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一枚齿轮,我虽然小,但却是机械中的一个重要零件哦。不管是高精尖的航空航天工程,还是儿童玩具汽车,我都无处不在。我不仅是现代机械领域的常驻“成员”,还是探索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神奇“钥匙”。
公元前3世纪末,我便悄然出现,并以陶范(陶制范模、印模)的身份刻入历史的进程中。上世纪50年代,四套不同规格的齿轮陶范在山西省重见天日,年代为公元前600年,至今已经最少有2400年了。这一重大发现,更新了世界齿轮起源的历史,不仅是对我们齿轮家族古老身份的确认,更是对中国古代科技智慧的一次崇高致敬。
在古代,农民耕作极为辛苦,但是齿轮出现,简化了农耕方式,极大地减轻了农耕的繁重,降低了生产成本,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随着农耕文明的进步与成熟,齿轮参与构建的农具数量迅速增长,齿轮技术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其中,龙骨水车和水转连磨就是齿轮技术应用的杰出代表。
“翻车”是一种能用于农业灌溉、排水等的工具,唐宋时期便已经得到普遍应用。南宋陆游在《春晚即景》中说“龙骨车鸣水入塘,雨来犹可望丰穰”,说的就是通过齿轮的传动,将水流的动能转化为水车灌溉的动能,从而实现农田的自动灌溉。
▲《天工开物》中描绘的“拔车”,是一种靠人力操作的小型翻车。(图片来源:中国机械工程数字博物馆官网)
翻车又被称为龙骨水车,据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采用龙骨水车后,一个人工作一天,可以灌溉田地五亩,而用牛则能加倍。
由于龙骨水车在古代中国科技发展和农业耕作中的卓越贡献,2016年被中国科学院推选为“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之一。
▲《王祯农书》中的水转连磨样式(图片来源:《农书译注》下册)
水转连磨是一种自动研磨谷物的加工工具,有着高品质高效率的特点。它的主要构件是一个水轮和九个石磨。这种水转连磨可以带动九磨,功能丰富且实用,稍加改装后就能带动重量极大的物体,如高转筒车等。据《王祯农书》记载,如果使用水转连磨,一天磨好的谷食,可供给一千家。“诚济世之奇术也。”
相比于手动灌溉耗时长、人力消耗大,齿轮的多齿槽使得水转连磨能在齿轮运作中不间断进行灌溉,具有高速率、高效率和高功率的特点。水转连磨的发明与普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率,推动了农业文明的发展进程。
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发明,齿轮更是在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中大展拳脚。指南车便是其中一个独特的代表,也是我国古代工程发明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被评价为“世界上第一个自适应系统”。
指南车是用于指示方向的车,只要在车开始运动时将车上木人手指向南方,便能“车虽回运而手常指南”。指南车虽然与指南针功能相同,但是原理迥然不同。指南车通过运用车轮、滑轮、各种齿轮和绳索等,利用机械原理指示方向,而指南针则依据地磁场指示方向。
虽然指南车自诞生后历朝历代被多次仿制或重新制作,但其核心原理几乎都利用差动齿轮(通过允许左右轮以不同的速度旋转,以保持车辆的平衡和控制)装置。
《宋史》中有对指南车内部结构的详细描述。上层有十三个齿轮的排列,因各轮的齿数相同,所以四位童子、龟与鹤的转动同木仙人一致。
▲北宋吴德仁指南车上层齿轮系排列图(图片来源:刘仙洲《中国古代对于齿轮系的高度应用》)
当车直线行驶时,木仙人下面的大齿轮与左右两个小平轮脱离,使得木仙人不受轮转动的影响;当车向左或向右转弯时,差动齿轮根据车轮转速差异传递运动,离合装置则控制木仙人指向轴的转动方向和幅度,确保无论车辆如何移动,木仙人的手臂都能准确地指向预设的南方。
齿轮系在指南车不同行使情况下调整内部结构,为指南车的指路木人的指向提供反向补偿的动力,体现了古代机械家的智慧与科技发展的水平,为后代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十分有意义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