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国际新闻界
新闻传播学科唯一的国家社科基金首批资助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新闻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研之成理  ·  浙江理工大学曹聪课题组ACS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国际新闻界

台湾四大报新闻记者劳动环境与绩效管理之研究

国际新闻界  · 公众号  · 科研  · 2018-12-25 12:41

正文

王毓莉,中国文化大学大众传播系教授。



前言


台湾的报禁时期由《中国时报》与《联合报》两大报独占市场,90年代为因应数字化挑战,1995年成立了《中时电子报》,1999年创立了《联合新闻网》。平面媒体市场的“战国时期”,始自《自由时报》1999年以大量赠送免费报方式,提高了阅报率,而《苹果日报》于2003年以强军压境之姿入台,首日零售量超越了当时所有报纸零售总和,从此传统报业市场进入四足鼎立的“肉搏厮杀战”。

数字汇流下的新闻产制,要求新闻产出“文字”“影像”“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类的产品型态,因而产生记者需要一人多任务的工作型态(Foust,2005;Pavlik,2000)。报业也在发行量下降与广告量被其他媒体分食殆尽,加上网络与社群媒体的双重打击,开始从事多角化的经营策略,在影音媒体与24小时滚动即时新闻的要求下,新闻记者的劳动内容增加,传统新闻记者的社会功能与专业技能也被迫面临转变。

然而,新传播科技运用导致多任务合一、裁员增加、劳雇权力失衡以及新闻工作的技术降级,这使媒体丧失对内容的竞争动机以及对新闻深度专业技能之需求,新闻工作专业门坎下降,记者薪资受到压抑(王维菁,2013)。

本研究关怀的问题为:在媒体环境发生剧变时,新闻记者的劳动内容与强度产生怎样的变化,媒体又如何针对新闻记者工作进行考核?而这样的考核制度,能否激发出记者的潜能,为报社做出最大的工作贡献?


文献探讨


McManus早在1994年 Market-Driven Journalism 一书中即从商业理论出发,对新闻专业进行考察,提出对现代媒体新闻产制过程的担忧,自此之后,原先聚焦探讨“新闻记者”专业工作内涵的传播研究,也逐渐转向以“劳动者”角度切入,形成“资本家”与“劳工”架构的探讨。而在新闻媒体图存之际,媒体所有者更要求管理阶层,从经营管理角度,提出赢的策略,因此,绩效管理成了新闻管理阶层的核心议题,以下分别从新闻劳动与绩效管理,进行文献梳理。

(一)新闻劳动

政治经济学者在探讨传播的“商品化”趋势时指出,新闻商品化泛指讯息被转化为可在市场买卖的产品,如:报社记者的工作就是运用专业技能,生产具有使用价值的新闻,而这些记者则是透过撰写新闻,转化成了“薪资劳动者”,他们卖其劳动力(写稿能力)以换取薪资,这些新闻与特稿就与其他文稿及广告,组合一套完整商品(一份报纸),在市场上贩卖。若商品成功卖出,劳动力就发挥了功效,资本家因而赚取利润,产生剩余价值(Mosco,1996/1998:215)。

新闻商品化除了改变原先的记者定位外,在人力结构方面,新闻工作受到信息化的影响产生质变。Walker(1999)指出,新闻工作者在人力结构中有一项特性,即为多重技术,特别受到媒体自动化、计算机化的转型,技术过程被简化等影响,也使得新闻工作的组织与产制流程改变。新闻记者具备多任务技能,已然成为必要条件。

中国大陆新闻业的劳动关系改变,始自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新闻传播改革,在经营机制改革上,确立了“承包责任制”以激励员工生产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其次是尝试“聘用制合同”招募部份新闻工作者,以及采取多种经营方式创造利润。而在采用绩效工资制度后,大大地改变了劳动的关系(王维佳,2009)。


学者指出,上述中国报业的绩效化制度开展后,媒体普遍采纳了最能激发市场化效应的“计件薪酬制”。经济利益成为直接的调控之手,再加上人事制度改革,将媒体人与媒体机构的关系,改造成了市场化的劳动雇用关系,生存伦理超越职业伦理而被引入到工作情境中,使新闻人的劳动处境大大被改变,新闻产制的场域因而大不同以往。她将此一现象,形容成“挣工分”,她认为此一制度强化了媒体从业人员的功利化取向;导致媒介产品和劳动样态的相互规驯,导致新闻劳动者的人力资本削减和劳动者均质化效应;更可能导致媒体人越趋向与权力靠拢(夏倩芳,2013)。

