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毒舌电影
坚持原创,只说真话——信毒Sir,有好戏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毒舌电影

这部让我刮目相看的国产青春片终于来了

毒舌电影  · 公众号  · 电影  · 2016-10-13 23:19

正文

有一部明天就要上映的国产青春片,Sir觉得很棒。


所以节前特地请了10个城市的毒粉儿(共250名),免。费。看。



是的现在没机会了谁让你不每天锁定毒舌谁让你手慢抢不到……


在之前的文章里,Sir不止一次提过:


在Sir看来,它极有可能成为国产片年度十强候选


现在,它终于上映了。



相信很多人已经猜到。


它就是青年女导演王一淳的处女作——


黑处有什么




之所以说终于上映,是因为它早在去年就摘下大奖——


第九届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导演奖。



导演王一淳获奖


稍微熟悉点内地电影奖的人都明白,这是内地为数不多的、能拿得出手的电影竞赛奖。


上一个捧走此奖的片子,是让很多人看傻的《心迷宫》




与《心迷宫》相似,《黑处有什么》也触摸到了国产电影的敏感带……


凶杀


但它又有别于我们以往见过的那种凶杀,它不是传统的犯罪悬疑片。


怎么个不一样呢?


先说剧情(放心!部分剧透不影响观影,反而可能激起某段回忆,让你更想看)


故事发生在1991年,小县城,中原飞机厂家属区。


刚一开场,就是猛料。


人工湖边的芦苇荡,发现了一具裸尸。



死者为年轻女性,大腿还被刻上了十字花刀疤。



一桩板上钉钉的强奸杀人案。


吃瓜群众站得满满当当,与这种潜在的凶险,形成反差。



你一言我一语,津津有味嚼起了舌头。


这个场面,联系亚洲八九十年代相似的历史时间点,很容易让人想起韩国的那部经典犯罪悬疑片,《杀人回忆》。


乱糟糟的人群,警察在犯罪现场取个证,都会被围观群众干扰。



然而,凶杀犯罪并不是《黑处有什么》的唯一故事线。


正当Sir以为,故事会完全朝着侦查、追捕嫌犯的方向进行时……


一位少女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切。


曲靖,飞机厂子弟学校初二的学生。


周遭的一响一动,都在慢慢撬起小姑娘的好奇心。




她的父亲曲志诚,是公安局的法医。


读过大学,是一位接受了先进工作理念,但作风仍然保守的知识分子,凡事儿爱认死理。


取证拍照能把胶卷拍光……


他身上那种保守气质,不需过多笔墨,马上就能唤起你的熟悉感。


因为这种父母是中国特产——挺正直,挺敬业,但也,挺专制。


饭桌上,随时甩出几条大道理(类似的话,Sir小时候没少听)


你吃什么就吃饱了

这好好的大米白面

你看看这里放了多少鸡蛋

这碗面三十年前就能抢出人命来



而听着大道理长大的孩子,往往都有着不敢对父母明言的小九九。


比如《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马小军好奇父母的私生活,偷偷从父母抽屉里翻出个避孕套,吹了个大气球。




这种小反叛,片中的小姑娘曲靖,也有。


她的世界,有正直的父亲,传统的母亲,一板一眼的学校……


还有在那个时代讳莫如深的一些……


“黑处”。


这些黑处,你现在看起来一点也不黑。


但70、80后看起来分外熟悉——


比如找个没人的地方,听着父母反感的港台流行乐跳起舞。



说出小虎队的,你暴露年龄了……


比如冒险烫个头,又偷偷把烫过的刘海剪掉。




比如晚上偷偷看生理书(《孕妇的十个月》)


比如打开父母房门,暗中窥视他们在床上做啥。




比如围观凶杀案现场,好奇街坊们口中说的“强奸”是啥。


……


这些黑处,长辈一个也不会解答。你要想问,就是找打。


只能私下里自己查字典。



还有上课时,盯着同桌女生的胸罩,自己也想穿。



鼓起勇气,在大白天走进商店买内衣。


结果,被无情的店员塞了一件……儿童背心。



对于像爸妈一样,按部就班地成长这件事,曲靖不好奇。


但成长路上那一个个黑处,她不敢问,又充满好奇。


所以疑惑就越来越多——


她搞不懂,为什么坐个自行车后座得偏个腿?


你现在是个大姑娘了是吧

不能再叉着腿坐,多难看呀

得偏着腿坐




搞不懂,为什么取月经带顺手甩一下,会招来街坊的窃笑?



当导演不动声色地,让现实画面开始慢慢向超现实的一幕幕过渡时……


模式化的成长突发凶杀案这两条线索,就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来看这一幕。


曲靖在回家路上,看见地上一动不动的女人女人的穿着诡异得有点旧社会)



等到再回到现场,发现那里竟竖起了标语牌(严厉打击刑事犯罪)




这一幕是赤裸裸的埋尸现场?


还是少女的超现实想象?


