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网友没理解,热搜上让大家去讨论的女性“下嫁”问题,其实是一个非常麻烦的阶层问题。
#女性学历向下婚正反超向上婚#
,让大家感觉婚姻的“门当户对”是“学历”带来的。这也是我们过去20年的政治正确。现在重新推这个政治正确,背后其实是大众对学历的认知和之前不一样了,很多家庭不肯掏钱买学历了。
比如有这样一段婚姻。女方是从贫困地区考到复旦大学,硕士毕业之后她嫁给了上海本地的一个拆迁户。不仅衣食无忧,同时一个房产加名就拿到了500万的资产。那么你觉得这样的婚姻是女方“上嫁”还是“下嫁”?
如果在90年代,这样的婚姻就是典型的本外地婚姻中的“女性上嫁”。真实的社会阶层,是资产分化的。学历越高的女性,越容易被高资产的家庭挑选,通过婚姻实现阶层跨越。这背后是城市家庭择偶的学历偏好。他们普遍认为高学历的女性更适合结婚生育。
在这样的叙事逻辑下,是高资产的家庭挑选低资产,这些高学历女性是“被挑选”。
后来要求推学历出身论。所以同样这样的婚姻,舆论上引导大家觉得的,就是这是高学历女性在“下嫁”给低学历的男性。比如同样是房产加名,就是低学历但是高资产的男性因为条件差,所以给女方“补偿”。
是学历高的人,在挑选低学历的人。整个“门当户对”的逻辑就变了。
这就是“学历出身”去取代“父母出身”。
在这样的宣传逻辑下,家长是应该很愿意给孩子出钱买个好学历的。比如我国长期就有所谓的“民办三本”,学费相对比较高,成绩一般的孩子愿意出钱,就能获得一个国家认可的本科学历。
但是这两年搞不下去了。比如今年就爆出广东一所相对高学费的民办本科院校,国家给了1万个招生名额,但是有1700多人弃学没来报道。这些小孩子是报名了,但是真被录取就不去了。
也就是越来越多的家长不在乎这个本科的学历。孩子要是成绩一般,高复一年,实在不行宁可去读个专科也不肯花钱去买这个本科的学历了。后续很可能教育产业化整个路子都要出问题。比如现在硕士扩招,大量的招高学费的专硕。虽然都是名校,但是就业很不好。
读书是有经济和时间成本的,多数家长要是不信这个学历出身论了,他们还会掏钱吗?
真相信学历是阶层的家长,肯定是愿意掏钱去提升自己孩子阶层的。他们不信了,钱就不掏了,学校这边就要出问题。而婚恋问题上,是一个学历出身论跌倒的重灾区。也就是大家真正认为的“门当户对”还是父母出身论。
比如有这样一段婚姻。女方是从贫困地区考到复旦大学,硕士毕业之后她嫁给了上海本地的一个拆迁户。不仅衣食无忧,同时一个房产加名就拿到了500万的资产。那么你觉得这样的婚姻是女方“上嫁”还是“下嫁”?
如果在90年代,这样的婚姻就是典型的本外地婚姻中的“女性上嫁”。真实的社会阶层,是资产分化的。学历越高的女性,越容易被高资产的家庭挑选,通过婚姻实现阶层跨越。这背后是城市家庭择偶的学历偏好。他们普遍认为高学历的女性更适合结婚生育。
在这样的叙事逻辑下,是高资产的家庭挑选低资产,这些高学历女性是“被挑选”。
后来要求推学历出身论。所以同样这样的婚姻,舆论上引导大家觉得的,就是这是高学历女性在“下嫁”给低学历的男性。比如同样是房产加名,就是低学历但是高资产的男性因为条件差,所以给女方“补偿”。
是学历高的人,在挑选低学历的人。整个“门当户对”的逻辑就变了。
这就是“学历出身”去取代“父母出身”。
在这样的宣传逻辑下,家长是应该很愿意给孩子出钱买个好学历的。比如我国长期就有所谓的“民办三本”,学费相对比较高,成绩一般的孩子愿意出钱,就能获得一个国家认可的本科学历。
但是这两年搞不下去了。比如今年就爆出广东一所相对高学费的民办本科院校,国家给了1万个招生名额,但是有1700多人弃学没来报道。这些小孩子是报名了,但是真被录取就不去了。
也就是越来越多的家长不在乎这个本科的学历。孩子要是成绩一般,高复一年,实在不行宁可去读个专科也不肯花钱去买这个本科的学历了。后续很可能教育产业化整个路子都要出问题。比如现在硕士扩招,大量的招高学费的专硕。虽然都是名校,但是就业很不好。
读书是有经济和时间成本的,多数家长要是不信这个学历出身论了,他们还会掏钱吗?
真相信学历是阶层的家长,肯定是愿意掏钱去提升自己孩子阶层的。他们不信了,钱就不掏了,学校这边就要出问题。而婚恋问题上,是一个学历出身论跌倒的重灾区。也就是大家真正认为的“门当户对”还是父母出身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