就劳动力的性质而言,新闻记者乃是知识劳工(吴育仁,2011)。记者已成为一种职业并借着知识获取薪资,其与企业化的现代报社已然形成雇佣关系,其工作意涵可说具有“劳工”性质。只不过,知识经济时代的记者某种程度仍怀抱着知识分子针砭时政的理想性,在新闻产制的过程里握有诠释知识的权力,因此此时的记者兼有“知识工作者”与“新闻工作者”身份(许丽珍,2011:13)。数字化时代阅听人的媒体使用习惯改变、阅报率不停下降、台湾的报业广告营收被其他分食,使得报业环境面临传统商业模式转型时机,报业纷纷推出电子报、创立文化基金会、整合营销模式或是整并、重整等运用多角化的经营模式,达到综效(王君仪,2011)。其次,网络科技的发展不只导致新闻产业内容形式以及组织结构上的改变,同时也引发了对于新闻工作者的权威性、专业知识与专业地位等重要层面的质疑。身为劳工的新闻工作 者,在这样的环境下面对强烈的不确定性、不安全感及危机,因而使得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专业边界挣扎(Aldridge & Evetts,2003;Lamont & Molnar,2002)。

新闻记者的薪资不断下滑,工作满意度低。更严峻的考验来自于媒体组织为了因应市场竞争所建立的报偿制度,这形塑了场域斗争的评比规则与框架(林富美,2006:67)。吴育仁(2011)研究则显示,资本家在劳动过程中,已经由高压控制转变为制造共识的认同,使得劳动者对于原本是宰制他们的资本主义制度心甘情愿地服从,也就是“志愿性服从”(voluntary servitude)。这个控制体系包括薪资制度、升迁制度、出勤(工作时间)规定,以及休假制度。

(二)绩效管理

新闻媒体组织的管理制度,通常包括三要素:引导、考核、纪律(Edward,1979)。绩效管理(performance management)是设计与执行激励策略、介入行动与驱力的过程,目的是将人力资源的潜能转换成绩效。Hull(1943)提出驱力降减(drive reduction)理论指出,所有动机行为的最终目标是为了降低需求的强度,不满足的驱力会导致个人内外在失衡,因此人们会努力降低需求以维持平衡。因此,个体如在工作职场上求生存,生理上会自行运作某些调节机制,保持个体处于适合生存的标准,此时工作也可以成为激励因素。

绩效管理的内涵,也包括“学习理论”(learning theory),古典的制约学习理论说明了透过绩效管理制度的设计,可以制约与增强成员的行为表现;而社会学习理论,则被视为可发展以团队与文化为基础的绩效管理策略(Kandula,2006/2008:30-35)。

综合上述,绩效管理的理论基础源自于动机理论与学习理论的基本原理,动机理论巩固了绩效管理策略、介入行动与驱力的结构与内容;而学习理论则可协助绩效管理策略、介入行动与驱力的发展及执行。

庄文忠(2008)整理多位学者文献,并结合政策过程的概念,将绩效指标界定为以下类别与内涵:投入(inputs)、过程(process)、产出(outputs)、结果(outcomes)、影响(impacts)、及辅助(auxiliary)等指标。至于《联合报》引入的“关键绩效管理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KPI),是一个以评鉴为目的的管理系统,可以帮助确立策略和导引执行的决定(Kerr,2000)。KPI代表着一组对于组织表现现在与未来成功,重要的评估准则(Parmenter,2007:3)。

Kaplan和Norton建议关键绩效指标不要超过20项(Parmenter,2007:7-9)。Hope和Fraser(2003)建议关键绩效指标应少于10项。10/80/10法则,被认为是很好的参考依据,亦即一个组织里大概有10项关键成果指标:说明已经完成的面向;80项绩效指标:告诉你做些什么;及10项关键表现指标:告诉你做什么可以大幅度提升绩效。关键绩效指标的测量,是运用“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card)(Kaplan & Norton,1996),根据组织的愿景和策略,将其具体转化为组织的目标和量度,成为一套全方位的绩效量度系统。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综合上述文献探讨,本文将观察台湾地区四大报新闻劳动工作的变化,并考察各报绩效考核的作法。研究问题如下:一、报业记者新闻劳动环境与内容变化为何?二、四大报业的绩效考核制度与差异为何?


