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豆瓣阅读
豆瓣阅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京报书评周刊  ·  岩村和朗:于树木、微风和每寸大地之间 ·  2 天前  
十点读书  ·  别人不尊重你,记住这9个字就赢了 ·  3 天前  
十点读书  ·  成熟女人,会为自己的选择买单 ·  3 天前  
十点读书会  ·  安徽卫视,90后最早的“电子榨菜”,笑死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豆瓣阅读

比犯错更可怕的,是「他只是个孩子」

豆瓣阅读  · 公众号  · 读书  · 2019-10-24 22:03

正文


「我想看看人死是什么样的。


如果今年夏天你追过那部叫做《轮到你了》的热门推理剧,那么你一定不会忘记其中这样一个场景:
夏夜,少年唱着轻快的歌曲,以游戏为诱饵,将小男孩引向荒僻无人的角落。 绚烂的烟火在在空中绽放,照亮少年俊秀稚气的脸,黑暗却在心中野蛮生长。 在这个美好的夜,少年决定杀死眼前的小男孩。

△ 日剧《轮到你了》

为什么要这样做? 在少年第一次蓄意谋杀时,父母就曾问过他这个问题。 面对满脸惊恐的大人,他露出孩子气的笑,若无其事地回答道: 「我在做实验。 我想看看人死是什么样的。

△ 日剧《轮到你了》

《轮到你了》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嫌疑人,他们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犯下恶行。 在这些人中,最可怕的或许不是那些事后被恐惧、愧疚缠身的成年人,而是这个一脸稚气的少年。 在对别的生命施以暴行时,他冷静、淡漠,好像吃饭穿衣般稀松平常。 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在作「恶」。 在他眼中,一切不过是满足好奇心的「实验」,不过是游戏。
不知何为恶的恶,让人倒吸凉气,毛骨悚然。



「我们把尸体藏起来吧!


日本著名作家 乙一 在他的成名作 《夏天、烟火和我的尸体》 中,曾深刻地书写过同样的主题。 这部作品让当时年仅 16 岁的乙一一举成名,它也成为一部书写恶与天真的暗黑经典。
△乙一《夏天、烟火和我的尸体》
《夏天、烟火和我的尸体》讲述的是两个 9 岁女孩和一个 11 岁男孩之间的故事。
五月、弥生和健是亲密的伙伴。 在一个夏天的傍晚,弥生出于嫉妒和冲动,将五月从大树上推下去,致其死亡。 为了不被大人责罚,弥生在健的帮助下,将五月的尸体藏了起来。 在五月死亡后的几天里,面对包括父母和警察在内的大人,两个孩子表现出了惊人的从容。 他们不断转移、藏匿尸体,掩盖五月死亡的真相……

整部小说以死去的五月的视角展开叙述,字里行间流露出孩子的天真烂漫。 这种天真,不仅仅体现在无辜的五月身上,更体现在两个犯罪的孩子身上。 他们将藏尸的过程变成了捉迷藏,变成了与大人对决的游戏。
健嘟囔着,然后想到了一个好主意似的,表情一瞬间明亮起来,「要不这样——我们把五月藏起来吧! 只要不暴露她是死在这儿的就可以了!
男孩健的形象尤其令人印象深刻。 在他那里,说谎就像说话一样轻松自然; 他甚至为把大人耍得团团转而沾沾自喜。 面对死亡时健所表现出的淡漠、从容,与其说是圆滑早熟,不如说是无知无畏。
两个孩子将一出惨剧变为了闹剧——这是真正的悲剧。


「社恐」患者的「暗黑童话」


在《夏天、烟火和我的尸体》中,乙一将人性的幽微之处写得细腻而透彻。 令人意外的是,创作这部小说时,他只有 16 岁,还是个中学生。 小小年纪写出如此「致郁」的文字,一度让人们对这位年轻的作家充满好奇。
当媒体就《夏天、烟火和我的尸体》的写作背景采访乙一时,乙一说自己一直记得小时候「朋友把独角仙的头扯下来」的事,对他来说,那是「可怕的回忆」。 事实上,这种回忆,我们每个人都有。
乙一从不讳言自己是深度「社恐」患者。 即使成名多年,他仍然不习惯在公众面前说话,最享受的事是一个人吃烤肉。 少年时代,不善言辞、身材肥胖的他一直难以融入集体。 有一次去远足,全班拍大合照,等拍完了,大家才想起他没有入镜。 他就是这样,透明到「没什么存在感」。
△乙一(图片来源于网络)
也正因此,乙一对孤独有着刻骨的体验。 他说: 「我的十几岁,是在不安中度过的。 」他将写作视为抚慰自己、寻求共鸣的方式。 有读者在读完《夏天、烟火和我的尸体》后说: 「这个暗黑童话并不让我悲伤,而是很寂寞。
△乙一暖心代表作《在黑暗中等》
不过,或许正是这种与人群的「疏离」,使乙一得以站在一角,静静观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他也写《在黑暗中等》这样温情动人的故事,治愈又暖心; 但更多时候,他探测生活不可言说的那些阴暗面,写人心的无常和复杂。 即使对「童真」这样的东西,他也心存怀疑。

△《夏天、烟火和我的尸体》实拍
正如标题中「夏天」「烟火」「尸体」三个词的奇特组合一样,这部小说本身充满强烈而诡谲的反差: 宁静祥和的乡村,翠绿的稻田与森林,悠闲的暑假,似乎永无尽头的白昼,无忧无虑的孩童……骇人听闻的事,就这样发生了。 杀死小女孩的,不是什么诱拐犯或连环杀手,而是她看似天真无邪的小伙伴。 就连她死亡这个事实,也被这种天真抹除了。


「他只是个孩子」


《夏天、烟火和我的尸体》取材大胆,却实非刻意猎奇。 在现实生活中,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屡见不鲜,其骇人听闻的程度有时甚于成人。 上个世纪 80 年代臭名昭著的「绫濑水泥案」中,最小的案犯就只有 16 岁。 这一恶性犯罪事件震动日本全国,也引发民众对《少年法》合理性的质疑和讨论。
令人唏嘘的是,就在今年 7 月,中国媒体报道了一桩与《夏天、烟火和我的尸体》如出一辙的悲剧: 宁夏的一名 6 岁女童在玩耍时中从木架上跌落昏迷,12 岁的同伴因为害怕她醒来后告诉家长,便用木板将她打死……
知乎有一个热门问题,叫「接触人性阴暗面较多的是哪些职业」。 在众多高票回答中,有一个答案最让人心惊——教师,它还列举出了很多人们再熟悉不过的孩子的劣行。

我们喜爱孩子,将童真视为单纯宝贵的东西; 或许也正因此,当孩子露出不好的苗头时——比如撒谎,攀比,恶作剧,欺凌同学,虐待小动物——不少大人便想当然地放松警惕,为孩子开脱。
「他只是个孩子」,所以他什么都不懂,所以他能坏到哪里去呢? 然而,乙一在《夏天、烟火和我的尸体》中揭示的,正是这样一个事实: 孩子不只是孩子而已。 无知无畏的恶,才最可怕。 孩童的恶,才更需要正视。
△日剧《女王的教室》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