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智能汽车的发展趋势及合作模式
介绍了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的能力和合作模式。其中,自选车模式已经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取得了比较明显成功。华为与赛力斯合作的问界系列车型取得了不俗的市场表现,推动了华为自选车业务的发展。此外,华为也在与其他车企进行合作,如北汽、江淮等,有望进一步抢占市场份额。今年资本市场上,华为自选车模式的发展趋势将备受关注。
华为合作模式及黑科技介绍
华为与长安、东风等车企合作的嗨版合作模式将在主流价位市场取得成功。华为不造车的决定增加了车企与华为合作的信心。华为的黑科技在问界
M9车上得到应用,未来将在更多车型上推出。华为在智能化领域的底层竞争实力处于第一梯队。
华为
M9的黑科技及未来发展方向
华为
M9车上展示了华为在光学、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领域的黑科技。光学方面的智能大灯和光场屏展示了精细化照明和沉浸式观影体验。自动驾驶领域展示了升级的激光雷达和算力需求降低的技术。智能座舱领域展示了鸿蒙操作系统和大模型的上车。电动化领域展示了高压快充和液冷超充的技术提升。未来发展方向包括功能体验提升、成本降低、智能车灯和光场屏的进一步升级。
华为汽车黑科技及底层能力展望
华为在轻量化和安全方向上推出了玄武车身和一体化压铸后车顶,同时具备强大的芯片和操作系统能力。华为的软件生态和云端大算力基础设施也处于领先地位。问界
M7和M9的成功证明了华为在销量上的实力。华为已成为国内竞争实力最强的玩家,未来有望持续提升黑科技和赋能车企的能力。
华为自选车合作模式及零部件推荐
华为下半年看好新的嗨版合作模式以及未来新的自选车模式。建议关注华为在车载、车灯、自驾、底盘和轻量化等领域的合作厂商,如赛力斯、北汽、长安、江淮等。华为系的销量目标虽然只有
40万左右,但未来有望达到几百万量级。因此,这些零部件公司值得重点关注。
近期行业变化及进展
近期国内汽车行业发生了多起重要新闻和进展。其中包括汽车百人会的召开,华为和北汽合作的进展,以及无图和去掉激光雷达的全视觉解决方案的推进。吉利汽车获得了
L3自动驾驶测试牌照,并开通了自动驾驶服务。在政策方面,国务院的以旧换新政策将对电动汽车市场产生积极影响。北京自动驾驶测试范围也将拓展到600平方公里。特斯拉的FSDV12版本具有重要影响。
特斯拉
FSDV12.3进展快速 L四级别自动驾驶将实现
特斯拉最新的
FSDV12.3版本的推进速度非常快,功能体验已经进一步提升,离真正的L四级别自动驾驶也越来越近。此外,国内车企在智能化领域的进展也十分迅速,比亚迪计划增加市场份额,威猛在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方面有所拓展。整个自动驾驶行业正在快速发展,覆盖度、接管率和事故率都在改善,特斯拉的FSD已经做到了全场景好用,国内的城区自动驾驶也在提升。据预测,未来18个月将出现真正的L四级别自动驾驶功能体验,而自动驾驶技术的普及也将在主流市场实现科技平权。整个智能化带来的变化将是颠覆性的,需要重新调整分析框架和逻辑。
2022年智能汽车行业发展趋势
本文讨论了
2022年上半年和下半年智能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上半年主要关注新车和销量的验证,特别是华为相关的产业链。下半年预计将出现技术进步和功能落地的机会,其中华为与小鹏的合作被认为具有较大的边际变化。此外,智能汽车的投资机会和自驾功能体验的质的飞跃也被认为是重要的驱动因素。文章还强调了整车产业链和智能化赛道的重要性,并预测真正的行情可能要等到明年下半年。
Q:
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取得了哪些显著成就?
A:
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的合作模式主要有零部件合作、模式和自选车模式,其中自选车模式因其与赛力斯问界的合作成功而备受关注。华为车
BU已实现扭亏为盈,而车BU的合作也推动了自选车业务的快速发展。
Q&A
Q:
华为在高端化市场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
A:
华为自然智能解决方案成本较高,目前主要应用于
30万以上的高端市场。华为希望借助品牌赋能和渠道赋能,在高端市场取得成功。在30万以上市场,华为与赛力斯的合作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现在正在寻求在20万以上市场的合作机会,如与北汽、江淮和奇瑞的合作。其中,北汽和华为合作的想界S9车型备受关注,预计将于北京车展发布,这款车定位在20万以上甚至30万以上的轿车市场,其成功与否将决定合作方能否复制赛力斯在20万以上UV市场的成功模式。
Q:
北汽和江淮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有哪些合作项目?为什么资本更关注赛力斯自选车合作模式?
