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706青年空间
706青年空间是国内知名青年社区,也是中国的第一家青年空间。这里聚集了来自全世界的好玩有趣青年人,他们一起创造和传播新的生活方式,探索生活的更多可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四川大学本科招生  ·  同学请留步!川大2025年招生宣传片创意大赛 ... ·  2 天前  
四川大学本科招生  ·  同学请留步!川大2025年招生宣传片创意大赛 ... ·  2 天前  
兰州大学萃英在线  ·  兰大学风故事|追寻·郭庆祥 ·  1 周前  
兰州大学萃英在线  ·  榜样力量 | 初次实习就进入大厂,她是如何做到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706青年空间

北京,有时候你真的好陌生 | 706

706青年空间  · 公众号  ·  · 2017-07-10 19:22

正文

探索生活的更多可能性


01 第一次相遇


 

第三次离开北京,天空像裂开缝的漏洞,哗啦哗啦,倾盆如注,浇熄了入夏以来所有的焦躁不安,浑然一个南方梅雨天。

 

第三次来到北京,是我二十年第三次来到北方,我的北方就是北京,我去过的北方也限于北京。

 

第一次北上,坐了30个小时的硬卧火车。从珠三角融融的十二月暖冬到北京未知的寒冬,一觉醒来,窗外的绿叶刷地变成了光溜溜的针叶杆,看到一股一股的凛冽扫着白压压的旷野。脚边的车载暖气像一只黏人的猫,绒绒的皮毛蹭暖了脚背,顺延到全身和心脏。我把脸贴近车窗,哈出一口白花花的雾气,朦胧的形状填满了对京城的所有幻想和期待。

 

那时想,第一次北上的心情还是蛮好的。

 

第一次对北京的印象仅在北六环以外的郊区。来去不到十天的日子里,我没有见到想象中繁盛如烟的三里屯和中关村,也没有见到北京深巷胡同里穿着汗衫卖糖葫芦和小糖人儿的老头。留在我印象中的,只有盘旋卧龙的长城一隅。沿着嘉峪关的脚注,朝明晃晃的太阳一直爬,却感觉总是与它距离不减。还有人烟稀少的街头卖烤冷面的大妈,她用河北腔的普通话笑眯眯看着我说,小姑娘挺能吃辣嘛!

 

我吃力地动了动冻僵了的嘴唇,用比苍蝇还小的声音轻轻应和了一声。从头到尾都裹得像个粽子的每一个器官都不想活动,唯一不受天气限制的只有不怕冷的眼睛。我虚着眼,透过灰蒙蒙的风和雾凝视这个城市的边角,十字路口的红绿灯与家乡无几,人行道上的地砖和铁栏刻上了风霜的刮痕,几颗光秃秃却毅然挺立的树干围着某校园的校区,红砖青瓦在干涸的空隙中一览无余。

 

唯一不同的是,这里的路宽得望不到拐角,也许是蒙霾的遮蔽,站在街头找不到空间感,就像永远也不能明白的北京人自带的方向感。

 

两年前,高中最好的朋友考到北京。从南方小城市走进偌大的京城,她常在聊天时和我说得最多的感受就是,这里大得找不到自己。当然,她指的“大”,不限于地理面积的容量,更多是熔炉一样集聚的各方人流,繁忙与荒凉共存、拥挤与空虚共存,不真实而又切肤感受着每一寸寒冷炎暑的虚渺感。

 

看着二环内每日高峰期的车马人流,写字楼里用生命赚钱的青年白领,郊区的脚步仍然慢拖拖的,像过气了一个世纪的摊贩老人。

 

朋友说,我怕会在这四年内,丢了自己。

 

02 五道口的日与夜

 


第二次停留北京,宇宙中心五道口。燥热的六月是北京夏日最长的时候,阳光浑沌不透明,光热却拿捏得很纯粹。它均匀地洒在摩登的商业街和十字路口,把路上行人都照的锃亮,汗水淌在马路上,渗入那条油腻腻的裸砖路。

 

