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凤翅金盔
古代冷兵器考据控,历史细节控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凤翅金盔

“天皇把我们卖了”日军俘虏在苏联

凤翅金盔  · 公众号  ·  · 2024-08-19 21:14

正文


1941年斯大林和日本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承认满洲国出卖了中国,1945年8月8日又撕毁了条约向日本开战,因为他知道日本要马上要投降了,要趁早下手抢人抢物抢地盘,一周后日本正式投降,在东北和朝鲜的日军没有经过什么战斗就做了俘虏。

1945年8月15日日本正式投降的场面

被坑了的天皇转头又把这些皇军给卖了,命令他们就地投降并“供苏军差遣”,忠心耿耿的皇军们就成了天皇的弃子。落到苏联手里的日军战俘有60多万,一些机灵的日军丢了武器和军服藏在平民队伍里跑路,一些良心大大坏了的日本开拓团头目把平民当做军人交给苏联人邀功,1945年8月是多年在东北耀武扬威的日本军民最仓皇惊慌的时候。

日军88师团向苏军投降

1945 年8月16日,东北、朝鲜、南萨哈林岛和千岛群岛的日军向苏联投降。零星的战斗持续到9月5日,关东军俘虏被押送到战俘过滤点和临时战俘营,伤病员被送往临时医院。战俘受到审讯过滤和筛选,没有利用价值的累赘被当场释放。

1945年9月阜新的日军汽车兵向苏军缴械

苏军根本没做好接受这么多战俘的准备,只能让日军战俘自我管理,战俘营很多条件很差,有一些是露天的,根本没有医药保障。在战俘营传染病肆虐,斑疹伤寒猖獗很多人病倒。这下苏军就更不愿意管理战俘营,指派日军官和士官按原建制管理。日本人都是优秀囚犯,非常配合没有一个逃跑的。

1945年夏季俘虏的日军高级军官和官员

日本人不跑的原因除了骨子里的服从性之外,还害怕中国人报复他们。即使扮成中国人的样子,出了战俘营被认出就会被愤怒的中国人打死。而日本人为了面子并不认为自己是战俘,认为他们只是服从天皇命令的滞留者。

1945年夏天在东北的日俘集中营,很多人病死在里面

根据苏联的数据,苏军在东北一共收容了639635名日俘,有62245人现场被释放(主要是没利用价值的老弱病残,此时得病是幸运的,前提是别病死。),15986人病死在战俘营里(可见当时战俘营传染病有多猛烈),12318人移交给蒙古管理。剩下的 549086 人1945 年秋天被押送到苏联,在途中有6345人病死冻死。

1945年牡丹江的日俘营地

斯大林为何违反《波茨坦宣言》把日俘抓到苏联现在还是个争议话题,但苏联确实没有做好接受他们的准备,人员和物资都极其匮乏。依然是让日俘自我管理,每个战俘营有1000人,营长和连长让日军下级军官来做。由于营地根本没有准备好,口粮准备不足,在1945年冬天大量的日俘冻死饿死。

1945年9月哈尔滨街头的日俘队列

在苏联建立了 71 个日本人劳改营集,7.5万人在滨海边疆区,6.5万人在伯力(哈巴罗夫斯克),4万人在赤塔地区,20万人在伊尔库茨克,1.6万人在布里亚特,2万人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1.4万人在阿尔泰边疆区,5万人在哈萨克,2万人在乌兹别克。在乌克兰的哈尔科夫和格鲁吉亚的第比利斯也关了部分日俘,在乌法、喀山、鄂木斯克、弗拉基米尔、伊万诺沃也有日俘劳改营。被分配到中亚和乌克兰高加索的日俘是幸运的,他们冻死饿死的几率极低。

1945年夏天,押送到海参崴的日俘

战俘营包括反法西斯部、安全部、政治部、会计部、管理部和医院及卫生部等,懂俄语的日本人在管理部工作。大约三分之一的战俘营是临时搭建,日俘先住在防空洞里,要自己盖房子给自己住。

1950年日本海滨城镇纳霍德卡的日军战俘营,此时最艰难的日子

日俘都是在夏天抓获的,加上路上苏联军民的联合抢劫,分到西伯利亚和远东的日俘严重缺乏冬衣。比如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的日俘71%没有大衣,50%没有毛衣或外套,78%的人的鞋不是冬鞋。因此1945年冬天冻死很多人,苏联从欧洲调了一批缴获的德军旧衣服发给他们,在开始几年皇军们都穿着破破烂烂的德军服装,像一群乞丐。

很多日俘被抓时只有夏装

高级军官和专家分开关押,他们不用从事劳动。下级军官和士官则在劳改营负责管理普通战俘。绝大多数战俘的年龄在20至40岁,约40%是农民30%是工人。原职业有教师、店员、职员、园艺师、厨师、商人、电报员、机械师、焊工、司机、建筑师、地学者、会计、医生、渔民、药剂师、理发师、伐木工、矿工、水手等。其中工人中从事农业相关行业的占12.2%, 从事机械工程行业的占8.3%, 从事建筑行业的占8.3%, 还有几百个小官僚在军部工作。

押送中的日俘

营地部门的日常作息如下:
起床 – 6:00
早点名 – 6:30
早餐 – 7:00
工作 – 7:30
午休 – 14:00 –15:00
晚餐 19:00 – 20:00
晚点名 – 21:00
就寝 – 22:00
几乎每座劳改营都是工作 12 小时,很少有休息日,一天两餐,直到两年后才改为一日三餐。

根据战俘营规范每日食品供应如下:
面包 300 克,
米饭 300 克,
杂粮或面粉100 克,
肉 50 克,
鱼100 克,
植物油 10 克,
蔬菜 600 克,
味噌30 克,
糖 15 克,
盐 15克,
茶 3克,
肥皂 -每月300克。

重体力劳动的战俘,糖和蔬菜的标准提高25%。劳动超额有面包和米饭额外奖励,超额完成生产目标的 50% 时奖励25 克,超额80% 时奖励50 克,超额完成一倍时奖励100 克,病人和高级军官的食品配给标志更高些。当然这都是骗鬼子,实际根本达不到这个标准。

摆拍的日军战俘营厨房

斯大林时代苏联穷得叮当响,90%的普通市民都达不到战俘的纸面食物配给标准,苏联也拿不出那么多食物给战俘。劳改营的看守也饿肚子,克扣战俘的粮食是普遍现象,所以日俘都叫战俘营食品供应标准为《真理报》上的标准。食物匮乏造成的营养不良是战俘死亡的主要原因,而在中亚和乌克兰高加索的战俘就幸福很多。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