似乎都说得通。


凶杀和成长,看似毫无关联的两张牌,放在一起,就产生了奇妙勾连,让《黑处有什么》越看越有味道。


这味道在于——它有着今天中国电影罕见的,细嚼慢咽的耐心,用一起凶案的表层悬念,牵扯出了一代人的成长疑问。


它撩起我们成长时偶尔闪现但不敢深究的那个问题——父母说的答案,是否是生活的全部?


尤其是性,因为中国传统对性教育的避讳,不能说、不能破,性反而成为一个个语焉不详的“骗局”。


少女曲靖,既是模式化社会的亲历者,又是潜在的受害者。


敬老院里,色老头让曲靖读起了《金瓶梅》,还冷不丁扑上去亲了一口。


——这个傻妮儿,爷爷那是喜欢你



从少女视角来看,这本有着晦涩情节的书讲了啥?色老头会不会就是奸杀案的凶手?


而从老人视角来看,他这种扭曲的性释放,又何尝不是人性压抑的某些黑处?


开始你看到的是每个人。有点不同,但又都挺像。


后来你看到的是一个集体,一个时代的截面。


其实,这种借主观视角去解读特定年代的国产片,不少。


王小帅的《我11》,也有类似的玩法。




通过一个11岁小孩的所见,讲述文革后期的时代故事。


而《黑处有什么》则透过曲靖黑漆漆的大眼睛,让本来一个貌似规范有序的社会,暴露出一个个隐藏的荒诞bug。


这是个什么样的时代?


这是九十年代初、改革开放后的十余年,70-80后的少年时代。


外部流行文化涌入,劲歌金曲和录像厅,成了青年观察外部世界的极其少量的有趣视角。




但,那也是靡靡之音,是良莠不齐的聚会场所,是长辈眼里的“黑处”。


而内地的国营单位气质,那种曾经的“正派气质”,正在一点点褪去。



波浪头、大横梁自行车,精准还原时代气息


市场经济正在一点点改变人们的固有思维模式。


你看商店店员聊到买毛衣,都这么说:


现在外头那私人商店都叫试了




这种对整个大时代的体现,被导演巧妙地放入了一个个细微的细节,让观众不知不觉就陷入回忆,顺便带出点反思。


也怪不得身为FIRST青年电影展评委会主席的姜文,这样评价本片——


少有的那么沉着、那么坏、那么荒诞的作品。


坏在哪里?


它坏在精准——不动声色地揭穿了规范体制下的人,不太规范的“黑处”。


堂堂的中学教导主任,是个偷瓜贼。


——恁这拿国家工资的还偷俺农民的



老师读课文被学生挑错还不认,为了师道尊严,使劲狡辩。


——老师,这是机械(xie)不是机械(jie)

——这是一个多音字好不好


除了曲警官之外其他的干警,办案模式老化。


天天喝个茶,应付一下差事,不关心破案,但都在乎评个“先进个人”。




它也坏得严密与幽默


你看,那位关心女儿,但又不自觉给女儿施加了禁锢和冷暴力的父亲,也遭受到了那个政治文化环境下的冷暴力。


他是唯一认真办案的,却被发配去了资料室。



不,别误会。


导演当然不是想去批评那些曾经的叔叔阿姨,也没有把主要火力,用在控诉一个已经过去的时代。


虽然披着犯罪悬疑外衣,本质上,《黑处有什么》还是一部青春片。


谁的青春不坏呢?谁的青春又不离经叛道呢?


但爆个头,上下床,堕个胎,打下群架,就是坏么?


这是今天青春片人人喊打的原因——


它用过量的狗血曲解了青春的暴烈;用性格式化了青春的丰富;最后又用虚假的情怀,去祭奠天真,为成人的平庸辩护。



如果非要再给一个准确的定义,Sir觉得,《黑处》是一部“大青春片”


它承载的不是一两段私人体验,而是一两代人的共同青春。


所以才能在细微处见共鸣,在敏感处会心一笑。


这种片,才特别。


它用一个发育未满的少女,扯出了一个“发育未满的社会”。


这种个性,也是好青春的共性。


吕乐导演作品《十三棵泡桐》,用一群不服管的“坏孩子”,扯出了新旧世纪交隔中的应试教育顽疾。



杨德昌的《麻将》,用一群物质丰富却精神虚无的青年人,扯出了一个拜金至上的台北社会




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一群偷摸砸抢的开心少年,扯出了一个混乱无序又生机勃勃的荒唐年代。




没错,这些可能才是姜文认可而没说出口的,与王一淳的共同认知。


在Sir眼里,真正的青春,绝不止于爱情的甜蜜,成长的五光十色……那种大脑皮层的快感,太肤浅。


真正的青春片就应该像《黑处》。


于“黑处”见众生,在丢失、隐瞒、欺骗和禁忌中体悟出……


属于一个人、也属于一代人的成长代价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助理编辑:纸巾魔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