A:
北汽和江淮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展开深入合作,其中一个重要项目是与华为的合作,已确定的合作品牌为赛力斯,目前已有三款车推出,包括
MPV、百万级别的轿车以及SUV,首款车型预计于今年Q4发布。资本高度关注赛力斯的自选车合作模式,因为赛力斯已经成功将该模式走通,现在大家希望看到更多企业能够复制其成功路径。
Q:
华为在主流价位市场选择哪种合作模式,以及该模式的优势是什么?华为为何会选择在
20万以下价位段市场切入,并为什么“嗨”合作模式更适合?
A:
华为在主流价位市场(
10到20万)选择“嗨”(High)合作模式,因其更注重产品性能、性价比以及规模化降本能力,而非品牌溢价。该模式已经在长安、东风等企业中取得进展,并将带来更低的整车售价和更高的性价比,有望在主流价位市场取得成功。华为想要进一步提升终端影响力和成为汽车产业领导者,必然要进入主流价位段市场(10到20万)。而“嗨”合作模式因其更符合主流市场需求——注重性能和性价比,预计从今年下半年开始,随着华为发力程度的提高,将在黑板合作模式上取得进一步突破,尤其是在车BU独立发展后。
Q:
“嗨”合作模式为何在过去没有取得显著进展,但未来有望成功?华为“嗨”合作模式未来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
A:
“嗨”合作模式之前由于华为将高端市场作为重点拓展方向,该模式发展不顺利且未出现成功案例。然而,随着华为与长安深化合作,不仅引入了车BU成为股东,还成立了影望智能公司,这将大幅提升合作紧密度和推进速度。预计下半年,长安深蓝和起源车型将全面搭载华为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助力其电动智能化转型,并可能在主流价位段打造爆品,从而带动“嗨”模式的成功。华为“嗨”合作模式未来成功的概率较大,主要原因在于华为明确表示不造车,这增强了产业界对其长期战略信心。随着华为将更多资源和战略重心转向AI,包括底层芯片等方向,有能力的车企会更放心与华为合作,从而提升“嗨”模式与其他合作模式之间的紧密度。
Q:
华为在高端市场拓展中将有哪些黑科技涌现?
A:
华为在向高端市场拓展的过程中,计划陆续推出百万级
MPV、轿车以及更高价位的FSV等车型,并且这些车型将搭载大量华为自主研发的黑科技。华为在智能化底层竞争方面实力强劲,在国内车企中处于第一梯队,这将决定其新技术和新体验方面的黑科技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Q:
华为在
M9车上展示了哪些智能光学技术?
A:
华为
M9车上展示了三个智能光学技术产品。首先是百万像素智能大灯,该大灯具备百万像素精细化照明和投影功能,可以显示车道和人行道等信息。其次是光场屏,虽然还未在M9上搭载,但在上海车展上已经展示,能实现远距离成像,拥有40英寸超大画幅,类似沉浸式私人影院体验。最后是AIHUD,华为推动了lcos技术上车,实现了业内量产画幅最大的ARHUD,具备大FOV、高像素呈现和2K级分辨率。
Q:
未来车载光学产品将如何提升体验?
A:
未来车载光学产品体验将有巨大提升空间,智能车灯可能升级为激光大灯和显示大屏,观赏屏体验也会得到提升,同时追求更加轻薄化的设计。
ARHUD的显示效果、大小和分辨率也将进一步提升。
Q:
华为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核心优势和研发方向是什么?
A:
华为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核心优势在于
ADS1.0向ADS2.0的升级,配备90度线至192线激光雷达,显著提升AB效果和避险能力。华为同步研发更低算力方案,同时推进纯视觉感知方案,旨在降低系统成本同时保证功能体验不降级。
Q:
智能座舱领域中,华为相较于其他公司的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A:
在智能座舱领域,华为凭借鸿蒙操作系统和鸿蒙生态的独特优势,以及大模型快速上车的趋势,使其在座舱内的屏、软件生态以及大模型上车方面具备显著优势。此外,华为在智能座舱中的
sm产品也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
Q:
华为在电动化领域的高压快充技术有何突破?
