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在巴菲特众多投资案例中,国民赔偿保险公司(下简称“国民保险”)并不引人注目,引起长坡雪感兴趣的是:巴菲特买入该公司的时机非常耐人寻味,它对投资人何时买入好公司非常有启发意义。
投资过程:
买入时间:1967年
买入成本:860万美元
买入数量:整个公司
卖出时间:未卖,一直持有
价值评估:截至2018年,全世界最大的财产、意外险公司
1、巴菲特的买入策略
1967年,伯克希尔纺织厂已露出衰退迹象,巴菲特需要为公司和资金寻找新出路,那时他留意到同在奥马哈的国民保险。
决定买入前,巴菲特学习了很多保险知识,耗费大量时间研究了国民保险的经营策略和创始人的为人。
国民保险由杰克·林沃尔特于1940年创立。尽管经营中没有成本优势,但董事长杰克天生擅长设置赔率,于是公司将业务重心放在被“大公司”认为不重要的“古怪”风险上,承保对象包括马戏团的表演者、滑稽明星身体的某个部位、不再返回奥马哈的走私犯等,这一策略出人意料地成功了。
巴菲特和杰克早年就打过交道。曾经巴菲特想着让杰克拿出5万美元投资股票,杰克不相信巴菲特这个毛头小子,双方合作的事也就作罢。
但杰克是巴菲特欣赏的人。杰克诚实、守信、精明、节俭。
2002年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上,巴菲特如此评价杰克:
他有足够的判断力——杰克几乎在所有情况下都坚持做自己理解的事情,并确保自己承担的风险能够得到适当的报酬。
其他保险机构拥有庞大的机构组织、大量的资本、精算师以及各种数据。问题的关键在于,他们没有像杰克那样的纪律(能力圈?)。这就是根本差别所在。
但杰克有自己冲动的一面,巴菲特的朋友——国民保险的董事查理·海德告诉巴菲特:每年总有15分钟的时间,杰克会想卖掉公司,一些监管或者索赔的事情会激怒杰克。
巴菲特看到了如何买入的机会所在。他告诉海德:下次杰克再有想卖公司的迹象,马上通知我。
1967年2月的一天,天气阴沉,杰克又一次烦躁,他跟海德说“没有这个公司他会更好”——杰克又想卖公司了。15分钟的机会之窗打开了,海德鼓励杰克去见见巴菲特,于是,杰克走进了巴菲特的办公室。
巴菲特在2014年股东的信中说:15 分钟后我们就达成一致。杰克的公司没有接受外部公司的审计,我也没有对此做出任何要求,这是因为杰克是个诚实的人,且如果收购过程过于繁琐的话,他可能就会放弃交易。
《巴菲特第一桶金》中描述了谈判时双方的对话:
巴菲特:为什么你之前不愿意出售公司?
杰克:因为都是骗子和破产的人想要它。
巴菲特:还有别的原因吗?
杰克:我不希望其他股东得到的每股报价比我低。
巴菲特:还有别的原因吗?
杰克:我不想出卖我的保险经纪人。
巴菲特:还有吗?
杰克:我不希望我的员工失去工作。
巴菲特:还有吗?
杰克:我希望公司继续留在奥马哈。
巴菲特:还有吗?
杰克:这些还不够吗?
巴菲特:你的股票值多少?
杰克:报纸上报出的市价是每股33美元,但实际上每股价值50美元。
巴菲特:好吧,我都要了。
15分钟的时间,交易达成了。
国民保险成了伯克希尔家族的成员;杰克拿到了钱,并用一部分钱买入了伯克希尔的股票;杰克仍是国民保险的经营负责人,直到1973年退休。
国民保险是巴菲特正式进军保险业的开始,也是巴菲特利用保险业浮存金的开始。并入国民保险后,巴菲特逐步摆脱纺织厂的困境,一步步地把伯克希尔改造成为金融控股集团。
2、对投资人的启示
第一次读上述故事时,就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巴菲特为了购买国民保险可谓煞费苦心,要耐心等待那15分钟。
其实投资人买股票也应该像巴菲特买入国民保险那样:
第一步:挑选出好公司。
平日里,做大量阅读和调研工作,从5000家上市公司中选出自己中意的好公司,挑选出优秀的极少数。
第二步:耐心机会出现。
股市的机会不是董事长崩溃的15分钟,而是大众恐慌导致股票跌至非常低的价格。
大众恐慌通常出现在危机爆发时——包括大盘危机、行业危机或者公司暂时的经营危机。当大众恐慌导致股票跌至非常低的价格时,就是践行“他人恐慌我贪婪”的时候。
当然,大众未必都是错的。因此,在恐慌中买入非常考验投资人的认知深度和独立思考能力。
恐慌带给投资人的投资时间不会只有15分钟,机会的时间窗有长有短,需要具体案例具体分析。
以2012年到2014年的贵州茅台为例。
2012年在塑化剂事件和中央八项规定的双重抑制下,贵州茅台核心产品终端价格大幅下跌,公司股价持续下跌,很多投资人觉得未来大家都不喝白酒了。然而少数有洞察力的投资人却真正懂得贵州茅台的价值而逆势买入,持有至今有15倍左右的投资回报。
优秀的投资人懂公司价值且利用市场;糊涂的投资人不懂公司价值就容易被市场左右。(作者:长披雪)
转载开白 | 商务合作 | 内容交流
请添加微信:jinduan008
添加微信请备注姓名公司与来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