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欢周华健的《朋友》,“这些年,一个人,风也过,雨也走,有过泪,有过痛,还记得坚持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加体会了歌词里的涵义,感情里的风雨和成长的痛楚,往往我们需要独自面对与承受。
可我们常常看到,随着感情的加深,我们就越容易去依赖对方,若我们的爱和幸福感都来源于对方,这种失衡的爱,就会非常危险。因为他给了你爱,他随时也可以拿走爱。感情中的依赖者,最可怕的结局就是失去自我。
01
依赖大致分为两种情况:生活依赖和情感依赖。
生活依赖很好理解。
灯泡坏了,对方来换;燃气用光了,对方去交;衣服脏了,对方拿去洗。看起来你的方方面面都被照顾的很妥帖,而事实上是,这种呵护只会让你的生活能力接近于零。
就好比被父母过度溺爱的孩子,一旦离开父母的怀抱就会备受打击,陷入整个人都不好了的境况。
我认识的一个姑娘,从小到大都被家里宠溺坏了,三十好几的人了,她妈还特意从家乡搬到她的城市,陪她吃饭逛街看电影,帮她洗衣做饭拾掇屋子,直到现在她也是跟妈妈住在一起,至今单身。
生活中被过度呵护的伴侣和倍受溺爱的子女基本是类似的——丧失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同时也失去了自我成长的能力。
你过度享受并依赖别人的关爱,反而将自己退化成一个连基本生活技能都不具备的成年baby,同时你也将自我的力量感交付给了别人。
我这里说的情感依赖是说没了爱会死的那种。
这类人的生命中心就是爱情,或许更直截了当地说,他们的世界是围着另一个人转的,一旦将这个人从他们的世界抽离,他们便觉得自己的世界都崩塌了。
相比生活依赖,情感依赖是最为可怕的。因为情感依赖的人会为爱没有底线盲目付出而失去自我。
对方喜欢玩游戏,你讨厌的要命却依然为他熬夜刷比赛只为了建立共同话题讨他欢心;对方不喜欢你的打扮,你为他放弃舒适休闲装改成淑女装,烫卷发学化妆;对方说讨厌你的朋友,于是你就跟朋友断绝来往......
你为他改变你的一切,你变得不再像你,然后当那句分手金句蹦出来了:“我还是喜欢原来的你”。
等你想再做回自己的时候,你才惊觉,早在你把自己的生活乃至生命都赌在另一个人身上时,你的「自我」就离你而去了。
你想要把它找回来,需要耗尽你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努力与心血。
02
感情里,总是听很多人说自己的委曲求全不过是为爱牺牲,我真想问,到底是哪个老师教的?
多年以前我来到这个城市认识的一个小姐妹,学历高,长相好,工作好,但恋爱总是不成功,最长的一段感情也超不过两个月。
那一段时间,她在感情里沉浮,每一段感情的分开她都要死要活的,她不明白,为什么她总是找不到她想要的爱情。
我问她,分手有没有共同点,或者共同分手的语言。
她告诉我,他们都说过,我太粘人了。
她还反问我:“难道相爱不就是要粘在一起的吗?”
我问她怎么个粘法?
她说:工作空余的时间都在一起啊,早、中、晚定时报备,每次视频电话,说话时间不能少于半小时。一旦没做到,她就会觉得对方不爱她了,于是各种作,各种抓取,控制,直至对方害怕开始逃跑,于是她就开始妥协……
说到这我想大家都明白了,这个女人就是典型情感依赖者。
这样的依赖者是很常见的。
在一段感情里,她时刻想跟对方在一起,当不在一起的时候,她会开始恐慌、不安、胡乱猜测,各种灾难性画面开始呈现,开始感觉到一种强烈的失控感。
接下来一种属于大概会被抛弃的感觉汹涌而至。
于是开始打电话,希望有人陪吃晚餐,希望有人陪说话,她无法一个人待在哪里,有很多委屈和悲伤需要倾诉。
她总是在寻找着每一个人;她总是在寻找着那一个人,他就像是在你溺水的时候你可以抱住的一根木头,当他能够爱她,她会觉得自己充满荣耀,神采奕奕……
而这一切对爱索取的状态,只是因为她待在关系和爱的保护层里,她是爱情里的依赖者。
03
心理学家霍妮在分析依赖型人格时,指出其对亲近与归属有过分的渴求,在生活中会不断演变扭曲,这种渴求是强迫的、盲目的、非理性的,与真实的感情无关的。
具备依赖型人格的人宁愿放弃自己的个人趣味、人生观,只要她能找到一座靠山,时刻得到别人对她的温情就心满意足了。
这种处世方式使得她越来越懒惰、脆弱,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
由于处处委屈求全,依赖型人格障碍患者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压抑感,这种压抑感阻止着她生命力的绽放与爱的流动。
那么,情感依赖者的内心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又如何找到求生的阶梯呢?
