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作品《全本校注增删卜易》中,尽管对清代的官制、兵制与科举制进行了一些梳理,但由于篇幅所限,我并不可能对所有涉及到的知识点都进行详细的讲解。
即如“候选”一词,在我的作品中是如此定义的:
清制,内自郎中外自道员以下的官员,凡初由考试或捐纳出身,以及原官因故开缺依例起复,皆须赴吏部报到,听候依法选用。
与“候选”相关的一词还有“掣签”:
明代吏部选授迁除,初用拈阄法,明万历二十二年孙丕扬为吏部尚书,改为候选者自行掣签。
清代沿袭此法,外省官吏分散任用,由吏部掣签决定分发何省。
实际上,清代的候选制度,过程的繁复,远远不是这两句话所能涵盖。
清代各种官职均有定额编制。
在任官员如亡故、告病(还乡)、休致(退休)、丁忧(父母之丧回乡守制)、终养(还乡奉养年迈父母)、参革(被参劾革职)等,出现了编制缺额的现象,称为“出缺”,相应的官职则称为“缺”。
有资格的人,按出身、资历等分为“班”,一次排序,候选补“缺”入仕。
清初规定,候选者需到京赴部按月投供点卯。
后一度取消,令各回原籍,由吏部查核年月前后,掣签拣选,然后将凭照寄发给当选者。
然寄托恐顶冒;
遇有事故缴凭更选,都不方便;
远省选人往往动辄经年,不能悬缺过久,于是“人文到部,按次铨选”终成“永制”。
其间。
清廷也意识到候选者数年、十数年“选期难料”,“往往饥寒旅邸”,而采取变通措施,允许部分应选者回籍。
但候选者通常不回,因为需要按月投供点卯;
而且毕竟京师交际多、信息多、机会多。
这样产生的问题是,一个职缺七八人乃至数十人排队挨次候补,等待数年、十数年甚至二三十年的候选者也并不少见,甚至有不少人老死也未能得授实职。
也因此产生了各种流弊,如捐纳者候选“加速”、“先用”、“插班间选”、“抽班间选”、“遇缺”、“遇缺前”、“分缺先”、“本班尽先”、“分缺间”、“不积班”、“新班遇缺”、“新班尽先”、“分缺先前”、“分缺间前”、“本班拟先前”、“不论班尽遇缺选补”等等,导致“正途为之壅滞”,更加拖延了得缺的时间。
《增删卜易》中有一例“候选”卦,是占何时得缺的。
在学习这个卦时,我们必须要有上述的背景知识,即这个“何时得缺”的时间,可能就在本月,也可能要等几十年,甚至等到死都轮不到。
而现在有些解读《增删》的伪大师连这些背景知识都不知道,就开始信口歪批。
如说这个“候选”是“此君已经被列入这次官职补缺的候选名单,只等短期内出结果了”,如说“如果此占属于中长期的事情,那么毫无疑问乃向好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