研究方法采用“次级资料法”与“深度访谈法”。次级资料搜集相关新闻、评论、期刊、硕博士论文等来源,对于新闻劳动与绩效管理的探讨,佐以深度访谈四大报《中国时报》《自由时报》《联合报》与《苹果日报》新闻工作者。深度访谈运用“滚雪球抽样”,成功访谈10位报业新闻工作者(《中国时报》2人、《自由时报》2人、《苹果日报》2人、《联合报》4人),每个报社以一位主管与一位一线记者为原则,在联合报系中增加了不同部门与区域的选样。此外,本研究也采访两位长期研究新闻媒体的学者,提出他们的观察,访谈进行时间:2015年12月3日至2016年1月18日。


报业的新闻劳动环境变化分析


随着网络时代的兴起,行动通讯装置载具的发展(计算机、手机、平板计算机),日益增加的行动网络数据流量(吃到饱),报社要求记者产制更多实时的新闻资讯(S3、S6、S9、S10)。过去记者仅需专注于采访、写作,近年来因媒体渐渐趋于集团化式经营,除原先产制平面报纸商品外,亦包含需发布网络电子报、影音(电视)等;同时,记者的工作型态、使用工具也与过去不同,从早期记者在外跑新闻,必须返回报社手写发稿,到现今通讯装置让记者随时随地都需要发稿(S1、S4、S6)。“即时新闻”的出现,使得媒体劳动环境更加艰巨。

2013至2014年间,由于太阳花学运的促动因素,四大报均重视并成立“即时新闻中心”,冲即时新闻流量。在即时新闻优先下,新闻记者的工作型态与劳动内容,形成“新闻劳动的密度与强度大增,24小时待命”“废文充斥,新闻内容农场化”“追求点阅率,朝向赛马式新闻发展”(王毓莉,2016)。

为了因应报社逐渐失去深度的新闻内容,联合报系于2012年推出专门制作专题新闻的“愿景工程”。然而,愿景工程仍然需要一般报社记者的合作,报社将“协助愿景工程”的任务栏入一般记者的绩效考核指标,愿景工程就像是一个大编辑台的角色,将记者采访回来的内容拼凑制作成专题(S2、S5、S7)。

《中国时报》也设有专门负责专题的部门,称为“调查研究室”,其成员为资深记者居多,总人数约7至8人,目的是为了让一线记者专心跑路线新闻,或偶尔一些较小型的专题性报道;调查研究室运作模式类似《联合报》愿景工程的概念,有其固定的版面,其绩效考核指标为每周、每月、每季或是半年需出专题性报道,另有特别经费可供申请使用;另为了区别一线记者与调查研究室记者路线重迭踩线,因此在进行采访前,需先做沟通划分清楚(S6)。

《自由时报》并未设有专门制作新闻专题相关部门,多数为要求一线记者同时负责。本研究发现,《自由时报》在每周需填写的绩效考核指标中,即有一项目为企划能力,同等为专题报道或综合性规划报道,如有一版面要报道一个很大的事件,则需规划各区块要报道哪些内容等,报社希望一线记者每周需产制至少一篇(S3)。

过去《苹果日报》报社要求的专题风格,倾向于踢爆、揭弊方式来建构或企划一个议题,而在追求实时新闻的环境下,《苹果日报》现在则是要求一线记者除主要负责的即时新闻与一般新闻外,也可以写一些“即时性专题”,称为“暖苹果”,如:报道全台十大美食;或报道温馨感人的故事等,专题的定义被改写(S4、S10)。

对此,受访者(S9、S11)均指出,将即时新闻订入绩效考核指标,如要求一个月必须发几则,间接强迫记者发布无意义的废文讯息,这并非是新闻专业的导向,记者的工时无形增长,劳动密度逐渐增加,实时新闻造成“内容农场化”,也被简化为“重复性劳动”,资方可用最低成本的方式,要求记者每天产制,甚至连深度新闻报道都想如法炮制。

新闻记者劳动环境恶劣的状况,可从2015年“劳动部”针对新闻媒体行业进行劳动检查,违法比率高达61.1%看出,业主主要违法条文为《劳动基准法》第30条第5项“未置备出勤纪录”及第24条“延长工作时间未依规定加给工资”(职业安全卫生署,2015)。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资方在这一波的劳动检查中受到打击,但有部分的人认为报社面对媒体劳检的改革只是换汤不换药,想尽办法游走在灰色地带来应付法规。举例来说,《苹果日报》在劳动检查后设立手机APP打卡系统,但该系统不一定要 在正确的时间打卡,事后都可以再补,换句话来说,打卡计算的工时仅仅是为了应付劳动法规而操作出来的数据(S4)。