(1)害怕被抛弃,有过类似创伤的体验
当我们早年还属于一个孩子的时候,我们只能依赖于我们的抚养者和重要他人,我们活下去的机会和求生的意愿都交给了他们的手上。
如果在幼年的记忆里,你承受过无望的等待,被抛弃的创伤以及没有被预告的离别,那么在你成年之后,可能建立一份不成熟的爱情观。
你将一生都在渴求的路上,渴求爱而看不到自己,就像高浓度的精神鸦片,你知道那种快乐无法真正的填补你,只能暂时抚平你的伤和你的痛苦,但这一生你可能都是在寻寻觅觅,寻一个爱你、懂你、可以让你安全依赖的人。
(2)即刻满足和尚未学会延缓满足
延迟满足孩子的作用在于:可以让孩子慢慢懂得,还有比TA的要求更重要、更紧急的事情,从而学会理解和包容他人,学会控制自己的冲动。
而人际关系的矛盾往往是由于不能彼此体谅和理解,不能站在对方的立场来看待和考虑问题造成的。
回想到童年时自己与父母的关系,也许你常常受到父母的过度保护与溺爱,或者被关注被保护的需求常常不被满足。
发展心理学上认为0-3岁的孩子父母要给到无条件的满足,3岁以后父母要学会延迟满足,依赖型人格的形成。
正是这个时候,把时间段错乱,在生命的早期没有得到足够的依恋满足,内心的爱和满足感自然是匮乏的。
这种缺失感自然会带到成年后的亲密关系当中,从对方身上想加倍的得到,这也是依赖形成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3)安全感不够,用依赖来满足控制的自恋感
现在的都市女性,看了太多的悲欢离合,安全感似乎成为奢侈品。
一个女人的幸福感往往与安全感是联系在一起的,安全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确定感”,当她能确认一个稳定客体的存在,她内心极度渴望获得对方稳定的支持、帮助、给予、被看见、被关注到,她才会觉得有存在感,觉得心安。
费洛伊德在讲人格结构里有这么一个观点:“所有对象选择很有可能都在一定程度上受自恋这一心理现象的影响”。
也就是说,我们之所以会选择一个目标认同和依赖,其实是在对方身上看到了自己没有活出来的部分特质,其实是执着于对自我的一种依恋,即自恋。
恶性自恋者心中是没有别人的,更不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共情对方的感受。
因此,情感依赖者更注重的是自我的情感满足。而不在乎对方正在经历着什么,长此以往,对方处于一个长期被情感忽视的状态,他自然会翩然远去。
(4)过度容忍,讨好者的沟通姿态
情感依赖者一旦遇上一个能够懂自己的人,你无条件的去满足那个你爱的人,因为你害怕不满足他,他就会离开你,你也害怕你留下一个不完美的印象在对方心里,往往因为缺乏自信,总是要求别人为你拿主意。
由于把过多的心思都放在依赖关系上,这会造成注意力狭窄,容易导致偏激,往往冲突的发生就会让你产生毁灭性的感觉,以为这就是人生的全部,陷在情绪的深渊里无法自拔。
处在保护层里的依赖者,你可能体会到不信任感,你的内心有一个不值得被爱、不值得得到一段不离不弃的爱情和呵护的信念,如果不努力地去争取,不付出,不为对方着想,你将被抛弃。
(5)成长,你会活得更好
当你想要真正独立的走自己的人生道路,你必须深入面对到自己的内心,需要穿越一层被叫做创伤和伤痛的名义,反复地体验到回归到你潜意识里始终存在的创伤。
承认和接纳这些伤痛是你的一部分,你才会得到成长和自由,你才会有力量去为你的选择去负责任。而不是成为感情里的受害者,把责任都推给外界。
在面对自我的伤痛里,你有多大的能量去亲近你的创伤,你就有多大的能量去疗愈自己,穿透那一层疗愈,你会真正触摸到充满真爱的温馨!
成年人的世界是可以自由选择,并有能力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
在生活上自力更生、精神上独立自主,不过分依赖,不抛弃自我。
之前看到有句话说理想中的恋爱是什么样子,这句话我十分赞同,
保持独立,适当拥有。
···
作者 | 罗丽,心理周刊主编,既文艺又专业,温柔咨询师一枚。致力于婚恋情感咨询,支持更多都市女性内在丰盛,一路成长,一路自由。让寻找幸福的人和幸福遇见。转载自心理公开课(id:yixinligongkaike)一个专业非鸡汤、机智又逗比的心理学个人成长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