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双十一的时候收到的粉丝留言,拖延症的我们拖到了双十二才写orz
“我是个剁手买买买党。男朋友经常说把购物当做减压会很容易冲动消费,买一堆既不必需也不实用的东西。但我其实很享受的是购物的过程,看到什么喜欢就买下来的那一刻好有控制感!我们俩无法达成一致看法。我想问,喜欢买买买有什么心理学的根据嘛?
我为什么一买东西就觉得放松呢?
”
其实,以购物作为缓解压力与负面情绪的方式很常见。甚至因此诞生了一个词语“Retail Therapy”(
零售疗法
)。
它
并不是
一种真正的心理治疗,但是一种有类似心理治疗的作用。不过这种疗法也是
好处和风险并存
的。
我们今天要聊聊“买买买”。
超过半数的人都尝试过的
“零售疗法”(Retail Therapy)
零售疗法
,指的是
人们通过购物来自我调节、释放压力、缓解负面情绪等的一种实现自我疗愈的方法
(Woodruffe, 1997; Kacen, 1998; Bailey, 2013)。
显然,它并非一种真正的专业心理治疗方法(Huffington Post, 2014)。不过,这也并不妨碍它成为现代人
最常用
的放松减压、调节情绪的方法。
特恩斯市场研究咨询公司(TNS Global)在美国一家购物返利网站上Ebates.com对1000名美国成年人的调查发现,
超过半数的人(52%)承认自己曾使用过“零售疗法”
(as cited in, Researchscape, 2013),其中,有44%的人每个月都会通过购物来达到自我疗愈的效果。也有另一项调查显示,在感到压力的人群里,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曾通过购物来缓解自己的焦虑(Gregoire, 2013)。
从这些数字中,“零售疗法”的风靡程度可见一斑。那么,关于零售疗法,还有哪些你可能不知道的事实呢?
* 谁对“零售疗法”感兴趣?
女性并非零售疗法唯一的“受众”。
特恩斯公司的调查发现,
男性中也有40%
的人曾经试图通过购物来改善自己的心情
(ascited in, Researchscape, 2013)。
另外,研究者们认为,在大五人格中
外向性得分更高
的人通常更追求社会交往、感官刺激(Andreassen,as cited in, Borreli, 2015),购物可以是他们获得快感的方式之一(比如,买一些新奇好玩的东西刺激兴奋感),因此,零售疗法也很可能为他们所青睐。同时,
神经质水平较高
的人,由于他们更容易焦虑、敏感、情绪不稳定,因此,他们也更有可能通过零售疗法来纾缓自己的负面情绪。
* 哪些事情会让人们想要通过购物来治愈自己?
调查显示,当人们在生活中遇到以下事件时,就很可能会寻求零售疗法(Researchscape, 2013):
* 以购物进行自我疗愈时,人们通常会买些什么?以及会去哪里买呢?
调查显示,男性与女性在进行“零售疗法”时,选择购买的商品品类略有所不同,
女性
最常选择购买的物品前三名为
衣服、食品、鞋子
;而
男性
则为
食品、电子产品、电影/音乐
(Researchscape, 2013)。
“零售疗法”的实现途径则主要依赖线上渠道,
67%的人主要通过线上购物来实现减压、缓解情绪的效果,而这主要是由于线上渠道能够更便捷(足不出户、节约通勤成本等等)、全面地(各种类型的电商平台)(Researchscape, 2013),
满足人们在压力或情绪之下,短时间内通过购物来疗愈的需求。
既然,人们已经如此普遍地使用着“零售疗法”,那么它真的在心理上对人有疗愈作用吗?
