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阿信要为你隆重介绍一位极其善于写“绝版书”的作者——
郭建龙
。
从灵魂的有趣程度上来说,郭老师属于妥妥的万里挑一级别。
理工科毕业,做过程序员,当过记者,后来成为了自由作家,现在长居云南大理。
在写书这件事情上,他的认真和执着绝对值得你掉下热泪。
你想读中东,他就真的去黎巴嫩、土耳其、埃及等几个国家为你带来《穿越百年中东》
(豆瓣评分8.5)
。
你想读非洲,他就两度深入非洲大陆,游历17个国家50多座城市,曾突发疟疾,险遭绑架,数次犯险,写成了《穿越非洲两百年》
(豆瓣评分8.3)
。
除了写书,他还译书,他说:“
要想当一个好的作者,你的一生中应该有几部译著。
”这些年不少叫好又叫座的读物都出自他的译笔,比如《一把海贝》
(豆瓣评分8.6)
和《墨洛温王朝》
(豆瓣评分8.3)
。
不过,在郭建龙老师的众多作品中,最让大家望穿秋水的绝版好书,无疑要数他
2017年出版
的“
密码三部曲
”。俞敏洪在看过之后感叹:“尽管
(郭建龙)
比我年轻15岁,但学识比我丰富太多了!”
直到今天,其中的《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仍雄踞豆瓣热门经济史图书TOP 1,在万人评价的盛况下,维持了8.3的高分!而《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也位居豆瓣热门战争图书TOP 4。
现在,几经沉淀与打磨,郭老师的这套“
密码三部曲
”被阿信再版了!
郭建龙“密码三部曲”
点击书封,即可下单
▽
郭老师的成名作《财政密码》,历经7年才完成,其间他三易其稿,根据专业人士提出的审阅意见仔细修改,耗费了无数心血。
促成他写这本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作为前经济记者的他敏锐地观察到,自1978年以来,我国一系列成功的改革,从未触及这三大底线: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公有土地制度,以及以政府控制发钞权为代表的金融体系。
《财政密码》
点击书封,即可下单
▽
而在详细考察历史之后,他发现,这三大基础都是中国历史上,历朝一直依赖的财政手段。也就是说,现代政府之所以可以驾轻就熟地实施改革,是建立在充分吸取古人智慧和教训的前提下。
于是,他翻阅大量史料,写作了《财政密码》一书。这本书聚焦土地制度、货币垄断、官营产业三大方面,将中国两千多年的集权历史分为三大周期,并一一进行梳理与分析,寻找从古至今经济发展的经验。
汉初的皇帝通过鼓励
自由经济
、收缩诸侯权力,形成了初步的中央集权。
汉武帝时,为获得战争资金,政府建立了
官营产业
和
货币垄断体系
,虽加强了中央集权,却破坏了正常的官制。
从东汉到魏晋南朝,继承于西汉的制度和财政顽疾延续了下来,形成强烈的阶级固化。
而在这一周期的后期,大量的劳动人口成了官僚和士族的附庸,他们不再缴税,这直接导致政府
财政严重不足
,制度最终崩塌。
唐初,形成了
以政府分配和回收土地
为特征的制度,但被分到土地的百姓,死后其子孙却不愿意交回。人口的增长,大量的隐瞒不报,导致财政入不敷出。
同时,租庸调制过于复杂,已经超出当时政府的统计能力,反而对财政造成了巨大拖累。
快速的经济发展,背后却是长期的财政不健康,成为安史之乱的导火索。
唐代后期进行了税法改革,形成庞大的
官营垄断经济
,这些特征延续到了宋代。
为了供给战争和养官成本,增加财政收入,宋代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壮观的专卖制度,并开创了具有历史性意义的
纸币试验
。尽管政府从民间吸取了大量财富,却形成了世界上早期的恶性通货膨胀。
中国集权时代的第三个周期从辽金出现萌芽,在元代继续发展,到了明清两代,则形成了稳定的模式。
这个周期的特征是:土地制度重回私有制,官僚制度上建立起了具有无限控制力的集权模式,并依靠封锁人们的求知欲,形成了巨大的稳定性。
如果世界上只有中国一个国家,这个体系可怕的稳定性可能让我们永远停留在第三个周期内。
而到了清末,随着海外影响的到来,中国财政踏上近代化之路,开始突破农业社会的桎梏……
在和平时代,财政和经济对历史演化的影响是最大的。而到了战乱时期,这一重点变为了军事。
对于古代中国的战争来说,最关键的因素则是地理。在天时、地利与人和中,地理是唯一固定不变的因素。任何一个军事战略家,首先都是一个精通地理的人。