A:
华为
DriveONE的800伏高压泰尔杯平台在零百加速、充电速度等方面均有大幅提升,其中零百加速可达3.3秒,百公里刹停距离为33.5米,充电五分钟续航150公里。华为推动的高压快充技术将成为未来汽车市场的主流方向。
Q:
华为在电动化领域通过哪些技术实现了安全高效的动力性能和充电效率?
A:
华为在电动化领域通过自选车模式下的
BMS热管理系统来确保车辆不会出现失控起火的情况,实现了零失火的目标。此外,800伏高压快充技术大幅提升了充电效率,使车辆能够在五分钟内充电续航150公里,相当于实现了一秒一公里的充电速度。在车端,华为采用了碳合规的800伏聚晶高压电池平台,而在充电桩端则推动了全液冷超充架构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充电体验。
Q:
华为在电驱动和充电领域都有哪些核心技术?
A:
华为在电驱动领域拥有九合一的电驱动平台,该平台集成了驱动电机、控制器、逆变器等部件,提高了产品动力性能和充电效率。此外,华为还自主研发了高压快充平台,以及液冷超充平台,极大地提升了充电体验。
Q:
华为在轻量化和安全方面做了哪些技术创新?
A:
华为在轻量化和安全方面推出了
M9的玄武车身,利用屠灵底盘技术将华为的技术与底盘硬件紧密结合,打造出具备灵活应对各种路况和突发情况能力的图灵底盘。车身采用了一体化压铸的后车顶,增强车辆安全性。同时,华为自主研发了B式空气弹簧,实现了软硬件协同,配合CDC系统能自动调节车身高度和姿态,减少60%的冲击力,显著提升车身安全舒适性。
Q:
华为认为未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最核心的底层能力有哪些?
A:
华为认为未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最核心的底层能力包括电的三电能力(即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以及高压快充能力。此外,还需要提升充电站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半固态电池技术进步。而在智能网联方面,所需底层能力将更多,包括底层芯片能力、大模型和操作系统能力以及软件生态和云端大算力基础设施能力。
Q:
华为在底层芯片能力方面有哪些布局?
A:
华为在底层芯片能力方面布局强大,车端具备升腾系列车端芯片(
MDI平台)和麒麟系列座舱芯片,云端拥有云端超算能力和大算力云计算能力,涵盖了车端和云端芯片,构建了强大的芯片布局。
Q:
华为在操作系统和大模型方面处于何种地位?
A:
华为在国内操作系统和大模型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其麒麟系列芯片支持座舱大模型上车,未来自驾也将逐步走向端到端的大模型。华为在操作系统和大模型方面的布局全面领先于其他厂商。
Q:
华为在云端超算能力及国内基础设施方面的地位如何?
A:
华为在云端超算能力方面储备丰富,具备业内第一梯队的实力,拥有
1.2亿flops的算力储备,并通过华为云及生态系列芯片的突破,成功搭建了国内超算基础条件。无论是在车端芯片、操作系统、大模型、软件生态还是AI大算力等基础设施领域,华为都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
Q:
华为在销量和品牌影响力方面如何表现?
A:
尽管之前对华为在销量上能否证明自己存在质疑,但问界
M7和M9的成功证明了当华为品牌和销售加持后,销量能力完全可以得到体现。从长期竞争角度来看,华为已经在国内竞争实力上占据最强地位,无论是在品牌还是销量方面。
Q:
华为对车行业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A:
华为研究所组建了全链通研究团队,对车行业的核心观点是看好上半年自选车合作模式,其中赛力斯和北汽为代表,下半年则更看好新的合作模式及未来的新自选车模式,如江淮和长安。
Q:
华为在零部件领域的哪些细分领域具备核心竞争力?
A:
华为在车载光学领域的车灯新余股份、工厂平和
ARHUD的华阳集团、车载投影的光峰科技,以及自驾领域IMU合作厂商华谊科技、线控制动合作厂商伯特利、智能座舱合作厂商均胜电子、底盘和轻量化合作文创股份、一体化压铸合作宝龙科技、空玄的top集团、白车身的博俊科技、限速的沪光股份、瑞虎模具、管路的数联、座椅的的脸谱、内饰的明星系统续存、密封件的浙江仙通、声学的上声电子等细分领域均有核心竞争力和良好合作。
Q:
华为系在未来放量空间和零部件投资机会如何?
