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高工智能汽车
高工智能平台旗下专注智能汽车产业链的市场研究、媒体会议和投融资服务。我们重点关注无人驾驶、车联网、车载交互等汽车智能化浪潮。我们提供企业战略定位、品牌营销、供应链对接、投融资等服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  ·  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企业巡展——【2 ... ·  14 小时前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  ·  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企业巡展——【2 ... ·  14 小时前  
贵阳日报  ·  贵阳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剑指千亿 ·  15 小时前  
小米汽车  ·  小米汽车答网友问(第108集) ·  昨天  
无线徐州  ·  突破 6000 个!徐州新能源车主看过来! ·  2 天前  
比亚迪汽车  ·  汉家族智驾版|轻松应对通勤难题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高工智能汽车

4D雷达再上热搜!华为/小米上车

高工智能汽车  · 公众号  · 新能源汽车  · 2025-02-22 14:02

正文

图片
图片
智驾能力边界的不断抬升,对于传感器的要求仍在增加。

去年至今,不管是端到端,还是大模型,本质上并没有解决摄像头(视觉感知)的物理性能缺陷;激光雷达处于成本下降区间,安全冗余作用明显,但对于恶劣天气、穿透能力以及抗干扰性仍存在劣势。

而毫米波雷达“全天候全天时”工作的能力恰恰是最好的补充;同时,随着4D成像雷达技术的成熟,也解决了过去一直存在的目标识别精度有限、分辨率低以及高程探测能力有限等问题。

尤其是,高阶智驾进入搭载车型价位“下沉”普及的关键时间点,传感器配置方案的变化,也同样处于新的拐点。从目前车企的搭载配置情况来看,短期内,激光雷达的成本依然无法满足20万元以下车型的大面积普及。

即便是比亚迪这样的行业巨头,在本轮高阶智驾普及战中,配置激光雷达的天神之眼B版本仅限于腾势及比亚迪品牌的中高端车型,覆盖车型价位主要在20万元以上。按照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给出的数据,2024年比亚迪在国内交付的新车,20万元以上的占比不足10%。

而对于搭载纯视觉或视觉+传统3D雷达的高速NOA方案,依然存在不少的问题。部分核心功能的感知性能指标还有进一步提升空间。

去年4月的北京车展,华为正式发布全新一代高精度4D毫米波雷达,并明确了核心应用场景:高速和城区快速路支持超远距离探测,相较于传统雷达可提升35%;成像精度更高,看得更准,在城区混行和泊车时更具底气。

同时,针对高速NOA,传统雷达在高速行驶时探测距离仅为210米,而高精度4D雷达探测距离达到280米(部分厂家的参数更是超过300米),可提前识别目标,这解决了前向感知的刚需。

目前,国内市场包括理想、长安、蔚来(旗下乐道)等品牌已经率先实现4D雷达的规模化上车。其中,蔚来NT3全平台车型都将全系标配4D雷达,最远检测距离能达到370米。此外,华为尊界S800搭载的三颗分布式毫米波雷达矩阵,也可能是4D技术路线。

按照官方介绍,4D毫米波雷达绝无仅有的全天候、穿透特性,加持高精度俯仰分辨率,为典型场景痛点如“行人鬼探头”、“雨雾天气下感知能力下降”、“异形车识别失败” 提供兼顾安全与性价比的技术解决方案。

此外,按照华为的介绍,分布式架构则进一步提升性能。感知能力超过现有的4D毫米波雷达,在雨雾天高置信度探测距离提升60%,侧前方Cut-in目标感知时延下降40%。

目前,已经上车的4D成像雷达,大多数都是采用FPGA(或其他SoC)作为端侧的大数据处理,成本高昂。而,相比而言,卫星架构的雷达本身不需要这种额外增加成本处理能力。尤其是点云数量的大幅增加,卫星架构可以充分利用域控制器的算力冗余,用于目标检测、分类和跟踪的高级算法。

按照业内企业给出的数据,分布式架构可以使雷达传感器体积缩小70%,重量减轻30%,同时,也更有利于未来对传感器的OTA升级。同时,这种架构的优势还在于,更能够适应未来车端硬件可插拔的概念,降低不同平台车型的开发周期以及上车适配成本。

本周,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即将在今年量产的小米第二款车型-小米YU7也将首次搭载国产4D毫米波雷达方案。其中,前向采用海康汽车(森思泰克)的STA77-6-B高分辨率4D前向雷达。


按照此前的官方介绍,STA77-6为两片级联架构,6T8R,此前已经搭载于理想品牌车型,角度分辨率2°,探测距离达到300米;高阶版本的STA77-8则为四片级联架构,12T16R,此前搭载于深蓝车型,提供0.7°(水平)x 2°(纵向)的角分辨率,探测距离高达350米。

“成像雷达已经引发了市场的高度关注。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市场对实现最佳性能的成像雷达有强烈需求。”法雷奥认为,从去年的行业进展来看,4D雷达的成本大幅下降,预期将带动市场真正起量。

而在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看来,随着中国主流智能化车型陆续上车4D雷达,示范效应正在快速发酵。尤其是高阶智驾技术的普及、L3级自动驾驶的商业化落地预期凸显,成本压力也在持续上升。

赛恩领动联合创始人兼CEO李旭阳表示,L3级及以上级别的自动驾驶中,需要多传感器冗余,视觉、激光雷达与4D成像雷达可以成为“兄弟”;但L2级(包括L2+)的传感器配置,受制于成本压力,激光雷达和4D成像雷达是竞争关系,肯定要掰手腕。

去年,Mobileye同样放弃了激光雷达的自研,转而加大力度推动4D成像雷达的量产。基于自研SoC和雷达数据算法,这款4D雷达可提供超过400米范围的4D图像、140度的中距视场和170度的近距视场。

此外,传统雷达的行业巨头,也在不断迭代技术。去年,安波福正式亮相由中国本土团队主导开发、搭载国内首颗一体式集成雷达芯片的第七代4D毫米波角雷达,并采用了业界首款空气波导天线方案。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