清华门口的枣糕王不见了,第三次拜访五道口时,才发现它搬到了废弃铁轨旁一个不起眼的旮旯,排队购买的人依旧嘈挤如龙。

 

天桥,行人,车尾灯。酒吧,书店,一个不少。

 

我在北京度过了具有成长意义的一个月。也在同时明白了成长永远不能也无法代替成熟。无意抑或有意地,遇见了一群各有特色而各不相同的人。他们日夜在宇宙中心的楼台上吟诗作画,当然不是真正地“吟诗作画”,而是各自找得到一块安静的角落,专心研读哲史,认真备考以策未来的年轻人。他们身上也有浮躁,有迷茫,有这个都市北漂者身上所有的不确定和胆战。只不过在我看来,那是一群住在嘈杂,不能说心无旁骛,却依然能将嘈杂当作一道风景线,藉以为理想添彩的人。

 

三三两两的浅交之下,北京给我的第二印象是可爱而非荒凉的。我和与自己有着相同理想的长姐在下雨的周末看剧,被三国混血的室友怂恿去了从来不敢靠近的迪厅,也和自由音乐人懒散地在阁楼上弹吉他,与保研的室友一起去北大蹭某某著名文学教授的史论课。

 

我开始欣赏京城的内敛和豪放并存。那些游荡在五道口的纯洁灵魂,在夜晚带着疲惫的皮囊,可以毫无顾虑地将自己全心投入自己喜欢的事,不管是夜店的狂嗨,还是静坐在寂静的阳台与老友闲聊,或多或少,竟都让我对这个城市刮目相看。

 

第二次告别北京时,我回头认认真真看了它一眼。我看到灰蒙蒙的天空透着四点钟就亮起的阳光,我看到钢筋水泥像铁骨一样支撑着它巍巍欲坠的边角。我看到没有黑夜的五道口,也看到了高楼背后没有日光照射的拆迁小店。

 

搭上一辆出租车,司机用轱辘溜儿的北京话问我:“您上哪儿去?”这个热情健谈的北京人一路上没少与我试图交谈,我的目光却被抛在身后的街道楼房紧紧拽住。无意间发现,我对一个月前懵糟迷茫的学院路、西直门和西二旗等地名都了然于心,我知道哪个路口有买一送一的炸鸡,也清楚哪一家三联还陈列着贾平凹的《废都》。

 

我回头望了它一眼,没有想过再回来。

 


头天晚上与朋友吃了饭道别,想我大概还是一个适合待在南方的人。无论是成长、学业,还有将来的事业,都已潜意识被安排在了熟悉的南方。北京就像一个符号,它是我在年轻时即兴路过的一个标签。

 

我允诺将它永远留在记忆里,像那些怀揣“北京梦”的年轻人,好的坏的,都有所念想。

  

许巍在《此时此刻》里唱到,

 

蓝色的城市,

只是生命的旅程。

瞬间的停留,

无论欢乐和悲伤,

我已不会再回头。

只是自在向远方,

也来不及感伤。

 

对于一个还没有进入社会的人,“感伤”一词大概是不恰于用在这个人身上的。

 

03 其实,我一直没有融入这座城

 


第三次告别北京,是在计划内的一个月半月以前。朋友推荐了实习的岗位,我第一次以听上去正儿八经的名义独自北上。


北京的人流密度有增无减,在早晚高峰的地铁站内像沙丁鱼一样顺着通道蠕动,好容易将滑溜溜的身体挤进了车厢,却发现书包仍被排挤在外。

 

北京的街道仍然有条有理地排列,却看不出个所以然。田字格式的大路连接东西,横竖分明的小道贯通南北。藏在这些小巷小道里的温润和冰硬,都得走进去才知晓。那一个弯接着一个弯道的胡同,那交警严阵守岗的四横交道路口,共同维持着北京心脏的节律。

 

刚走进东城区某著名商业中心的小吃街里,摊贩们将形形色色的北京特色小吃陈列在逼挤的小巷里,大字牌上写着看似划算的菜单价目。”十元两串儿的烤羊筋“一串却只留得拇指大小的三粒肉,伍元一瓶的”老北京酸奶“在便利店只卖了三元。