零售疗法:你所不知道的疗愈作用
1. “人生苦短,及时行乐”
购物,对有些人而言,是他们应对
“存在主义死亡恐惧”
的方法。所谓存在主义死亡恐惧,指的就是
当人们意识到,人本能地会害怕死亡、想要逃避死亡,但同时无论是自己还是世界上任何的其他人,死亡都是不可避免的时候,便会产生的恐惧感
(Langs, 2004)。
Nepomuceno与Laroche(2016)对213名被试进行研究,发现购物能够帮助一部分人应对这种死亡恐惧。
他们首先测量这群被试的消费风格,即测量他们是持“亲消费主义”还是“反消费主义”价值观的人。前者更乐忠于消费,而后者则对消费不感兴趣。“反消费主义”价值观的人之所以对消费不感兴趣,可能因为他们将“简单生活”作为信条,认为生活的乐趣更多来自于非物质层面的满足,也可能他们崇尚节俭。
然后,被试被随机分成两组完成写作任务。其中一组人(控制组)描述自己看牙医时的情绪感受,并详细描述,他们认为看牙时感到疼痛会发生什么。而另一组人(实验组)描述想象到自己去世时的情绪感受,以及他们认为,自己生理上死亡时会发生什么。实验组的任务已被此前的诸多研究证明,能够成功引起人们内心的“存在主义死亡恐惧”。
最后被试将填写一份消费习惯问卷,其中的问题,如,“当你家的冰箱无法正常工作时,你会怎么办”,选项包括“1=当然花600美金买一台新的,2=可能花600美金买一台新的,3=都可以,4=可能花200美金维修,5=当然花200美金维修”。
结果发现,当“亲消费主义”的人感到死亡恐惧时,他们更有可能表现得无法抵抗自己消费的冲动,更愿意花钱购物(如消费习惯问卷中更多选择1,2选项)。不过,原本就是“反消费主义”的人,则并不会因为产生死亡焦虑就变得更愿意花钱。
Nepomuceno等人认为,这可能是因为
购物消费,能帮助那些“亲消费主义”价值观的人缓解死亡焦虑。
“既然我总有一天要死,不如在活着的时候尽情地买买买”,“人生苦短,及时行乐”,可能是他们的心声
(Romm, 2016)。
2. 帮助人们适应生活的转变
Kit Yarrow博士(2013)发现,
当人们在面对一些生活转变时,如换工作、结婚、生子等等,会通过购物来帮助自己更好地适应“新”的生活状态。
她认为这主要是因为购物能够帮助人们在面对转变时做好心理准备,同时也给予人们一些积极的自我暗示。
结婚超过十年的Janice发现自己的婚姻生活早已丧失了激情。
当她最终和丈夫离婚时,她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购买了一套全新的床上用品。
“这几个小时的时间是完全值得的,这个购物的过程就像是自己再喝过去的婚姻告别,我感觉,我已经做好了重新开始的准备。”
Janice所说的这种过程,非常类似于心理治疗中的一种被称为
“可视化”(
visualization)的技巧——
人们通过想象创造出精神上的感官体验,想象着实现某件事,完成某个任务,从而达到放松的效果
(Baumgartner, 2011)。
在Yarrow(2013)看来,
购物会让人们自然而然地开始想象拥有了这些物品之后的生活的样子,是将未来生活可视化的过程。
它能够帮助人们为转变之后的生活做好心理准备。例如,一些准爸爸妈妈提前买好婴儿的奶瓶、衣服等,能够帮助他们想象宝宝出生之后的家庭生活的样子,减轻内心的焦虑感。
另外一方面,
购物创造出来的“拥有了崭新的生活”的感觉,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
正如我们在“
通过性幻想理解你的人格结构
”一文中提到过的,
人们会通过想象自己在一些穿着打扮中的样子,来获得与这种穿着打扮相匹配的、新的身份感与力量,人们在这种积极的自我暗示中也能做出更符合其身份角色期待的表现。
例如,某项研究就发现,当穿上白大褂的学生比穿休闲服的学生,更能够在考试中集中注意力(Yarrow, 2013)。
这样看来,购物,不失为过渡期自我调节与适应的好方法。
3. 缓解负面情绪、带来愉悦感
Rick等人(2013)邀请100名被试观看视频,该视频讲述了一个男孩幼年丧父的故事(被之前的实验证明能有效引起人们的悲伤情绪)。随后,这群被试被随机分入实验组与控制组。
实验组被告知拥有100美金可以购买旅行必备用品,他们需要可以12个物品(每个25美金)中挑选出4个放入购物车。而对照组则只是告诉他们从12个物品中挑选出他们认为旅行途中最必不可少的4件物品。
完成任务之后,情绪量表测量他们的悲伤程度。结果发现,实验组(将物品放入购物车的人)的人悲伤水平显著低于控制组(选出必备用品的人)(p<.05 style="font-size: 14px; color: rgb(188, 23, 23);">