A:
华为系未来的放量空间巨大,若能成为中国博士级别,将有望达到大几百万量级。因此,长期来看,零部件领域有很多值得重点关注的公司,特别是那些能与华为形成良好合作的细分领域龙头公司。
Q:
近期行业的重要变化和进展有哪些?
A:
近期汽车百人会值得关注,它揭示了未来主要发展方向和核心变化。华为与北汽的合作进展迅速,无图技术和纯视觉解决方案也在逐步推进,预计未来将推动主流价位段高级别智能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实现科技平权。同时,何小鹏表示高阶辅助驾驶将在未来
18个月迎来拐点。
Q:
吉利汽车如何实现无激光雷达的高级自动驾驶并快速渗透至主流市场?
A:
吉利汽车通过获得
L3自动驾驶测试牌照,并采用纯视觉方案,已经在上海、北京、深圳和杭州四个城区实现了自动驾驶。此外,吉利汽车还推出了面向主流市场的第二品牌乐道,标志着智能化正从高端市场向20万以下的主流市场快速渗透。
Q:
北京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有何新进展?
A:
北京经开区副主任王磊在论坛上表示,将进一步扩大自动驾驶测试范围至
4到6环,覆盖面积从160平方公里扩展到600平方公里,这将极大地促进L3级别的自动驾驶测试路段的发展。同时,北京市正积极开展地方性智能网联汽车立法的先行探索,并计划于2024年发布相关法规。
Q:
特斯拉
FSDV12版本的发布对自动驾驶渗透率有何影响?
A:
特斯拉
FSDV12的最新版本V12.33可能很快成为一个正式向所有FSD用户推送的版本,且推送范围持续扩大。V12.3版本相对于之前的版本有显著提升,并有望融合智能召唤功能。如果V12.3成功推向市场,特斯拉FSD的渗透率将出现拐点,累计行驶里程数也将迎来新阶段,距离真正的L4级别自动驾驶更进一步。
Q:
威猛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的拓展情况如何?国内车企出海市场的最新进展是什么?
A:
威猛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已从凤凰城拓展至旧金山、洛杉矶和奥斯汀,规模增长相对顺利,对高精度地图和激光雷达解决方案的能力提升也有较大帮助。比亚迪计划到
2025年将其在欧洲市场的份额增加2倍至约5%,积极布局泰国市场,东南亚市场开拓,以及大众、现代、奔驰等品牌继续推动电动化趋势,尽管部分厂商有所放缓。
Q:
国内自动驾驶的发展状况如何,以及关键性能指标要求是什么?
A:
国内自动驾驶发展迅速,玩家如
5S、华为、小鹏、理想、大疆等正快速推进功能体验,目前正处于快速覆盖全国路段的阶段。要实现良好的自动驾驶功能体验,关键在于覆盖度要达到全国所有路段,接管率需足够低以提升消费者尝试意愿,事故率则必须显著低于人类驾驶员。
Q:
自动驾驶技术进步体现在哪些方面,以及目前的发展状态如何?
A:
支架技术的进步体现在覆盖率快速提升,从高速场景扩展至城区,并且覆盖速度极快,即将进入全路段覆盖阶段。接管率方面,目前高速
NOA处于“好用”阶段,城区自动驾驶则处于“可用”向“好用”升级的过程中,特斯拉FSD已达到“全场景好用”阶段,并逐渐向“爱用”阶段迈进。
Q:
主流价位段(
10到20万)自动驾驶技术应用和落地的进展如何,以及相关预测是什么?
A:
国内城区自动驾驶技术正逐步升级至
“好用”阶段,大模型如Sara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自动驾驶技术在大模型上车及应用上的加速。技术进步、功能体验提升以及系统成本快速下降,促使自动驾驶在主流价位段10到20万的应用和落地进展迅速。预计高阶智能辅助驾驶将在未来18个月(明年年底之前)出现,真正的L4级自动驾驶则可能在2026年左右出现。同时,主流价位段的高阶智能辅助驾驶或自动驾驶将成为科技平权的代表,成本下降至20万以下,特斯拉Model Q平台甚至在10到15万价格段标配SSD,这意味着未来自动驾驶将实现科技平权,而非从高端向低端渗透。
Q:
为什么需要全新分析框架和逻辑来预测智能化趋势?今年汽车行业会处于怎样的行情阶段?
A:
当前汽车行业的格局变化巨大,驱动因素也随之变化。因此,为了更好地理解和预测未来的智能化趋势,建议采用全新的分析框架和逻辑进行判断。今年仍会处于智能化大行情的前期,是时代贝塔行情的一个波段性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