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跳得有点快。”
“可能是有点紧张了,要送它回娘家了。”
一段有些急促的心跳声,背后连接着一个温暖又让人有些揪心的故事...
录下心跳声,只想说一句:“你的女儿在我这里过得好好的”
5年前,浙江吴女士的命运被一位离世小姑娘改变了——她获得了小姑娘捐献的心脏,生命因此得以延续。然而,根据器官捐献的规定,受捐者和捐献双方是“双盲”的,他们互相不会知道对方的信息。吴女士能掌握的所有信息,就是心脏的原主人是一位年轻姑娘。为了表达感激,每年清明节,吴女士都会为远在天边、又近在心里的姑娘祈祷。
今年,吴女士想用不一样的方法表达感谢——录下心脏跳动的声音,打印出心电图。她向浙江省红十字会和媒体求助:“我也不能和她家里人见面,就用这颗心脏的声音和图像告诉他们吧,她们的女儿在我这里过得好好的。”
“没有收件人的快递”会去向哪里?
既然见不到姑娘的家人,吴女士只好拜托浙江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和媒体,把这封承载着心跳之力的信带给小姑娘的家人。3月的最后一周,吴女士在医院录制完心跳声、留下感谢信,似乎仍然对自己这份寄托的去向不太放心:“就像你们寄快递,没有收件人,收不到的吧。”
吴女士的寄托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就像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对媒体表示的那样:“面对这样的请求,我们怎么可能会拒绝呢?” 在不违背“双盲”和“二次伤害”的原则下,3月30日,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将吴女士的重托,带到了吴女士心脏捐献者——小“文文”(化名)的妈妈手边。
“孩子,你又回自己的家了”
“妈妈带弟弟回家了,你也回自己的家了。”捐献者小“文文”的妈妈听着工作人员带来的录音、看着心跳图,止不住自己的眼泪。
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向小“文文”妈妈播放受捐者吴女士录制的心跳声
捐出女儿心脏,“我是不是做了天大的错事”
通过浙江省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五年后,她再次听见了女儿心跳的声音。面对在场的腾讯新闻等媒体,她的反应甚至超出了媒体的想象——她回想起当初同意无偿捐献女儿心脏时的坚决,以及由此遭受的乡亲人的“闲话”,连说了7次“很难”。毕竟在5年前,器官捐献还并不那么为人熟知。
“如果当时没有那个举动,现在能听到她的心跳吗?”
站在5年后来看,现在的结果让人欣慰。一方面,“虽然获捐者不是农村小孩,救了命也是好的,不管是谁”;更重要的是,“如果当时没有那个举动,现在能听到她的心跳吗?”
“她现在恢复得很好,那就好,那就很好...”
限于“双盲”规定,五年间,这位母亲也从来没有打听过受捐者的身份,“只要她好就行”。
在地方政府和红十字会的帮助下,捐献者小“文文”的弟弟转学到了县城,而小“文文”的妈妈,现在也得到了一份保洁员的工作,一家人过着平安的生活。即便生活并不宽裕,她依旧挂念着那些有着相同遭遇的人,看到报纸里的可怜人,她会拿给儿子看,让他学会爱和帮助,知道平凡生活的得之不易。
受捐者吴女士手书“谢谢”,向捐助者表示感谢
而在另一边,浙江省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告诉腾讯新闻,67岁的受捐者吴女士平常不上网。她可能不会知道,自己的录音和感谢信,已经在网上温暖了很多人。
吴女士换心手术留下的伤疤,从胸部一直到肚脐眼上方。她对媒体表示,每次洗澡时,这条疤痕都在提醒着她正经历着第二次生命。
“我不止是我一个人过生活,我也是替她过生活。”
2015年1月起,中国全面停止使用死囚器官,公民自愿捐献成为器官移植供体的唯一来源,器官捐献体系已完全符合世卫组织的指导原则。美国学者罗伯特·劳伦斯·库恩认为这是中国近来在人权领域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之一。
但是器官捐献事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每百万人口年捐献率仍与欧洲等发达国家存在差距,远不能满足中国器官衰竭病人。
转载自腾讯新闻
视频:腾讯新闻
文字:腾讯新闻综合钱江晚报等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