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两天写了篇《
马斯克改造政府:我不太在意人们的那些争论,我只在意一点,从这里能不能看到未来政府的某些雏形,至少是要素
》,有人就说,您到底站哪边啊?
明确说,我哪边都不站,就事论事。特朗普纠正左派的那些做法,绝大部分我都非常赞成。
但如果他放弃乌克兰,抛弃反对侵略这个最基本的正义,那就坚决反对(尽管我反对也没用)。这是没有任何含糊的。
但讨论将AI技术对行政系统进行改造,这是讨论具体问题,与立场和好恶无关。就事论事,一码是一码。
就算他俩是坏蛋,也不影响我对这个事情的肯定。有人说,甲壳虫汽车直接源于希特勒亲手绘制的汽车草图,难道我们能因为憎恶希特勒而否定甲壳虫吗?
我是从下面这样一个角度来看待AI技术在公共管理和政府结构中应用的意义的。
人是群居动物,人类的生活是一种群居的社会生活。有人群,有公共,管理就必不可少。但在早期的时候,这种公共管理是高度人格化的,这样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个人的能力与偏好,规则化的程度很低,存在着很强的随意性。这样的管理结构一定是低效率的,频繁的
决策失误也是不可避免的。
于是,在军队和大工厂的场景下,一种新的管理结构开始出现,这就是韦伯所说的科层制,
Bureaucracy,有人也将其翻译为官僚制。在军队和大工厂的场景中,个人化的随意的管理,即使你能力再强,也是无法形成有效的管理能力的。
于是,科层制应运而生。根据
韦伯的概括,科层制具有如下六大特征:
等级分明的权力结构,严格的上下级关系;
每个职位有明确的职责范围,成员需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
组织运行依赖
成文规则与程序运行,以
确保行为可预测性和一致性;
决策基于规则而非个人偏好,避免主观性;
所有决策和行动需书面记录,保证透明性和可追溯性;科层制中的
职位实行
职业化与任期制
。
这种科层制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韦伯认为科层制是现代社会的必然选择,其优势包括:
规则和分工使任务处理标准化,减少资源浪费,从而提高效率;
非人格化运作降低个人变动对组织的影响,从而提高
稳定性;在
规则面前人人平等,减少偏袒和腐败,从而提高公平性。
所以,在现代的大型组织中,如果不是实行科层制的管理结构,其有效运作是难以想象的。
但尽管如此,科层制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也正因为如此,有人才将其翻译为官僚制。比如,
僵化与形式主义,过度依赖规则可能导致程序优先于目标,出现“为了规则而规则”的现象;再比如,
官僚主义,其成员可能沦为“机器中的齿轮”,丧失主动性和创造力;还有,
权力的过分集中等等。对此,韦伯将其称之为
理性的铁笼”(Iron Cage of Rationality)。
但我觉得,更主要的问题还是在另一面,即人格化因素对程序与规则的侵蚀与扭曲。
因为即使是在最严格的科层组织中,事情最终还是得由人来做,规则还得靠人来执行。只要有人,个人的能力和偏好就不可能不起作用。
这也是直到目前为止,任何的科层化组织都无法完全解决的问题。一个做生意的朋友和我说,有关的批件已经下来了,就在一个小科长的抽屉里,不塞点钱,可能就得几个月后才给你。类似这样的事情,可能远不是个别的。
这就是目前科层系统中人与规则的关系。
其实,人格化因素对程序与规则的侵蚀与扭曲,并非仅此而已。无论是在哪一类的科层组织中,盘根错节的
人际关系都是极难处理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每天都在听到类似的抱怨。工作好做,人际关系难处,这是很多科层组织中人的普遍感受。
所以,
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政府运作体系之中,将是对
科层系统的一次深刻重构,这意味着用一种科技的力量,尽量压缩人的随意性的空间,从而对科层系统中的
规则、程序、专业分工及等级制度重新设计,实行硬性约束,以提升理性化和去人格化的程度,以此来提升行政效率与公正性。当然,这也会有副作用,也会带来相应的问题。但从目前说,朝着这个方向走,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进步。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也讲到,在现代社会中,规模越来越大效率越来越低的政府,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难办的问题。我仅是从这个角度来谈今天这个问题的。至于有关川马别的问题争论,您请继续,和我这里讨论的问题无关。
关联阅读:
孙立平:马斯克改造政府:我不太在意人们的那些争论,我只在意一点,从这里能不能看到未来政府的某些雏形,至少是要素
孙立平:挺有意思的几个问题,我试着回答一下
孙立平:在斯普特尼克时刻后都发生了什么?
孙立平:智能化信息茧房比一般信息茧房可怕得多,一个坑连着一个坑,坑坑位置精准,防不胜防
孙立平:DeepSeek:人工智能的斯普特尼克时刻?时刻可能是虚假的,效应可能是真实的
孙立平:近在眼前:这是美妙的前景,还是可怕的结局?
孙立平:观察2025年世界风云的四条脉络
挖茶俱乐部精品系列
一款少见的冷香型红茶雪域贡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