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产业智能官
用新一代技术+商业操作系统(AI-CPS OS: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在场景中构建状态感知-实时分析-自主决策-精准执行-学习提升的认知计算和机器智能;实现产业转型升级、DT驱动业务、价值创新创造的产业互联生态链。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木木说卡  ·  速度!抓紧提额,冲飞猪大招 ·  昨天  
南方人物周刊  ·  豆瓣高分,这套书我一定要给孩子看! ·  昨天  
南方人物周刊  ·  陈英 ... ·  昨天  
南方人物周刊  ·  科幻,正成为写作者最大的风口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产业智能官

【数字化】数字化是技术革命 更是认知革命

产业智能官  · 公众号  ·  · 2019-05-10 07:11

正文

原创: Xanthe ENI经济和信息化网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企业经营发展的一道必答题。作为三环阀门的CIO,同大多数IT管理者一样,身处变革的前沿的胡卫杰在日前接受ENI采访时,给出的答案是:“对于中国大多数制造或传统企业来讲,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一种技术革命,更是一种认知革命,是一种思维方式与经营模式的革命,是涉及企业战略、组织、运营、人才等的一场系统变革与创新。”


数字化管理要以人为本


数字化转型作为当下企业的大势所趋,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正推动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进入到数字经济时代的深水区。据中国信通院《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白皮书(2018年)》数据,2017年我国数字经济总体规模达到27.2万亿元,占GDP的比重由2014年的26.1%上涨到32.9%,对GDP的贡献更是高达55%。


然而,数字化经济的发展背后离不开数字产业化的推动,要想实现数字产业化,具备数字化管理能力的人才必定不可或缺。胡卫杰表示,所谓数字化,按照通俗理解来讲,就是将之前复杂多变的模拟信号转变为可度量的数字、数据,然后再以此为依据,建立数字化模型,并将其转换为二级代码引入计算机内部进行统一处理。



那么,什么是数字化管理呢?是数字化+管理吗?还是管理数字化?胡卫杰认为可以从几个角度进行理解。首先是基于数字化的手段,利用计算机、通信网络等技术,结合统计学原理,进行量化管理,通过对管理对象和行为的量化管理实现研发计划、组织生产、协调、销售、服务等方面集中的进行管理活动。


那么,第二种理解方式就是将管理方式和管理对象数字化。胡卫杰表示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分析。第一层是企业管理活动的数字化,将企业的管理对象:人、财、物、知识等资源数字化,并按照数字化的方式进行资源配置与管理;第二个层面是基于数字化网络的企业管理活动——企业数字化神经网络系统,即企业内部部门与部门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市场与客户之间的交易活动,通过数字化网络系统来进行实现;第三个层面就是指量化管理,对管理对象、方法和手段进行量化,使得管理具有可计算性,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


简而言之,企业数字化管理就是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手段,在企业的研发、生产、营销、人力资源、财务以及企业的战略和供应链管理过程中,融入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借助数字化手段实施,从而帮助企业更加稳定、快速、准确地提供战略决策支持,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经营成本,最终实现加速抢占市场,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所以, 我认为数字化管理实际上只是一种手段和工具。其中真正发挥作用或者说不应该忽视的环节,应该是‘人’ 。当下技术发展迅速,新理念、新技术频出,但无论是什么,最终都是需要人来操作与实践的。只有人把某项技术或理念落实到位,才能发挥其最大优势与作用,所以在数字化管理中,‘人’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领头人’需要具有先进的管理经验、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胡卫杰如是说道。


自上而下的数字化管理模式


对于中国大多数制造或传统企业来讲,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一种技术革命,更是一种认知革命,是一种思维方式与经营模式的革命,是涉及企业战略、组织、运营、人才等的一场系统变革与创新。胡卫杰认为:“在推动数字化转型,或引进数字化项目,推行数字化管理的时候,需要企业高层领导深度参与,并对项目的成功担当责任,然后在企业内部利用其领导力,为下层员工消除障碍,从而实现数字化转型。”


只有绝对的领导力才能保证牢固的基础,团队在进行变革或创新的时候,必须要采取“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 因为只有老板或高层支持,并且对需要改革或创新的东西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企业内部才能真正由上而下的推动。无论是引入ERP、OA也好,还是人工智能、大数据,都需要获得经营管理层的支持,在一定规章制度的保证下,确认项目可以顺利实施,而不是依靠“拍脑门”决定,甚至朝令夕改。



所以,胡卫杰表示,经营管理者在数字化转型或管理模式中,是占据第一要素的。因为很多企业可能都面临过类似的问题。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某些决策可能在短期内会对公司的生产目标带来影响,但从长远来看,一定是有利于公司长治久安的。如果在这个阶段,掌舵者没办法拍砖定案,自上而下的推行新理念或新技术,那么,就算项目开始执行,也一定会出现问题。因为掌舵者没有绝对的领导力,没有自上而下的发起支持行为,那么可想而知,在下面的执行层,肯定还会以生产为第一要义,转型势必会受到阻碍。


所以,胡卫杰认为:“ 无论是数字化转型还是数字化管理、还是数字化转型成功之后,一定要以人为本。 只有人的意识发生转变,管理理念自上而下开始落地推行的时候,企业才有可能顺利度过转型期。如果企业无法将数字化转型置于企业战略层的高度,那么遭遇失败就是必然。即便是数字化转型完成之后仍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因为数字化转型完成仅仅是数字化管理的开始。”


数字化转型,应该是企业的主动选择


其实,对于当下的企业而言,“数字化转型”这个词本身已经不是新潮词汇了。在新技术驱动下,新型公司层出不穷,且往往拥有着极具破坏性和革命性的商业模式。例如,通讯、零售业和旅游业等传统行业,均受到了互联网属性公司的严重冲击。又比如,在全球范围内金融科技(FinTech)为消费者的支付带来了支付便捷条件的同时,为传统银行业务带来的巨大业务挑战。



对此,胡卫杰表示,顺应时代潮流,企业应该积极拥抱互联网、大数据和数字化转型。但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应该是, 企业是基于自身实际情况,积极主动拥抱的创新,而不是因为转型而转型 ,因为数字化而数字化,企业要顺应时代潮流,但不能盲目随大流。


数字化转型可以理解为绝大多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但这个选择来临的时间有早有晚,取决于企业自身的业务情况和实际发展需要。例如,当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发现与之合作的供应商也好,客户也罢,都已经实现了自动化、数字化,开始了数字化对接,那么,为了实现更好的业务发展,转型是势在必行的。但反之,如果自身行业属于封闭且技术壁垒高的行业,则无需时刻紧跟新技术步伐,以发展为先就好。


所以,企业需要保持高度的技术敏感性,时刻关注,提前思考,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有选择的优化更新转型,而不是被动盲从、随大流。


工业互联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