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雪寒、风沙烈,穿戈壁、踏雪原,这是一群边防军人与大自然的持久交锋。
巡线路、促畅通,传空情、保打赢,这是一群雷达兵在祖国北疆的奋斗足迹。
近日,记者走进北部战区空军雷达兵某旅某雷达站,与官兵一同踏上风雪巡线路,用脚步丈量北疆雷达兵的忠诚与使命。
“没有苦不苦,只有值不值”
戈壁深冬,寒风如刀割面,透过玻璃窗上晶莹的冰花向外看,一条巡线路从雷达站大门向雪野延伸而去。
这条巡线路,算来不过半小时车程。过草地、踏雪原,一级军士长刘玉华在这条路上一走就是18年。
夏日牧场焕发生机,冬季草原冰封雪裹,巡线路上的风景早已深深镌刻于刘玉华的脑海。对他而言,这条路还承载着一份特殊的感情——地下的光缆,由他和战友们亲手铺就。
那年,为了更好地保障雷达站战备通信需求,在上级机关指导下,一个军用光缆直埋铺设项目如期展开。时任雷达站通信技师刘玉华自告奋勇,参加到这项任务中。
时值初冬,草原已被大雪覆盖。为如期完成任务,刘玉华带领班组成员顶风冒雪,踏上光缆预设路线,开始土工作业。
“土都冻住了,怎么挖得动啊!”望着钢铁般坚硬的冻土,一名年轻战士沮丧地停下了手中的动作。
刘玉华从工具包中拿出一把锤子说:“我们一点一点敲。”说罢,他便抡起锤子向冻土砸去。战士们随即都跟着行动起来。
风雪加剧,刘玉华稍稍裹紧了棉服,手上的动作却没停,每砸一下都伴随着沉重的呼吸声。
经过几小时的努力,冻土渐渐被敲开。然而,新的问题接踵而至。“气温过低,光纤变脆,大家一定要掌握好力度!”刘玉华双眼紧盯光纤,被冻得麻木的双手微微颤抖。
此时,战友们围在刘玉华身边,用身体形成一个圈,挡住刺骨的风,为他创造相对稳定的作业环境。
就这样,历时几十天的艰苦作业,光缆线路顺利铺设完毕。此后,刘玉华又带领战友们定期巡查维护这条线路。
为了不破坏牧民们的草场,这条光缆线路绕着牧区外围铺设而成,官兵每巡护一趟线路,需要翻越大大小小3座低山丘陵。
虽说如今已经有了“勇士”越野车可以代步,但官兵大多时候仍坚持徒步巡线。
雷达站地处荒漠草原,一年中超过一半时间狂风肆虐、沙尘遮天蔽日,冬季则风沙严寒、大雪覆盖。与大自然做斗争,是雷达兵们的常态。在这样极端的环境下,他们战风斗雪、坚守战位,只为保证线路畅通无阻。
当记者问他们苦不苦时,刘玉华笑道:“没有苦不苦,只有值不值。”
巡线的苦,巡线的难,巡线的险,不亲身经历,难有真切体会。通信技师张银银,是刘玉华一手带出来的徒弟。第一次巡线的经历,张银银一直忘不了——
初春,草原天气变化无常。张银银带好工具包、拎上水壶,跟随刘玉华踏上巡线路。才走了一上午,他就觉得脚下发软,身子发飘。好不容易熬到午饭时间,他一张嘴,灌了一口风沙。
坐在路边,一望无垠的牧区让张银银真切感受到:巡检军用光缆的“艰苦”是那么具体,具体到脚上磨出的水泡,具体到吃饭时吹进嘴里的风沙,具体到每一次干冷的呼吸……
返程时,风势渐渐减弱,路边的光缆标石如同间隔稀疏的哨兵,“目送”他们走向远方。
“这么多年,您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张银银问刘玉华。这名雷达站最老的兵回答:“我们坚守的是一份事业,更是一份初心。”
“虽然看不见,但我们脚下流淌着一条‘数据江河’”
草原深冬,清晨6点半,整个雷达站仍隐匿于夜色之中。窗外,咆哮的风声昭告着又一个寒冷冬日的到来。
对刘玉华来说,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他早早收拾好内务,悄悄走出宿舍,来到库房整理巡线装备。
这是一次不同寻常的巡线——即将调换岗位的刘玉华迎来了自己作为通信技师的最后一次光缆线路巡检。
在雷达站,巡检光缆线路是通信技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即便张银银早已做好“接棒”准备,但刘玉华还是坚持再亲自巡一次线。
整理好装备,刘玉华嘱咐战友们:“今天风大,还有积雪,大家互相照应着点。”
今天又将是一场艰苦的战斗。8时整,刘玉华带领班组成员走出营区。牧道早已被大雪覆盖,战士们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前走着,每迈一步都格外小心。他们的鼻孔似吞云吐雾,哈气与冷空气相遇,很快便在睫毛上结起冰珠。
“咯吱咯吱……”寂寂雪原,脚步声声。他们今天的目的地是一段被称为“搓衣板”的土路。指挥室收到了光缆阻断告警,设备显示故障区域正是在这段“搓衣板”上。
原本坑坑洼洼的路面,被厚厚的积雪覆盖,路况更为复杂,新兵们走起来踉踉跄跄。刘玉华走在最前面,为大家蹚出前进的道路:“抓住前面人的工具箱!”
