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灵毓秀,人文荟萃
英才辈出,汇聚南雍
2024级小蓝鲸即将向南而至
开启人生新的篇章
他们心中有火,眼里有光
怀揣对一切未知的好奇与向往
他们心怀“ai”,奔赴未来
昂首阔步走在新时代奋进路上
推开通往新旅程的大门
让我们共同倾听——
毕业于
深圳外国语学校
录取于
南赫学院大气科学(中外合作办学)
的小蓝鲸
黄绎橦
的“新声”
自幼时起,每逢长假,便是我计划新旅途的时候。与热衷于打卡网红景点的伙伴们不同,一座城市给予我的初印象,常定格于踏出长途交通工具的瞬间,那扑面而来的空气气息:夏天的昆明是清凉的;秋天的北京是干爽的;冬天的沈阳的寒风则有一点点刺鼻子。
我曾在丹霞地貌的介绍牌前久久驻足,兴致盎然地跟随讲解员漫步地质博物馆,亦曾在318国道边与司机交谈,探寻着当地独特的地理风貌。那时,我虽未明确未来方向,但心中却隐隐有个声音在回响,
每一条道路都铺展着不同的终点,而我,终将站在选择的十字路口。
2018年9月,我初识地理学科的魅力。
如今忆起,我仍固执地认为“梦想”一词在我心中具象化的瞬间,始于介绍气候类型分类法的那堂课。
地理老师绘声绘色地向我们介绍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细腻温软、温带季风气候的豪爽奔放、高山高原气候变幻莫测的垂直分异,我在脑中将其与儿时的旅游地一一对应:12种气候类型在我心中不仅仅是教科书上两句简单的描述,而是江南绵长阴湿的梅雨时节、华北不期而至的暴雨、川西矗立山中的针叶林……
我几乎毫不费力地掌握了所有气候类型的特征。
很快我就不仅仅止步于地理课堂上的学习。
在初二网课期间,我如饥似渴地探求着各个气候类型更深层的成因与机理。
就在这时,我了解到三风四带、东亚的冬夏季风、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在一本科普大气知识的读物中,我读到这样一句话:
当你深入了解这一领域,会发现它实际上由复杂的算法与繁琐的公式堆叠而成,但它牵挂的,是整个寰宇的冷暖阴晴。它会化作风拂过盛开的繁花,也会落成雨在村野的溪流。
头顶上方的这片大气实在有太多未知与奥秘,让我心驰神往。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从一位南京大学的学姐口中听说了“大气科学”这一专业。
兴奋之余,一连串的疑问接踵而至:这是一个怎样的专业?它与其他地学类专业有何不同?进入这一专业就读需要做好哪些准备……
母亲的介绍让我对南大有了更深的了解:
南京大学的大气科学学科实力雄厚、底蕴丰富、历史悠久,是中国最早建立的气象学系,也是中国现代气象科学的摇篮。
这也是我第一次了解南大,随即被它的气质与实力深深吸引。
步入高中,我果断地加入了学校的气象台,与学长学姐并肩学习,参与校内天气预报,开展气象科普活动……
在两年的时间里,我对大气科学的理解进一步加深。
选科分班时,我在志愿单上填写了“物化地”——纵使这并非我最为擅长的选科组合,但我乐意为了心底一个小小的梦想放手一搏。
高三的我面临着不小的学习压力,
但南大南赫学院的成立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的梦想之路。
我畅想未来的自己也能有机会在那里进一步探索大气的奥秘、与外国友人交流专业知识、参与跨国学术活动……这份憧憬,成为了我前行的动力。
直到高考放榜,得知自己的省排名后,我依旧不确定自己能否够上通往梦想的阶梯。收到录取短信那天,我在朋友圈引用了电影《大鱼海棠》中的名台词:
打开录取通知书宝盒,映入眼帘的一句“Hello NJUer!”仿佛在告诉我——南京大学向我敞开了大门。
至此,在这场追逐梦想的旅途中,我赶到了下一站。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拥抱自己的一方晴空
愿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远方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