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故事,来自我们训练营里的一位同学。她是一个很资深的HR,做这行已经很久了,也积累了很多经验。可是慢慢地,她厌倦了自己的工作,想转行做教练。
从想法到行动的距离是漫长和曲折的。如果要转行,她需要放弃高薪的工作、多年的行业积累,要去面对当教练起步会面对的客源和收入的不稳定,这让她很犹豫。
这种情况下,我通常会根据转变的模型,建议她给自己一段时间作为容器,来培育新自我。她自己也是这么决定的,准备先积累几年教练的经验,再选择转行。
于是现在的问题,就从要不要转行,变成了这几年如何在这个不喜欢的工作中“苟下去”
。
有一个工作以外的目标,是好事也是坏事。
好事是它会变成希望,让你觉得人生还有盼头。坏事是它在不断提醒你,你现在并没有做你想做的事,让你更难忍受现在的工作和生活。
我问她工作中最难忍受的是什么?她说是裁员。以前她并不讨厌HR的工作,因为工作中有很多可以帮助员工成长的部分。可是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公司变得越来越卷,很多员工被优化了。她不仅见识了组织冷酷的一面,而且还不得不代表组织去执行这冷酷的一面。
她说:“也许有一天裁着裁着,我自己也变成了被裁的对象。可是,这并不是我最在意的地方。我最在意的是,当我也不得不冷酷的时候,我觉得那不是我自己。至少不是我喜欢的自己。”
她喜欢帮助人,喜欢对人有善意,希望看到别人的成长而不是失落。这就是她想转行做教练的原因。
如果只是从转行的角度,她面临的难题,是两个工作之间的选择,而她现在还没有办法做这样的选择。可是,如果从自我的角度,她所选择的,是两个不同的自我:代表组织的、职业化的,有时是冷酷的自我;和更温情的、想给人提供更多帮助的、善意的自我。
她现在的工作,压抑了第二个自我。这让她找不到自己。
可是既然现在换工作不现实,那个温情的、善意的自我,真的只有换工作才能实现吗?有没有办法在不换工作的情况下,为那个自我创造一些空间呢?
当问题变化的时候,思路也会打开。她想了很多可以帮助员工的场景,那些场景都因为以前过于局限于辞职还是不辞职的选择,而被淹没了。
她说:“也许在裁员的时候,我表达一些个人的关心,哪怕改变不了事情本身,也许会有些帮助。”
“对,”我说,“就算这对那些被裁的人没有帮助,它对你也有帮助。
她帮助你重新跟那个温情的、助人的自我有联结。你没有办法,也不需要完全变成那个自我,你只要跟她有联结,感觉到她的存在,就会好很多。
”
这是我想讲的第一个故事。它告诉你,如果你也在一个不想做又没有换的工作中,
想想你在工作中被压抑的自我是什么?再想想有没有可能在现有的条件下为那个自我创造一些空间?也许这个空间,就是你能让自己苟下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