要性尚未被深刻地认识到。很多领导也来到了家长群体中间,也表达了诚挚的慰问,认为已经做到了力所能及的最大程度的工作,但是并未认识到,如果不进行新媒体和社交网络的传播,将导致了这样的后果:

这个重要信息和知情权,仅仅流于朋友圈传播,和少数的在场群体,而更多的市民,以及网络舆情和网络舆论的主体也即数亿网民没有看到,也无从知道,这导致他们被阻隔在真相之外,很容易发生网络群体情绪的啸聚,产生群体情绪共振,从而导致舆情的大规模爆发。

上述三个因素,也是三个行动计划,是一个整体方案。

为此我们提醒各地相关方面,日常在进行舆情预案设计的时候,需要将“下一代”包括学生和孩子的伤亡事件当做特殊重大舆情进行对待,并在实施的时候,充分考虑上面三个因素和行动方案,主要进行情绪和利益的安抚,这样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事态的热度和烈度,从而为事件的安全处理和平稳过度打下较好的基础。
作者简介:
  1. 燕志华 博士(yandaxia66)

  2. 资深媒体人/ 紫金传媒智库研究员/舆情管理顾问


  3. 往期精选:

  4. 内蒙古这起土地舆情,是一种典型的新型舆情

  5. 关于近日国企舆情的一个重要教训

  6. 如何看待当下“爱国营销”事件?谈谈“稻草人”现象

  7. 耶伦老太斜挎着包就下了飞机!难破的美国“阳谋”

  8. 央视意外引爆的这个舆情,或将产生三个后果

  9. 短短时间,两场大型网络闹剧就偃旗息鼓了

  10. 空洞无物的《南方周末》新年献词为何刷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