购物的确会对人们的负面情绪有积极的影响。
4. 赋予人们对生活的掌控感
Gitimu 与 Waithaka(2014)认为,
购物就是人们不断做出自主选择的过程
(这里
不包括
那些购物成瘾中无法控制自己的买买买)。而
“做出选择”的过程,就能够提升人们内心对于生活的掌控感
(Rick, 2013)。
购物赋予了人们许多自主选择的机会,而通过做出这些选择,我们也随之获得了一种对生活的掌控感。
5. 放松减压
Yallow(2013)认为,当购物的时候,人是相对处于一种无需动脑的放松状态的。因此,
在完成一项复杂困难的工作时,购物作为一种“短暂的休息”便能够帮助大脑进行放松和调节,提升状态以更好地找到解决困难的办法。
尤其是线上购物。人们会在繁忙的工作间隙,迅速掏出手机刷一刷电商网站。
因为这就像是一场精神减压放松之旅,比起现实生活中的出游更加轻便简洁,人们无需整理行囊,也无需周全计划。(Yallow, 2013)。
6. 购物还有社交功能
购物也可以是一种增进社交的方法。
购物场所因吃喝玩乐一应俱全,所以也常常是朋友相聚的好去处。而新鲜的购物资讯也能成为社交时候的谈资。另外,当外出旅行时,购物也是一种最直接体验当地文化与生活,与当地人交流的最佳途径(Yallow, 2013)。
但使用零售疗法也有风险
买买买可能有你不知道的副作用
1. 可能陷入负面情绪的恶性循环
调查发现,
55%曾使用过零售疗法的人,因为超出预期的消费而倍感压力
(Gregoire, 2013)。本想通过购物来减压的人,却反而因为过度消费而变得更加焦虑,他们甚至会花费几小时、几天,甚至几个礼拜的时间来后悔和责怪自己为什么没有克制力(Bailey, 2013)。
而“零售疗法”是他们常用的应对负面情绪的方式,因此,他们又很可能因为自责与后悔导致的负面情绪而再度疯狂购物,从而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2. 可能导致过重的经济负担
在热衷于零售疗法的人中,有59%的人曾经担心过自己无法支付信用卡账单。
尽管购物的过程会带给人们心理上的愉悦,但客观现实是,购物也是需要付出经济代价的。
在享受零售疗法带来的好处的同时,“入不敷出”也是需要大家警惕的问题。
3. 还可能是一种“购物成瘾”(Shopoholism)
尽管目前“购物成瘾”
尚未被纳入
相关的精神诊断之中,但它
已被看做一种可能的行为成瘾
(回复【工作狂】给后台,了解“行为成瘾”),而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及临床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学者估计,6%的美国人可能存在购物成瘾的问题(Morad, 2012)。
陷入“购物成瘾”的人,便很有可能会在经济上已负担不起时,也无法停止买买买,最终导致负债累累,或者无时无刻,都想要购物,进而影响人际关系、工作和生活等等,产生类似于对成瘾物质一样的“上瘾”的情况。
* 购物成瘾可能的标志,看看你符合几条?
-
购物会让你感到兴奋,有一种肾上腺素飙升的感觉(high)。并且这种兴奋并不是因为买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而纯粹是因为“买买买”这件事情
-
你感觉自己购物的时候有一种无法控制的强迫感,例如发现一口气买了很多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或者柜子里有很多全新未拆封的东西
-
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发现自己需要越买越多才能达到之前买一件东西所能带来的快感
-
一旦由于某种原因(经济上无法负担或者家人劝阻)而无法购物时,便会感到十分痛苦,如情绪低落等。
-
撒谎或藏匿所购买的物品,就像嗜酒者总是谎报饮酒量、藏匿酒瓶等
-
因为自己的购物而感到羞耻、内疚、抑郁、焦虑等
-
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受到了购物的影响,如无法按时出勤,与伴侣总是因为购物而发生激烈的争吵
如果你发现符合上述标志的大多数条目,你需要考虑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
如何理性地使用零售疗法?
1. 你需要了解自己使用零售疗法的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