 

摊贩们凭借一口熟溜儿的北京话揽客,也凭借它宰客。二十五元一份的”豆汁儿馅饼“价目隐藏在油滋滋的纸牌角落,一口圆轱辘的京腔吆喝着”二十五一份“,刻意将”二“和”五“夸张地说成囫囵儿化音,外来人乍听,十有九个都听成”十元一份“。未等到问个清楚,摊主已经麻溜儿地装好一份蟹黄饭,指着右上角的价目,斜眼努努嘴示意买客手上拿着的十元钞票,若遇性子软不想惹事儿的,只得乖乖掏钱买下馅饼,用自个儿的方言默默啧骂两声商贩为利不计手段的低俗,一块儿带着咒骂了商家捣毁方言尊严的恶行。

 

拜访了几个不知道有没有下一次见面的老朋友。可他们总要在一天彻底进入了黑夜,才得以从繁复的工作中抽身出来。加班加点的日常,疲于行役的状态。老朋友说,有时候想暂时离开北京,到一场短途旅行中去,抽出身来看看自己在做什么。可是不能回家,因为最终,还是要回到北京。

 

北京,你还是这么甘涩混杂,还是这么这么直来直往。平坦的地方一马平川,坑洼的地儿也绝足绊人马下。就像电影老炮儿里开场明述的那样:您看,这座城市是这么横竖分明,爱恨明朗。

 

京人对人人都应着一个“您”字,哪怕是四十多岁的大妈对二十来岁的小姑娘,这一口说习惯的称缀定是少不了。可来了第三次感受愈切,这一个“您”绝不是表达多于他省的尊重和礼貌,问路遇上一人,挤公交绊着一人,坐车擦着一人,一个“您”字出来,大都化了多半不愉快。

 

在偌大而逼仄的城市,它莫不代表着一份冷淡的礼遇,这份礼遇也是保持人与人基本距离的尺度。更近了会挤伤,远了,则够不着基本社交需求。

 

这次的停留被突如其来的行程改变打乱,我尚未来得及好好看看方才触摸到的,这个城市最表面却也最真实的肌肤。我方才体会了不到一个月的早出晚归工作生活,而不是像上一次缠绵于昼夜星辰的乌托邦。

 

依旧保持幻想,在那些绕来绕去的胡同巷儿里,还会不会有深居的老北京人,到了夏天,就坐到着干裂裂的骄阳底下,一把蒲扇三两扇,掰半拉花生米,就三两二锅头,一点儿也不觉烦热。他们就像住在暗红色城墙里的宦人鬟女,不愿推开那扇半掩的城门,因为外头太繁复,也太不安稳。

 

北京的味儿早已不再纯淡。在它仍然仅作为政治中心卧居北方时,或许真像老舍先生所赞叹的那样“那些大城市是咖啡,北京是香片;他们是拳击,我们是太极拳”。它淡过,所以哪怕是浑沌糜离的五道口,也嗅得到沿着成府路淡淡的书文气味。它也慢过,所以才有空当静坐香山,视线下山脚的人进入故宫博物馆大门,又走出来,蚂蚁大小的人变化小得仿佛没人进去,也没人出来。

 

第三次告别是匆匆,我扶着及自己一半还高的大箱子站在红绿灯前,问路人车站何方。提着菜篮的大爷用手指着路口的另一方,笑呵呵告诉我,您奔南走一公里,左转再颠儿两分钟路东!

 

再见了,北京。我也不知道,会不会再一次见。


-end-

今日话题

说说你与北京的故事

文字 | 刘肖瑶

图片 | 刘肖瑶

编辑 | 吴宪达


706青年空间是国内知名青年社区,也是中国的第一家青年空间。这里聚集了来自全世界的好玩有趣青年人,他们一起创造和传播新的生活方式,探索生活的更多可能。我们欢迎你前来参与706的活动,感受时代最鲜活的青年图景。如果你想给706公众号投稿,可将文章发送至主编邮箱:[email protected],稿件择优录取,一旦投稿被多次录用,我们将邀请你担任706的专栏作者。




长按二维码,关注706青年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