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蝌蚪五线谱
蝌蚪五线谱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专注做权威、有趣、贴近生活的互联网科学传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数据派THU  ·  【AAAI2025】核感知图提示学习用于少样 ... ·  昨天  
数据派THU  ·  Meta、斯坦福等:AI的下一个前沿,正是陶 ... ·  2 天前  
数据派THU  ·  大数据能力提升项目|学生成果展系列之四 ·  2 天前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  ·  DeepSeek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蝌蚪五线谱

我在北京做科普 | 逐风追云,他用科普解读天空的诗篇

蝌蚪五线谱  · 公众号  ·  · 2024-05-31 15:46

正文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我在北京做科普
本期嘉宾  

中国气象局气象影视中心 戴云伟

                                                                                                                   

今年5月30日是第八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主题为“弘扬科学家精神,勇当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许多科技工作者亦是科普队伍的一员,他们将科学的魅力展现给广大公众,让科学的种子在每个人心中生根发芽。蝌蚪五线谱特别策划《我在北京做科普》系列内容,邀请5位嘉宾分享科普工作的故事和经验,增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和兴趣。本期,让我们走进中国气象局气象影视中心,听听气象服务副首席戴云伟老师分享科普的乐趣。 






人物对话Q&A

Q:

您是如何与科普结缘的?

A:

我与科普的缘分源于家庭,在我成长过程中,我的爸妈都不识字,所以我每学到一点东西,就想给我爸妈讲清楚。我买立体地图给他们看,让他们知道我国的地形有盆地、平原、高原。后来又买了地球仪,让他们知道了地球是圆的。我爸妈一直疑惑地球怎么能“悬在空中”,我就拿磁铁做比喻,只要有质量就可以吸引,他们慢慢地都接受了这些理念。


我们的父辈可能局限于过去的那个年代,年轻人特别是成长之后学习的科学知识,我认为给他们讲清楚非常重要。



Q:

将气象专业知识转化为科普内容时,您是如何平衡科学性和趣味性的?

A:

科普就是科学普及,必须以科学为核心和根本。趣味性是一种方法,只是起辅助作用。


我们学习科学知识比较困难,特别是读不懂的时候,容易失去好奇心,但看到一些好玩的现象,通常就会产生好奇。有些科学问题很抽象,比如《三体》电影里提到的混沌理论,我们可以用蝴蝶效应来引入讲解,而气象中的抽象知识往往可以用生活中的现象去引导,让受众首先产生兴趣,启发他的好奇心,主动提问,再一步一步地向他讲述清楚。



Q:

在科普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印象比较深刻的事情?

A:

有一次我科普二十四节气,其中有一个学生直接说“我不想听”,当时对我来说就像一记闷棍。


讲课过程中,我问学生们用农历过生日的举手,有一两个学生举手,我又问你们有没有外号,一位学生说我叫“炸鸡腿”,另外一位女生说我叫“甜甜圈”,于是我讲,把一年分成24个时段,就像你们的学号一样,1号、2号...这样很难记住,所以我们给第一个节气起了个“外号”——立春。起外号一定和自身的特点、性质、特征有关系,所以芒种意味着要丰收,暑就代表热,寒就代表冷。


讲着讲着,那位“不想听”的学生就举手发言,他说“老师,我刚开始说我不想听你讲课,但是我现在想听了”我当时就感觉今天的科普成功了一半,然后我问了他一些问题,通过互动,带动着大家的气氛,那天的科普课程很成功。


所以科普工作,我们不只是灌输知识,而是要在现场随机应变,带动氛围,效果会更好。




Q:

在科普工作中,有没有尝试去用一些创新的方法或者形式来吸引大家?

A:

科普工作我认为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过程。只要你不断学习,自然就会有一些创新的方法。



我的许多科普讲解仪器是从学生的玩具中改造而来的,比如这个演示大气压力的玩具。而解释积雨云时,我会用学生吹泡沫的玩具来演示。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科普效果更好。



Q:

您在面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科普时,科普的内容和方式是否有所不同?

A:

面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要做到“知彼知己”,围绕他们的课本内容,有针对性的科普。比如小学一年级的科学下册讲到气象、温度、气压的观测;三年级下册,大部分是关于天气预报。



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里,有一篇课文叫《在牛肚子里面旅行》。在牛肚子里面旅行跟气象有什么关系?我把它和全球变暖联系到了一起。我们知道温室气体排放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在二氧化碳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温室气体就是甲烷,而牛排出来的主要气体正是甲烷。现在全球气候系统预报中有一项重要的监测数据,是监测全球畜牧场每天排出多少甲烷。这样一步步地深入科普,就会让学生感到特别好玩。



Q:

那在科普这条路上,对您个人来说有没有一些收获可以跟我们分享?

A:

在科普这条道路上,我获得的成绩比我在业务当中获得的还要多,我出版了几本书,像《观云识云》《知云解云》和《奇云异彩》,以及《来自太阳的 24 封信》,给我带来了很多荣誉。


另一方面,我更重视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学习。我自己有深切的体悟之后才能给别人讲解,没有深入就不能浅出,现在人工智能完全可以替代“浅入浅出”的科普,而“深入浅出”的科普,只要不断地创新,人工智能是无法取代的。


Q:

随着科技的进步,您认为科普未来可以如何创新?

A:

对我们科普工作者来讲,科技的进步让我们学习更加方便。但是对于公众而言,越先进的技术就越需要科普。



我认为科普要“逆科学而动”,科学是往未来不断发展创新的,科普就往科学的历史中去找答案。很多人知道天文当中的黄道,现在也有了立体化的模型,很容易理解地球围绕太阳传,月亮围绕地球传,那么古人是怎么发现黄道是呢?当你摸清在没有现代科学知识的情况下,古人如何认识到这个知识的时候,你的科普才能真正地让学生理解。




Q:

在温度表等工具发明之前,更早时期的气温资料我们是怎么得到的?

A:

我们现在通过南极的冰心,可以研究 100 万年之内的气温的变化,因为不同年份的冰里面会有当时大气的气泡,把气泡取出来,检测里面的含量,研究分析当时的气温,就能得出 100 万年之内的气温的变化,降水量的变化。


地球有 40 多亿年的历史,那100 万年以前的资料从哪里来?在地球历史发展的当中,每一个时代的信息都存到了一个“存储”里,这个“存储”就是岩石。


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特别是沉积岩,越早期的就沉积在底层,越晚的就沉积在上层。所以通过岩石的不同层次,可以分析当时形成岩石的气候、气温、降水等。所以每一层的岩石,相当于我们那个时代的一块“硬盘”,但这个“硬盘”相当于被破坏了,我们不能直接读取,需要科学家们不断地分析,才能找出从几亿年前到现在的降水和气温的变化。



热力学小实验



END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蚪五线谱网站”阅读更多科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