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月岛主
来源 | 轱辘岛
岛主曾经写过关于商圣范蠡的文章,他的前半生尽心尽力辅佐越王勾践,最终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功成名就的范蠡并没有贪图荣华富贵,而是靠着他对面相学的研究发现勾践是个只可共患难却不可同富贵的主。所以果断选择了激流勇退,远离政坛下海入了商界。
是金子在哪都会发光,范蠡的后半生再次在商界谱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一路翻江倒海累积成天下巨富,又豁达地三次散尽家财做慈善,
最后隐居在陶地安享晚年,世称陶朱公。
也就是范蠡在做陶朱公的这段日子里,一个怀揣梦想的年轻人找到了他,两人的交流也改变了年轻人的一生,也传为一段佳话。
这个年轻人成为了继承范蠡商道的努力的幸运儿。
猗顿,原籍鲁国,家境贫寒,世代过着半耕半读的日子。到了猗顿这一代,照史书上的说法是
“耕则常饥,桑则常寒。”
就是吃不饱也穿不暖。
穷则思变
,望着书中的颜如玉和黄金屋,猗顿心中愈发不甘,他不愿服从命运的安排,他渴望成功。
当商圣陶朱公的传奇传遍大江南北,猗顿心中掀起了波澜,多么辉煌而又洒脱的人生,这正是他所渴望的。猗顿一咬牙,装起行囊,背井离乡,开始了寻找陶朱公之旅。
虽然猗顿的家乡离陶地并不远,但堂堂陶朱公岂是想见就能见的?
就说咱普通人能随时拜见马云、健林、化腾这些大佬么
,更何况陶朱公还是隐居于此,更是难上加难。
虽然史书上没有详细的记载猗顿是如何找到陶朱公的,想必也是历经一番曲折,
可能三顾茅庐,可能程门立雪
。总之猗顿契而不舍虚心求教的精神,打动了陶朱公,两人终于见面。
在全国最成功的商人这里上课,自然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了。陶朱公就给猗顿指了一条发家致富路
“子欲速富,当畜五牸(
zi
)。”
牸的意思就是指雌性的牲畜,大意就是发展畜牧业。陶朱公说话当然都是有理有据的,一方面畜牧业成本不高,可以由小做大,适合猗顿这种没什么资本的年轻人。另一方面猗顿愿意吃苦,有耐心,也是他的从事这行的优势。
猗顿受了陶朱公的教诲,拜谢告退,走之前陶朱公还送了猗顿一句话:
“如果你真的成功了,切莫忘记,
富行其德。
”
当年范蠡成功挖到第一桶金,就是靠着考察地理环境,选对了位置。所以猗顿也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了西河猗氏
(
今山西临猗境
)
南部,这里有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还有绿绿的草原,土壤湿润,气候宜人,是从事畜牧业的风水宝地。顺带提一句,猗顿本名是姓王,
在这猗氏这里停顿然后发家致富,后世就称他为猗顿了,
名也是起得挺随意的。
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陶朱公给猗顿指明了大方向,小的细节还是要靠自己。猗顿很聪明,他并没有沿袭老一套的放牧方法,而是通过多次实践探索出了
“牛者顿足,马者夜饱,羊行自饱”
的规律,创造出
“盐水饮畜”、“斗米养千鸡”的饲养方法和为雄畜去睾丸的办法。
甚至引进外地牲畜与本地牲畜杂交配种他都想出来了,为畜禽品种改良作出了巨大贡献。
靠着猗顿不断迸发的脑洞,他的牧场规模也越做越大,
“十年之间,其息不可计,赀拟王公,驰名天下。”
猗顿真的靠白手起家,到如今富甲一方。
可猗顿前进的脚步还没有停下,他是个实干家,看到好的机会便不会错过。这些年在猗氏畜牧时,猗顿注意到河东地区池盐资源丰富,据《敕修河东盐法志》记载河东池盐为:
“池水浇晒之盐,可直
(
接
)
食用。不须涑治,自成颗粒。”
纯天然无污染,上好的资源。猗顿敏锐地嗅到了这一条商机。
很多人在获得了一点小的成功后便畏手畏脚,安于现状,墨守成规。
可猗顿不是这样,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就算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他也敢于去挑战。
猗顿投入了大量资本去开发河东池盐,尽管他有着大量牛马可以托运池盐,通过开凿山路销往齐、鲁各地。
他却觉得这种运输方式过于落后,市场也不够大。于是猗顿又开凿了山西地区第一条人工运河,改用舟运,将河东池盐跨过黄河,运往各国,最远甚至到达了西域地区。
猗顿迎来了事业的第二春。
第二春来了,第三春还会远么?
正是由于猗顿的生意做到了西域地区,所以带回来了西域大量的珠宝。
而猗顿干一行爱一行,好钻研的精神再次发挥了作用,
摇身一变又成了珠宝鉴定专家,时人称为
“譬之相马而借伯乐也,相玉而借猗顿也”
。将猗顿鉴宝水平比作伯乐的相马水平,其实力可见一斑。除开畜牧业,盐业,猗顿又多了个珠宝大亨的名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