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热心
家庭教育可补体制教育之缺,纠体制教育之偏。 微信公众号&头条号:豹爸爸猫妈妈。 欢迎关注。如需转载前往 https://rightknights.com/material/author?id=21683 获取合法授权。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常青藤爸爸  ·  论《哪吒2》中的三个爸爸 ·  昨天  
丁香妈妈  ·  宝宝湿疹反复不好,一招快速问医生 ·  3 天前  
常青藤爸爸  ·  AI时代不需要鸡娃?可惜DeepSeek再牛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热心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草蛇灰线

热心  · 简书  ·  · 2017-10-27 11:24

正文

看似零零碎碎、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这些课文,编辑大人们在结集这些文章时的思路,也许在某些教参或者教学大纲里会透露一二,但或许根本就没人会在意这件事。反正是上级部门指定的教材,哪些是重点,哪里是难点,都是规定好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按照规定上条目,做老师的把教学任务完成,做学生的把作业考试应付过去,不就可以了,何必又多事?嗯,是的,像我一样的好事者估计是不多,大概这也注定了这类的文章也没什么人会关注。

毕业于英国剑桥历史系的克里斯托弗·劳埃德(Christopher Lloyd)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曾在《泰晤士报》担任科学版记者。今年6月,他带着他的墙书——一套因为他的女儿玛蒂尔达在八岁时厌学而促使他创作的教育读本来到广州演讲。我那时已暂停了《 语文同步说文解字 》系列文章的更新,正在思考如何开展下一步。

我发现他的学习和教育理念和我很近,这令我倍受鼓舞。玛蒂尔达在劳埃德夫妻的教授下经过了经过五年多的在家学习后重返校园读高中,最后以一等奖学金的成绩考入剑桥大学。那在家学习的五年里并非一帆风顺,起初,玛蒂尔达甚至觉得还不如回到学校学习呢!这让劳埃德感到很挫败。全家人架着辆旅行房车用了八个月的时间在各地游览,灵感逐渐浮现,劳埃德开始明白他需要的什么,或者说他的女儿需要的是什么。

克里斯托弗·劳埃德和他的墙书
克里斯托弗·劳埃德和他的墙书

墙书和普通书籍最大的不同之处,我理解为“穿越感”——在时间线上任意穿越,在空间或者关键事件中任意穿越。墙书上不仅每个小图片都有各自的内容可讲,而且图片之间存在关联,所以,也把这些背后的内容自然而然地关联起来。当你在墙书上穿越时空的时候,你经过的轨迹是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从前在教科书上零碎而且枯燥的知识,就像打乱了的一堆拼图,而在墙书上,它们的真面目终于显现出来了!

有人把墙书和思维导图相比较,勉强也算是的话,那就是隐藏了后面无数的连接线的思维导图了。假如把这些连线呈现出来,估计能把人看得眼花缭乱。是也罢不是也罢,重点是,它能不能吸引孩子去探索。

按照时下学校这套教学的套路,不要说孩子,我这个陪写作业的都快要厌学了。但是,我想大可不必如此。可不可以像墙书那样来重构孩子的学习呢,带着这个想法,我翻开了孩子的语文课本,试图那些在课文中若隐若现的草蛇灰线找出来。

至少这个过程让陪写作业这个活变得有趣了很多,我把自己的发现和孩子分享,于是,他也对课文有了新的感受。一些内容,我已经整理成了文章,前一段时间发布的《 陆放翁遇见苏东坡 》,《 魏格纳的另一项发现 》,《 孩子们是最美丽的花——王尔德的巨人 》,《 幸福是玫瑰、酸奶、葡萄酒 》,《 生命的波纹——新美南吉 》都是来源自这个想法。此外,还有不少有趣的发现。

从人物关系上看,在成语故事《胸有成竹》提到了文与可,但没提到文与可是《题西林壁》的作者苏轼的表哥和绘画老师。第6课《爬山虎的脚》的作者是叶圣陶,而第26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恰恰就是纪念叶圣陶的文章。

从时间线上看,第11课的《去年的树》作者新美南吉出生那一年,1913年,《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的作者魏格纳正在准备发表他的研究。《蟋蟀的住宅》的作者法布尔,《随身带着笔记本》里的列夫·托尔斯泰,都是那个年代的人,法布尔死于1915年,托尔斯泰死于1910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12岁,也就是1910年时,立下的志向。

第一次世界大战在1914年爆发,对于身处其中人们这是影响巨大的事件,《幸福是什么》的作者埃林·彼林则不仅经历了一战,还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有《白鹅》一文的作者丰子恺,1914年的时候他在干嘛?他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跟随李叔同学习绘画和音乐,而另一位对他有较大影响的老师则是夏丏尊。夏丏尊的名字则出现在第15课《猫》课后的阅读链接里。那老舍1914年在干嘛呢?他刚刚考入北京师范学校的本科。

从地理位置,也可以找到联系。比如:《观潮》中的海宁盐官镇是《游山西村》陆游的爷爷的故乡。《送元二使安西》和《秦兵马俑》都发生在陕西。毕竟,西安古称长安,先后有秦、唐等13个王朝在此建都,是个建立关联的绝佳节点。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