到达目标地域后,二级上士冯闯从包里拿出镐头,向着坚硬的冻土发起“猛攻”。只听冻土“砰砰”作响,却只留下了道道白印。
刘玉华见状,指挥战友们寻来荒草枯枝,在冻土上方点燃。不知过了多久,冻土才稍稍化开,战士们迅速展开作业,将地下的光缆挖出。
狂风肆虐,卷着沙尘雪粒,像刀子一样从战士们指尖划过。为了保护“脆弱”的光缆纤芯,他们将手套脱下,展开熔接作业。经过数小时的奋战,断点熔接完成。战士们的双手早已冻得通红,眼神中却闪烁着胜利的喜悦。
“干得漂亮!今天这一仗我们又打赢了。”刘玉华的声音中透着豪迈。
正午,阳光为雪原提升了些许温度。巡线小队坐在低洼处休息。这里,恰有一块被风沙严重侵蚀的光缆标石。刘玉华抚摸着这块标石,给战友们讲起发生在巡线路上的一个故事——
那年,也是一个严冬的凌晨,一家地方公司施工时不慎将光缆挖断。天亮之后,一场陆空联合训练即将展开。通信线就是防空系统的生命线。通信线路中断,后果可想而知。
紧急关头,刘玉华带领班组前往施工地点进行抢修。他们跳下作业坑,只见脆如酥皮、细如发丝的几十根纤芯乱作一团。
按照常规检修方案,需将该段光缆整体换新。但是,距离联合训练开始不足3小时,光缆整体换新根本来不及。
刘玉华蹲在土沟之中,眉头紧皱。沟外雪花漫天,他的额头上却不断有汗珠渗出。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经过抽丝剥茧般的检测排查,刘玉华和战友们终于在密密麻麻的纤芯中找到故障点。在不伤及其他纤芯的情况下,切割、熔接、测试、封装,一气呵成!通信及时恢复,保障了后续联合训练顺利进行。
故事听罢,战士们纷纷表示,一定会接过刘班长手中的接力棒,继续巡守在这条风雪牧道上,保障雷达通信线路畅通。
有苦不言苦,苦中有作为。这些年,通信班处理过的特情故障不计其数,几乎每次“化险为夷”背后,都饱含千辛万苦。
刘玉华说:“虽然看不见,但我们脚下流淌着一条‘数据江河’。这里就是我们的战场,保线路就是保打赢。”
“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书写的”
不久前,雷达站装备更新。面对新的挑战,全站官兵争分夺秒学习训练,力争在最短时间内掌握装备的技战术性能和操作方法,雷达操纵员郭校禹也铆足了劲儿钻研专业。
“这条巡线路,是我军旅之路真正的起点。”郭校禹说,初到雷达站时,他的第一个岗位就在通信班。
郭校禹是一名大学生士兵。上大学期间,他就成为一名预备党员。“到艰苦边远的地方去,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是新时代热血青年的心声。
棱角分明的“豆腐块”,节奏分明的起床号、熄灯号,吸引着郭校禹走进火热军营。毕业后,他应征入伍,从都市走向边防,成为一名空军雷达兵。
“先跟着班长去巡线吧!”本想着穿上军装就能驰骋沙场、气势如虹,当上空军战士更是威风凛凛、守望空天,郭校禹没想到,自己却要整日面朝大地,与光缆线路相伴。初入军营的新鲜和喜悦,被日复一日的工作训练渐渐消磨。
当方向迷失,迷茫便如影随形。郭校禹的消沉被老兵刘玉华看在眼里。“跟我去‘搓衣板’路走一趟吧!”刘玉华将郭校禹抽组到第二天的巡线队伍里,“或许,在路上你会找到答案。”
次日,郭校禹跟随刘玉华前去巡检光缆线路。路过光缆标石,刘玉华给他讲老班长们顶风冒雪为标石重新刷漆的经过;走过牧区,刘玉华给他讲战友们帮牧民驱赶牲畜、避免牛羊咬断裸露光缆的趣事;绕过低山,刘玉华给他讲自己排除光缆故障后跑上山头放声呐喊的畅快……
几个小时后,队伍终于走到了这条巡线路的尽头。刘玉华抬手指向远处:“再往前,就是国门!我们守住脚下这条路,才能守好‘祖国北天门’。”虽然当时还不太理解这句话,但是郭校禹领悟到,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必须脚踏实地,一步步走下去。
直到那次雨夜抢修线路,郭校禹才真正读懂刘班长这句话背后的深意。
凌晨1点,该站指挥室接到上级命令,转入战斗值班。急促的警铃催促着官兵起床做好战斗准备,紧张的战斗值班持续2个多小时仍未结束。
突然,指挥室与值班方舱之间通信中断。特情突至,官兵们有些措手不及。窗外,大雨噼里啪啦打在玻璃窗上,雨势越来越猛。刘玉华突然起身:“我去看看怎么回事。”话还没说完,他便急忙提着手电筒跑出门去。
半小时后,通信恢复,刘玉华却一直没有回来。站长急切地说:“校禹,你再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