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文新视角
结合北京的历史和地理,介绍、展示北京历史文化,定期组织各种文化活动。深度体会北京文化,品味北京生活,提高身心修养。
51好读  ›  专栏  ›  人文新视角

150年前外国人眼中的北京城,神秘离奇壮观美丽……

人文新视角  · 公众号  ·  · 2018-12-14 13:22

正文

北京人文地理刚刚看到这本书,就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因为其中有大量的版画是关于北京的,而且是以西洋人的视角来看待的,那个时候是中西方交流的早期,所以总是感觉里面的版画怪怪的。

“西洋镜”系列丛书是历时七年遍寻各国公私博物馆,搜集到了 300 余幅罕见版画,整理出近 20 万字的原刊报道。它们均来自《画刊》《世界画报》等世界上最早一批以图像为主的法国报刊。

《画刊》是法国第一份画报,创刊于1843 年3月,只比1842 年5月创刊的世界首份画报《伦敦新闻画报》晚8个月。1891年,《画刊》成为第一份刊登照片的法国报纸。1907年,它又成为世界上第一份刊登彩色照片的画报。

《世界画报》创刊于1857年,初期侧重文学性,连载了大仲马、乔治•桑等著名作家的小说。1886年,《世界画报》订阅量已达3.3万份,其规模与影响力堪与《伦敦新闻画报》相媲美。


正是这两本著名的画报刊载了不少描写中国的版画和文字记载,使得我们可以看到外国人是如何看待描述中国的。整体上他们对古老的中国有敬重也有轻视,敬重的是古老发达的文化,轻视则是因为当下的贫弱。下面我们就摘录该书部分内容,同各位读者走进150年前的西洋人眼中的北京城。

遥望北京城

从城南眺望北京城

从城北眺望北京城

北京紫禁城

北京城北群山环绕,于高处向南眺望,京城全景便跃入眼帘。触目所及绿树成荫、风景如画,周边防御工事更是蔚为壮观,灰蒙蒙的色调亦为其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这是法国人马沙尔·德·伦威尔对北京的描写,他们经由俄国和西伯利亚入境,一路舟车劳顿,终于来到北京,在北京城外有了这样的第一印象。

北京街道里的普通人

(清朝独轮车)


(菜贩子)

(卖饭的男孩儿)

道路上人来人往,一派繁荣的景象。这主要得益于那些流动商贩。他们很少宅居在家,大多数时候在大街上工作。所以在马路上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化缘的和尚旁边是正在表演的街头艺人,卖糖果的小贩把摊位摆在卖烟草的隔壁,修鞋匠跟货币兑换商凑在一堆儿,古董商卖力兜售周朝或者宋朝时的艺术品,他旁边的膏药贩子则使劲儿吹嘘自个儿的药膏如何神奇,还有人提着灯笼在流动饭摊儿旁边叫卖得不亦乐乎!


我们现在总说街区活力,那么1150年前的北京街区则表现了这样的活力,而提供活力的人其实是为了糊口,而并非所谓的更高需求。

天坛祭天

天坛,是北京最宏伟壮丽的古迹。画中的宗教建筑是祈年殿,是皇帝专属的祈祷圣地。除此之外,还供奉着本朝已故皇帝的牌位。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将其称之为清朝皇帝的圣德尼皇家大教堂抑或苏佩尔加大教堂。清朝皇帝认为,皇天上帝是宇宙最高统治者,只有皇天上帝凌驾于他们之上,其他神灵只能位列其后。相较于与其他神灵打交道,他们宁愿直接与上天对话。而北祭坛正是用来祭祀皇天上帝的。


这幅画是一个叫扬-卡尔绘制的,这段文字描述相当准确,这位外国人已经清晰地看清楚我国的信仰。“ 皇天上帝是宇宙最高统治者,只有皇天上帝凌驾于他们之上,其他神灵只能位列其后。

北京的幻想大街

清朝人如此爱幻想,以至于把北京的一条主干道叫作幻想大街。为了证明这叫法的合理性,皇城的百姓在这条街上摆起了各种人们能够想象到的滑稽可笑的事物。你可能会被挂在商店招牌处的用铁板或彩色纸板做的恐怖的龙头给吓到。商店老板试图用这招招揽顾客。如果你被这一招弄得晕头转向,走向那边,那你会被平时都站在商店门前的老板拦住。他会喊你、迅速地走向你、抓住你,把你从其他竞争对手那里抢过来。这边的商人会向你推销象牙,另外一边的则兜售丝绸;这个叫卖绉纱,那个则叫卖漆器。你成了所有人追逐的对象,很快便会屈从于这些热切的商人,不得不躲进其中一家店铺里。

被恐怖的龙头吓到,估计是当时大多数外国人的第一感受吧。但是北京没有哪条街道叫“幻想大街”这个名字,不过通过他的描述,我们认为这应该是前门大街一代,可能是大栅栏可能是粮食店街或珠宝市街等。

清朝皇帝接见外国使臣

对于清朝皇帝而言,这可能是他第一次看到如此多的外国使臣在同一时间内云集北京吧。皇帝即将屈尊接见的是法国、俄国、英国、美国、荷兰以及日本的使节。这样的国际盛会完全称得上天朝外交史上可圈可点的一笔。因为在此之前,清朝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并未与各国使团进行过实质性的接触。此外,各国使节若想一睹年轻尊贵的皇帝陛下的龙颜,需要跟皇上的叔叔恭亲王协商良久,获得他的准许后方可觐见。


此次盛会在中南海的紫光阁举行。更具体来说,这里地处皇宫西侧,与紫禁城仅一湖之隔。我国天主教使团驻地北堂便与之相邻。在公园入口处,主办方为方便各国使节的轿子和随行卫队通行,特意用木篱笆为他们划出了一条专用通道。这样一来各国使节不必在同一时间蜂拥而入,二来也能让人数众多的外国使团免于拥挤之扰。


现在的新闻联播里也经常会听到我国领导人在中南海紫光阁接见某外宾,这里提到的北堂指的是西什库教堂的前身蚕丝口教堂,后因为该教堂突破规划限高因此腾退到了如今的西什库,后来义和团运动中这里成为了主要的攻击对象。

再看倒退150年的外国使节,对此皇家西苑有着很强的敬畏之心。可惜这幅绘画看不出是木质结构紫光阁,反而更像是在北堂里进行的,也许在那个时候的西洋人眼中神圣的地方都是这样的。

被毁前的圆明园

乾隆皇帝的夏宫1圆明园的一座桥

乾隆皇帝的夏宫2圆明园地图

乾隆皇帝的夏宫3圆明园鸿慈永祜入口处牌坊

乾隆皇帝的夏宫4蓬岛瑶台

乾隆皇帝的夏宫5方壶胜境

乾隆皇帝的夏宫6夹镜鸣琴

乾隆皇帝的夏宫7曲院风荷

乾隆皇帝的夏宫8海晏堂西面

一名法国高级将领在圆明园被烧毁之前曾经去那里参观过。皇帝的藏书阁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据说有三个罗浮宫长廊那么大,全部塞满了书。所有书从高到低摆放整齐,并且按照清朝人的习惯,外面用纸壳包裹起来再覆盖一层丝绸。这里的藏书涵盖了中国主要著作中最精美、最罕见的版本,仅仅由皇家翰林院学士编撰的目录就多达128 卷,藏书约1.05 万册,从藏书的数目和种类来看,圆明园藏书阁完全可以媲美亚历山大图书馆。它们都代表着世界文明的精华,但都在熊熊大火中毁于一旦。这场战争的火焰不应该烧到这里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