当然,还是有人认为劳动检查有存在意义,多位受访者认为,自从劳动检查之后,报社主管会比较注意工时的问题,会控制记者尽量不要超时工作,超时的部分分配加班费等等。联合报系的主管表示,报社分配给她一个月固定额度的加班费,让她可以弹性运用在需要人手加班的时机(S4、S8、S12)。

整体而言,2015年的媒体劳检对产业造成很大的冲击,主管阶层确实有比过去更加重视工时与加班费的问题,只不过各媒体变成建立新的制度,来“应对”劳动检查,使报社能够符合劳动法规的规范,实际上对于新闻劳动内容的实际改善并不大。


四大报业的绩效考核制度分析


四大报采用的绩效考核制度,有所差异,以下分就不同报社作法论述,再做横向的比较分析。

(一)联合报系的“关键绩效指标”管理系统

联合报系从1960年至1993年前,采取基本薪资、高福利与变动短期奖金为主(林富美,2006:79),形成相对稳定的组织文化。随着传播产业环境逐渐开放,平面媒体竞争压力大,报系遂于1999年陆续推出优退优离方案,并开始致力于修改薪资结构。至于四大报的绩效管理制度,以联合报系向企业管理借鉴而来的“关键绩效指标”(KPI)管理系统最完整而严谨。

联合报系不同部门的考核项目不完全相同,考核过程也因媒体属性不同而产生施行差异,平面媒体的KPI为月考考评(S5、S7、S12),电视媒体UDN TV则为季考评(S2)。根据前测探访了解,联合报系各部门的考核方式不同,因此本文将联合报系分为平面记者(中央记者、地方记者)以及UDN TV电视记者(企编制作、企编主持),分述之。

“数字汇流”是KPI考核很重要的指标,联合报系将2008年订为“影音元年”,设立相关培训机制,并于当年6月启动教育训练(徐国淦、于俊杰、余鉴,2015)。在KPI全面实施之后,联合报系订定平面记者每个月必须完成30则实时新闻、2则影音新闻,后来下修为一个月20则实时新闻、2则影音新闻(S5、S7)。至于UDN TV,由于电视节目工作繁忙,且UDN TV本身就产制影音节目,该台虽然也设计若干考核类目,主要与报社管理机构对接,但落实状况不佳(S2)。

中央记者KPI评量指标,根据受访者(S12)2015年12月提供资料指出,考核内容分为深化内容、TV部分、数字汇流、管理职能、多元营收。深化内容指的是制作专栏、专题;TV部分指的即时新闻、影音制作;数位汇流指的是与Plus合作;管理职能指的是完成上级交办事项、撰写工作日志;多元营收指的是业务配合。

其次,地方记者KPI评量指标,受访者(S7)2015年11月提供资料指出,考核内容包含深化愿景工程/采数字制作(20%);数位汇流/即时新闻、影音、跨平台议题(20%);深化影响/引领公共议题(10%);深化影响/深耕在地脉动(10%);内容创新加值/强化知识性及实用性(20%)、汇流人才/影音制作人培训计划(5%);多元营收/引进外部资源(5%);其他/得奖(5%);管理职能/教育训练、培育接班人、追踪轮调、上级交办(5%)。

而电视台UDN TV记者的评量指标,根据受访者(S2)2015年11月提供资料指出,考核分为贡献度、执行力与专业能力。“贡献度”指的是节目制播量、身兼多职、粉丝团人气、节目宣传效果、业务项目配合;“执行力”指的是准时完成作品、节目内容正确与精致度、粉丝团人气(贴文数量与互动频率)、业务项目完程度;“专业能力”指的是企划能力、脚本创作力、主持表现、敬业精神(主动支持、勇于任事、抗压性、使命必达企图心)、向上管理(工作日志、出勤考核)。

从上述的三份KPI指标观之,不同部门的指标与具体配分方式,各有差异,但此种差异并非完全根据记者个人的差异性而来。根据受访者(S2)指出,不少同事们认为,KPI管理系统的实施太过突然,报社没有安排系列课程向报社同仁事先训练,仅仅发下一份说明书就开始实施KPI考核制度。而KPI的设计,部分指标僵化,出现只要照着KPI考绩表做事,就能得到比较高的考绩分数,而KPI项目并不能完全反映员工的劳动强度,例如:有记者指出,曾经帮请假的同事代班一个月,每日新闻的工作量加重许多,却得到非常低的KPI考绩分数,因为双倍的工作量使得没有时间去完成自己的KPI考绩项目(S7)。

