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德慧智
品读道德根文化图书,饮用传统文化源头甘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德慧智

人类将信念改变为崇信大道就是立——立秋的寻根探源

德慧智  · 公众号  · 传统文化  · 2017-08-08 19: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干支纪年:丁酉年 戊申月 丁卯日


中国的文字是文化的基因,基因片段上镶嵌着文化进程中在慧识悊学文化时期、智识哲学文化时期以及意识哲学文化时期不同阶段的本义、衍义、变义等各种信息。我们若想准确地掌握中华传统文化,就必须厘清本义、衍义、变义,咬文嚼字追根溯源,对每个节气名字的文义刨根问底将其本义解释清楚,这样才能正确地把握住每个节气天时的修身与治事。


在中国历史上,“立”字与其他众多文字—样,在慧识想学文化、智识哲学文化、意识哲学文化这三个不同的文化时期,存在着不同的解释。一般来说,智识哲学文化与意识哲学文化这两大时期的解析常常比较接近,  而且被近代所广泛采用;但是,文字在慧识哲学文化时期的本义,却常常被人们丢失或者违背。


《说文解字卷十立字部》“立,住也。从大立一之上。凡立之属皆从立。”臣铉等曰:“大人也。一,地也。会意。”这其实只是古人在智识哲学文化时期和意识哲学文化时期对立字的一种解析。立,由“大”与“一”组合而成,这是一种共识,但是对于大和一的本义,却在智识与意识哲学文化时期发生了认知上的蜕变。


1.慧识哲学文化析“立”



从慧识哲学文化的层面上解析(例图)的正确会意应该是:大,为道;一,为德。以图象义,“大”居“一”上,即道以德显为立。道德行世方为立,这是一个非常高的标准,其中充分地体现出了自然界的法则。到了立秋这一天,道,运载着义德金的能量,布输给地球上的万物,这才是真正本义上的立。


老子曾经在他的五千言当中说“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告诉人们,大,就是道的名。从慧识悊学文化时期创造的甲骨文与金文的立之文形中,可以解读出,其本义正如老子所言,大道屹立于地,大道的真理深入人间,人类将信念改变为崇信大道,就是立。


从立的篆体字形上可以看到,“”上面的“S”,也就是“玄之有玄”的“玄(甲骨文)”,是指道德的能量灌输到大地上来,而且,这个法则只有“人"能明白。人是万物之灵,人类经过“为学者日益”和“闻道者日损”,明白德的能量性和品格性,道德行世而立,才能符合自然法则 。 这个立字非常完美而形象地揭示了“天、地、人”与“道、德、人”的整体立意。


篆体时期,立字仍然保留着这种直指本义的象形表意,而且,我们从篆体的立字中,可以看出“S”玄曲波在字的顶部以及两侧的象形,都是直指“玄之有玄,众眇之门”的本义。篆文是具有承上启下功用的象形表意文字,向上所传承的是慧识悊学文化时期甲骨文和金文的象形表意文字;向下又可以使我们认清意识哲学文化时期所诞生的汉字的局限性。


2.智识哲学文化析“立”



楷体的立字,两点立在天地之间,另外一点(丶)高悬天外,出现了天地分离与人天相隔之象,丢失了“立  的初始本义。因为出现了天地分离的情况,我们对天的信息就只能够掌握表相,再也不能像慧识悊学文化时期的古代圣悊们那样,能够直接而完整地将大道的信息和天地自然的规律及秩序落实在自己的思想、行为、生活以及治事之中。《周易·说卦传》:“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首,曰仁与义。”这也是智识哲学文化时期对“立”字文义的解读。值得商榷的是最后这一句“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到底是应当先立信、立志,还是先立仁与义,这是一个关系到本与末的选择及运用的问题,也是道学中 的“德道”与其他学说的“善道”原则分歧所在。根据黄帝和老子的学说思想,运用五德进行内圣外王治理的模型是“内修信智礼外用义与仁” 。立,只有立在内修这个根本之上,才符合生命的法则。《周易·大过卦》曰:“君子以独立不惧。”《周易·恒卦》还说:“君子以立不易方”,即君子站立在道德的正确位置上,不会轻易地随圆就方,而是会坚持自己的原则。立字的甲骨文“”,像一个人正面笔直地站立于地面之形,所以《礼记·曲礼》曰:“立必正方。”《论语·为政》曰:“三十而立。”《尚书·伊训》曰:“立爱惟亲,立敬惟长。”《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曰:“穆叔曰……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这也就是古代所倡导的“三立”或称“三不朽”。《礼记·冠义》曰:“而后礼义立。”


这些智识哲学文化时期的解读,并没有过度地离开立字的原义,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并掌握的。智识哲学文化是返归慧识哲学文化、更清晰地认识意识哲学文化的中间媒介和工具,所以,去愚而达到明智状态,是修身实践者需要完成的第一个关键工程。


3.意识哲学文化析“立”


