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十分心理
关注公众号:十分心理(ID:shifenxinli),家庭与个人成长的支持平台 十分心理,家庭与个人成长的支持者,由法国PSYCHOLOGIES杂志中国版《心理月刊》创始主编王珲2015年7月创建。 旗下所属产品服务平台——幸福研习社,致力于整合视角的心理精品服务,是忙碌中产人士口袋里的心理学家。每一个追求终身成长、自我实现的人,都可以在这里获得身心滋养。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十分心理

如果亲情成为羁绊,你如何冲破那道高墙?

十分心理  · 简书  · 心理学  · 2018-02-23 10:28

正文

前些天,久未联系的同窗泓约我见面,说要向我咨询咨询。

比我小不了几岁的泓三年前才结婚,孩子刚两周岁。我以为她要找我交流育儿经验,但是她却摇头,又有点难堪地笑: “我觉得有点说不出口……可是,我实在不知道该拿我妈怎么办,快过年了,我不想陪她,可是我没借口……”

这让我有点意外。

我知道泓在学生时代曾经干过一件非常“勇猛”的事,替妈妈出头,冲上门去和爸爸的“小三”叫板开撕。结果得悉消息的泓爸拎着一根木棒赶来,一棒就直接抡在她双腿上,木棒折了。

我以为泓和她父亲的关系会被那一棒子“打死”,没想到泓苦笑着说,其实, 我对我妈也心疼不起来

泓形容自己的前半生,重要的使命就是当妈妈的倾听者,听她控诉爸爸。从泓记事起,就知道爸爸怎么不顾家,怎么对老婆孩子冷酷无情,怎么小气守财奴一般。最知道的就是爸爸的道德败坏思想龌龊,不断找女人,让妈妈的内心百孔千疮。

“她就像一架复读机,只要看到我,就会自动开启。”甚至泓产后坐月子期间,她妈妈说是来看望她和外孙,可是坐下后没说几句,话题就开始转向老方向,孩子哭了,她稍微停一下,但一重新开口,新一轮控诉又开始了。

忍无可忍的泓发脾气了。妈妈显得非常愧疚:“ 是是是,你该好好养身体的时候,妈妈给你添堵了。”

妈妈有好长一段时间没再找泓。可是,有一天泓却接到表哥的电话,几句寒喧话之后,表哥委婉地批评了泓:“你妈妈最近在生病,但是她为你着想,说她不能打扰你,我知道你现在有自己的家有孩子了,但妈妈永远是妈妈,你还是要多关注她,她这辈子受的伤害真的太大了……”

泓抱着孩子去看妈妈,妈妈果然气色很差。 本来,泓是又愧疚又心疼的,但是,没说几句话,妈妈又开始诉说她爸爸的无情,对她的残害,恨不得要将他千刀万剐。

泓只好逃也似的离开了。

对着我,她泪流满面。“我妈一直在说我爸的种种不好,对她的各种伤害,她从来没想过,她这样说我的亲爹,对我是怎么样的一种伤害,他们没完没了地吵架打架,对我是多大的伤害,她希望我帮她守住她老公,帮她打跑那些小三,要不就责怪我不帮她这对我来说是多大伤害;她可能也不记得她自己以前对我无情的时候,只要我做错一点点事,她就能骂得我体无完肤恨不得在地上扒条缝爬进去,我有一次买课外书花掉五块钱,她足足骂了我一个晚上,第二天上午还接着骂……”

我记得泓的节俭自律,我也记得她的沉默寡言,我知道她恋爱不顺,在将近中年才匆匆结婚,连婚礼也没办,我还知道她虽然能力出众但在职场始终不如意。但是,我不知道她承受了这么多,这么久。

那个午后,这座城的气温出奇的低。听着泓的诉说,看着她因为哭泣而轻轻抖动的双肩,我好象看到许多年前的光阴深处,一个缩在角落委屈伤心流泪的小孩,心,很沉很沉。

想到前不久一则我始终不敢细看的新闻,一个母亲因为儿子把手机弄丢,爆打儿子,最后孩子死了,那个孩子的父亲,很少回家。

几乎每一个被虐待的孩子背后,都站着一对关系糟糕的父母。当夫妻之间剑拔孥张,中箭的,经常是孩子。

对这样的父母来说,一切只是本能,完全不是故意,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干了什么。可是,那确实是一种恶。

追溯这恶的源头,可能要把时光的书页往回翻很久很久,一直翻回泓妈妈的小小时侯。

依恋理论说,每个人,先天有依附需要,即需要被保护,被重视,被关怀,被认可,被欣赏……总之,需要爱。

而这个需要得到了怎么样的回应和满足,会“造就”每个人最初的依恋模式,当这个人成年后恋爱结婚,则依恋模式又进入亲密关系中,继续起作用。

这就是说,生命早期对爱的体验,会形成一个在暗中号令着人一辈子的生命密码。

可以想见,泓妈妈的幼小时期,对爱的体验,苍白而虚无。

正是这虚无感,会令她用将近一生的光阴去追索,想要把那空白填满一些,就像一个饥渴的孩子要一碗热汤。

这真的令人心酸和疼惜。

遗憾的是,很多东西,的确需要奋勇直追,努力拼搏才能赢得,唯独面对爱的渴求时,用过度的力量去追索,往往容易事与愿违。

情绪取向(EFT)关系咨询师常常会说,夫妻双方关系出现问题时,会像是欠债的和讨债的一样,一个追,一个逃,追的越追得紧,逃的越逃得远。

就像泓的妈妈,对丈夫越控诉,越看不到他的回心转意;越索要,他越是小气一毛不拔。当找回丈夫的希望落空,她又把女儿的力量借来。于是,女儿也变成妈妈的情感“债主”。

可是,辜负妈妈的人并不是孩子,为什么孩子却不能理直气壮地回绝那不合理的“债务”?

这并不容易。

只说泓的表哥打的电话吧。

我曾听一位老师谈到情感关系时,提及中西方文化差异,觉得特别受启发。他说,心理学是来自于西方的一门科学,在西方人的观念里,夫妻之间,核心是亲密感,夫妻关系是独立单一的。但中国人是特别有家族观念的,并且将这种意识带入婚姻关系经营中。

中国人的家族观念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利益与权力形成家族的联结纽带, 在中国,家庭,常常只作为家族的一个组成部分,个人,尤其是一个孩子的意愿与需要,在这个强大组织里,往往被淹没。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