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学》期刊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刻板印象的出现,最初只是无心之举,但随着人与人之间不断交流社会信息,最终逐渐变得根深蒂固。
美国社会学家克劳德•M•斯蒂尔在《刻板印象:我们为何歧视与被歧视》一书中提到:
让人们面临刻板印象风险的根源是身份认同感。
刻板印象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秩序,但这种秩序有时也会走向极端,人们被建议甚至要求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比如不喜欢穿裙子的女孩是另类、男孩喜欢粉红色就是没有“阳刚之气”……
这种干涉不但不利于个体自我价值的实现,也会进一步强化刻板印象的负面效应。
例如在选专业、找工作的时候,不少人看到有的职业不欢迎男性、有的职业大幅提高女性的准入门槛,便会望而却步。
又比如在没有性别限制的职业领域,若男性比女性更优秀,通常是对他个人能力的肯定;若女性比男性更优秀,那么忽略她个人能力的讨论就会增多。
刻板印象虽然展示了一定的社会真实,反映了一些群体共性,在正面效应上,可以帮助人们更高效地完成认知资源整合,迅速适应新环境,完成新的身份认同,融入新的群体。
但更多的时候是负面的,会让我们习惯性地将认知简化,陷入“以偏概全”的局限,最终导致偏见和歧视的出现。
迪士尼动画电影《疯狂动物城》算是一部探讨偏见的作品。
在大部分的印象中,动物世界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而在电影中的动物城,无论是大象还是老鼠,都可以证明自己的价值。
在这个故事中,动物们的职业选择跳出了固有的设定,走了一条反差路线——食草动物可以成为警察惩恶扬善,食肉动物不全是凶残的狩猎者,个头小的臭鼬也可以找北极熊当保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