进入意识哲学文化时期以后,“立”的字义出现了很多衍生义。《释名》  :“立,林也。如林木森然,各驻其所也”《大宋重修广韵》:“立,行立。"《尚书·牧誓》“立尔矛。”《周礼·天官》:“建其牧,立其监。”《左传·桓公二年》“天子建国,诸侯立家。"《论语·雍也》“己欲立而立人。”


立,有开始、协调与启动之义。立的反义字是坐、卧。用立字组成的词语,常见的有挺立、肃立、直立、耸立、树立、建立等。古人将建功立业称之为立事,树立德业称之为立德,著书立说称之为立言,建树功勋称之为立业。总而言之人患志之不立,事患象之不明,修身当立弘大志愿,治事不仅要明物相,更重要的是突破物相而明白质象。


综上所述,一个人只有立起志向,才能很好地进行修身明德的实践。我们把握万事万物时,需要能够透过物相、洞穿色象、进入质象内,从而“为大于其细”、明明白白地掌握事物的真相,修身养性立天命,培养善正立德品,建德修身立德行。


因此,无论是做人还是修身,都离不开这个立字。首先要立信,才能摆脱愚昧,制服我们意识当中的妄意。立信,是修身进入明白做人阶段的一个关键实施点。天地自然在年度周期律无为而治的过程中,通过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立”来砥定天地的变化规律。这个规律虽然是动态的,但是有了这“四立”以后,整个自然变化的规律性就非常方正地确立起来了。我们处事做人以及修身,同样应当把这“四立”贯彻于自己的生命体内和言语行为以及治事之中。正如黄帝所言:“天地无私,四时不息。天地立,圣人故载。过极失当,天将降央。”自然界的天与地,不存在人类精神系统中的私欲贪心,因此才有天地阴阳能量升降的推运、五德能量运用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而周期性流转不息。天地的运化生养正是因为确立了道以德显的规律和法则,人类与万物才被天覆地载而具备生长收藏的过程。但是,如果阴阳升降或五运能量输布偏离了空间之度或者时间之数,不能恪守住信仪的度、数、信,在信仪上出现过度与失时,就会显现出天降灾祸的现象,殃及人类与万物。



德慧智教育


摘自 :《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秋》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 阅读原文 来购买此书!



睡久了会伤肺——肺臟秋旺论

朝立秋 冷飕飕 夜立秋 热到头——立秋民俗

秋不食辛辣——口识养生

秋季 ,以养收为原则——立秋的正善治养生

秋,揫也,万物揫敛成就也!——故谓立秋

立秋之日凉风至  ——立秋物候与天文古籍

帛书《德道经》与通行本《道德经》诵读效果的天壤之别——启动先天肾气!

为什么古人说“修道者多如牛毛,成功者凤毛麟角”——揭秘帛书《德道经》与通行本《道德经》的能量差异

《德道经》是无上瑰宝

大人都读不懂经典 为何要让孩子诵读?

经典诵读是中国古代教育学习的根本方法

“可”字,在古代就是开口诵——老子德道经中的“可”

“国学” 这么热!你选对了吗?——学“国学”要寻根

帛书《德道经》,是当仁不让的首选慧性经典诵读教材

何谓“健康”?

黄帝内经中的作息与人们的健康

东西方文化的区别就像我们吃中西餐一样

老中医告诉我们该什么时候起床和睡觉——一日之四时与生命健康

原来“经典”是有层级之分的——哪我读的是经典吗?

孔子问道于老子——是对道德文化的实践与求索

古代教师节是哪一天

“教师”的古今称谓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教师修身明德是教育的本质要求

如此逼着孩子们辛苦……真是有点悲哀!——慧与智同步开发是民族教育的根本

用经典中丰富的精神营养,滋养孩子们久已饥渴的慧识和智识——慧与智同步开发是民族教育的根本

引导孩子掌握全面而准确的诵读方法

如何解决诵读与学习冲突?

赚钱别忘了身体要健康——伏羲黄老思想的养生方法

传统文化是国家的命脉

真诚的孝心是做人的根基(吴致知)

“孝”与“老”——析“孝”字,寻孝道文化之根

孝不孝是次要的问题吗?——孝道思想的根本

抛弃德的孝道,是无根之木———如何立体式的践行孝道文化

你发现细胞内的善粒子了吗?——孝道的能量来自善

明孝道层级之分,做真诚至孝之人

经典诵读开启心音——掌握生命能量的三种元素

脾胃信土之气是后天之本

人体生命有三种能量——21世纪以后是一个“音”的运用时代

孩子注意力严重不集中怎么办?——脾胃信德土的培养是关键 霜降,

古代中国的数学水平高深莫测——不可思议的“善数”技艺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中国的文化说到底就是一个德育文化

为什么人们脾气会变坏?——先天仁慈不足应该怎样补足(一)

怎么才能有一个好脾气?——先天仁慈不足应该怎样补足(二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