《军事密码》
点击书封,即可下单
▽
诸葛亮的“隆中对”之所以著名,就在于他率先将南方的地理纳入战略考量,制定了从南方反制北方甚至统一北方的战略。
随着人们地理视界的逐渐打开,在不同的时代,军事战略也会发生变化。郭老师在本书中,将中国古代的军事战略演化分为五个时代,辅以新增的19幅地理示意图,帮助读者了解地理与战略的重要关系。
第一个时代即
关中时代
(公元前771—公元189年),包括从春秋战国到秦汉的近千年时间。
这个时代的地理以关中和中原两地为中心。关中是一个四塞之地,易守难攻,又有富裕的汉中盆地和四川盆地作为其附属,如果同时掌握了汉中和四川,就拥有了足以与整个中原对抗的资源。
但关中、汉中、四川任一资源都不及中原,汉光武帝就利用这个弱点,趁三地四分五裂时,以中原为基地反击关中得手。至此,关中时代结束。
第二个时代即
分裂时代
(公元189—589年),是长江成为战略主角的时代。这一时代的开篇,是两个划时代的军事战略,即(东吴)张竑提出的江东战略与(蜀汉)诸葛亮的“隆中对”。
两个战略都强调长江不再是北方的附属,而是足以与北方对抗的基地。不同之处在于,张竑强调江东地区的重要性,而诸葛亮则重点关注荆州和四川。
尽管这两大战略都没有完成统一,却是对长江流域最好的战略探索,为日后的战争增加了足够的深度。
第三个时代即
失衡时代
(公元384—907年),这时的关中不再富裕,养兵难题迫使唐朝皇帝发明了节度使这种制度,却将国家送上了不归路。
这一时代的唐末,以黄巢为代表的游击战和运动战成为后世反叛者们屡屡使用且奏效的战略。起事者不再建立基地,而是以运动的形式进行征战,击打最虚弱的地方,直到引起中央的财政和行政崩塌,甚至将其灭亡。
失衡时代表明长安再也无力主导全国的战略发展,于是中国古代军事战略史进入第四个阶段:
中原时代
。这个时代以北宋为代表,甚至可以延续到明清时期。
北宋定都开封,指挥中心处于无法防守的大平原上,加上燕云十六州的丢失,使得游牧民族可以长驱直下,直捣龙庭。到了明朝,这一战略失误被弥补,明成祖将国都选在了最具有防守优势的北京。
在中原时代继续的同时,另一个时代也到来了,那就是从元朝到清朝的时代。中原、长江已经合为一体,皇帝要做的是将边缘地带一一整合进入中央王朝。
至此,古代中国两千余年的地理与军事战略史得以概览。
阅读这本书,实际上是理解中国地理的一个过程,对作者来说也是如此。
为了能够深刻认识到“地理”的影响力,郭建龙几乎遍走全国,探访多处昔日古战场与战略要地。本书附赠的2015年全国考察线路图,为我们直观呈现了郭建龙行走与观察的足迹。
所有战争都是典型的零和游戏,一方的所得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所失。但在古代,人们往往不得不通过战争重新分配利益,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剧的博弈。
我们谴责战争的残酷,但也必须明白战争不会轻易远去,要做好理论上的准备。《军事密码》就是从这一层面,试图为我们带来一些线索。
当西方世界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确定为哲学的根本问题时,中国人却始终在“人与政治”的框架中反复震荡。
西汉王朝为了巩固统治,将皇帝与“天”联系在一起,并利用教育的垄断性,将这一套无法验证的信仰灌输给整个社会。
郭建龙的《哲学密码》所探讨的,就是这场运动是如何发生,又是如何将中国哲学固定在一条无法回头的轨道上的。
《哲学密码》
点击书封,即可下单
▽
刘邦当权时,需要一个永久性的理论,一劳永逸地证明自己是天生的皇帝,不容推翻和反抗。
历经几代人的光景,汉代的知识分子终于创造性地完成了这个哲学基础的构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从信仰而非逻辑上将皇帝和宇宙真理联系在一起。人类活着的目的,就是要服从于天的意志,而天在人间的代表,即是皇帝。
第二,利用新兴的儒教去构建真理的内容。汉代儒教自先秦以来,已形成一套包容天地万物的理论:宇宙之所以产生,来自阴阳和五行的互动;人类社会的存在,也要服从于阴阳五行。
第三,让所有人相信它。汉代所建立的完整的官方教育体系,以及只允许学习这套儒教理论的人做官的体制,让儒教对社会的方方面面形成了统治性的影响。
“
天人合一
”的哲学体系不仅彻底解决了皇帝的合法性问题,也对社会思想造成了牢固的束缚,让人们长期丧失了利用逻辑去验证事实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