其次,订定KPI的订定源头为人资部门,人资部门缺乏采编背景的工作人员,无法体会记者的工作生态,许多人质疑,新闻媒体属于内容产业,怎么能够使用量化的管理系统来考核评估(S2、S5、S7)。多数人指出联合报系的KPI项目太过繁琐,有太多没有意义或不知道如何填写的指标(S5、S7、S12)。

再者,90年代中期,曾是地方新闻受到高度重视的黄金时代,同样的《联合报》也曾大量扩增地方新闻人力,但2017年《联合报》地方版新闻的版面再度减少,各地方版缩减成单一版面。《联合报》记者透露,内部已针对年资较高的老记者进行好几波优退,并以“一年一聘”的短期合约回聘,藉此缩减人事成本。2017年报社还将朝“地方人事成本至少缩减20%”为目标迈进,人事精简也会持续进行,不仅如此,媒体还可能收取地方政府的置入费用(吕苡榕,2017)。此时对于不能认同的指标,如:多元营收/引进外部资源,记者也无权抗议,对于具有专业主义精神的记者,只能选择放弃该项分数(S7)。

最后,由于绩效考核成绩对薪资调幅的影响力不大,KPI虽然会影响年终奖金的高低,但由于媒体产业的环境问题,《联合报》已经不像过去鼎盛时期那样赚钱,导致报社年终奖金额度不高,在母数低的情况下,大家分到的年终奖金差距不会太大,这也使得报社员工越来越不在乎KPI考绩分数(S5、S7)。

(二)《自由时报》《中国时报》《苹果日报》绩效考核制度

相较于联合报系严谨量化的KPI管理制度,《自由时报》《中国时报》《苹果日报》在绩效管理的设计上,则相对偏质化取向。

《中国时报》的绩效管理方式,根据受访者(S6)2015年12月提供资料指出,“各部、处、室主管以下之管职”管理职绩效考核评分表,考核项目分为工作绩效、策划能力、领导能力、品德操守、判断力与选择能力、协议合作共六大项。

《自由时报》的绩效管理方式,根据受访者(S3)2015年12月提供资料指出,《自由时报》一线记者月评表主要评分项目共分为“各月份新闻表现优异”“各月份工作表现优异”“各月份新闻线索”及“各月份新闻表现重大错漏”共四大部分。

《苹果日报》的绩效管理方式,受访者(S4)2015年12月提供资料指出,《苹果日报》绩效考核分为10大项目:知识与表现、统筹及组织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创造力、危机处理能力、工作态度、沟通能力、服从性、主动性。

本研究从受访者提供的资料发现,《中国时报》在旺中集团的管理下,有逐渐朝向量化管理的趋势,报社效仿联合报系的细致的KPI管理系统发展出自己的绩效考核指标。而《自由时报》与《苹果日报》的绩效考核则是“大标题式”的大项目,从《苹果日报》的十大考核项目可以看出,报社不希望在考核过程有过多的繁文末节,而是直接以结果论英雄,记者表现的好坏由长官判断,员工必须自己观察与适应,进而内化为成为报社期待的记者。

根据Kandula(2006)的分类,上述偏重于“文化管理策略”的质化管理方式,在华人社会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人治”压力,受访者(S3、S8)也指出,尽管量化指标有相对客观性参考,但最终决定权仍在长官笔下,做事合不合长官胃口,变成工作最重要的目标。

(三)四大报的薪资与独家奖金报酬

四大报新闻记者的薪资待遇方面,以《苹果日报》与《自由时报》的薪资条件比较高,对新鲜人的待遇大约介于3万6千元至4万2千元,《苹果日报》一年的共领13个月薪水(外勤记者有通话补助费),《自由时报》则有许多津贴加给(如三节奖金、电话补助费、夜点费等)(S1、S3、S4、S5、S6、S8、S10、S12)。

联合报系与《中国时报》的薪资条件比较低,对新鲜人的待遇大约介于3万2千元至3万8千元之间,然而,联合报系鼓励“得奖”,如果在新闻类竞赛中有得到名次,报社会额外给予同额奖金做为报偿;《中国时报》则是注重独家新闻,对独家奖金的发放较为大方(S1、S2、S5、S6、S7)。

激励因素包含成就感、从事挑战性工作、受人赏识、晋升机会、担负重责,其目的为了更加优化新闻工作环境,四大报业对记者的激励与报偿,多数是以奖金与工作绩效表现构连。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