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是来聊天的。”
“现在晚了,大家都要回家了啊。”
▲昨晚活动现场的李宗盛
一个开头,一个结尾,李宗盛把他的家常话相互对应着。昨天夜里,他突然降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珍物》之夜”活动现场,和作家金宇澄等一起对话,关键是,据艺绽君
(ID:bjvariety)
所知,这是他第一次参加与书相关的活动哦。
在这本叫做《珍物》的书中,出现了众多大咖的名字:谭盾、林怀民、阮义忠、陈燮君、贾樟柯、王澍、李宗盛、金宇澄、钱理群、杨丽萍……当代中国文艺界百位极富个性又卓有成就的人物,受邀讲述自己生命中最特别、最珍视的物件,讲述此物与“我之为我”的独特故事。与其说《珍物》是一场恋物者的盛宴,不如说它是认真生活的人们,展示给我们的熨帖的时间针脚。
▲《珍物——中国文艺百人物语》
《珍物》已经面世有半年了,但是从未做过一次宣传活动,大家都在等待一个人,直到这个人终于吐口说,可以漂洋过海来上海了,可以来看《珍物》读者了。结果,夜太黑,全场观众也照样坐得满满的。
大家都管李宗盛叫大哥,其实大哥在说话中,自称了一次
小李
(话不用太直白,大家要抓住要点)
大哥说自己写文章很差劲,不像写歌词谱曲可以出来混混。但人家一不小心就在《珍物》这本书里写了自己的故事,还让编辑等了三个月,收获了另一个惊喜——全书的“序”。
是的,我承认。
我就是那种习惯留东西的人。
于是当被邀请对这些对象的其中一些做描述的时候,我乐观极了。我的确有乐观的理由!
家里到处都是这样的东西。随手挑一件就足够吹嘘半天,写一篇文章实属等闲。
何况这些年我的珍物有增无减;这样的邀约让我甚至有了写一本书的念头。
虽然我最终交出的稿件里选择了作为音乐人创作时用的笔与制琴师用的刀具为主题,但在此之前,我已经用了三个星期试着去说明八颗干瘪的糖炒栗子对我人生的意义。
而决定写栗子,是忍痛排除了小女儿的口水巾、写词用卡式录音机、几十首歌词手稿、打工的钱买的第一张黑胶唱片、老情在我遭逢困境时送我的书之后,所作的决定。
我知道这看似荒谬,但是绝对真实。
我遭遇的情况是往往还未动笔,思绪已经开始神游。对往事的感怀挂念,淹没取代了交稿的紧迫感。
老实说,我因此对我的书房进行了一次考古发掘。
现在您就要开始读这本蕴含深情的小书。
您马上要发现书里被作者提起、牵肠挂肚视为珍宝的,没有一样是世俗见解所谓的价值高的东西。
但是我以为这些个文章所透露的讯息是极有意思有价值的。
因为不管您对书中作者的认识了解如何形成的,这些文章会是最诚实的增补。
它透露了作者的心性,人生的样貌,经历的曲折。
其中的蛛丝马迹必然会带领您与您先前了解的作者映对,暗合。
是的,我的珍物有增无减。
我决定留下我给娘捏脚时用来装乳液的塑料罐子,制琴时音梁凿下来的刨花。
我认真地想,等我更老了,我的珍物会是身上的老人斑。
那是时间专属给我的,平凡却无价的
岁月的勋章!!
宗盛 敬序
二零一六年十一月
▲李宗盛近照
让我们再次回到现场划重点
我为什么会被卷入这样一个事件里面,第一个我就觉得大家做的事情挺有意思的。“珍物”是一个凡夫俗子,是任何一个有简单经历生活的人都会有的东西,你不必具备什么样的资质。对于生命的历程当中所遗留下来的,或者所珍惜的东西发表自己的感触,这是一个卖烧饼油条都能发表的。所以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普罗大众都能感受的情感的一件事情。
关键的关键,活动现场李宗盛说的几大段话,都是和他93岁的妈妈有关的。他举着话筒特别认真地说话,就是个孩子的模样。
▲1965年,身为小学老师的母亲和李宗盛
“我三经半夜回家,我娘哆哆嗦嗦,那个时候大概是八十几岁,给我一捧栗子,哎呀我看了就没法吃那个栗子,我就把它装在一个信封里面,收起来,一晃眼十年过去了。还有我名落孙山的成绩单也留着。那个时代是苦的,我感激这段遭遇,也接受人生所有的经历。今天的你是你每一天所累积的,今天的样子是我人生经历的每一天变成我的样子,我依旧是我,在我人生里面发生的每一件事情所成就的我,所以我很少丢东西。”
他说他最喜欢林怀民在《珍物》里的文字,也是因为“
我很爱我妈,所以我看那篇特别感动
”。
▲林怀民母亲手抄的心经
“我娘老了,我留着我娘写给我的东西。我书桌上,贴着纸条,上面写着:阿宗,我去学校拿健保卡,很快就回来,15年、20年前写的,用铅笔写的,那个字是很端正的,很好的。我最新的收获是过年我娘给我的红包。7月19日,我过生日,我娘给我写的生日卡,字写得哆哆嗦嗦。”
▲1978年,20岁的李宗盛
“母亲的年老,对我来说也是珍物,我每天跟妈妈说 I LOVE YOU,然后她也会跟我说 I LOVE YOU TOO。我以前不知道我是个好的儿子。因为我现在的办公室跟我的家都在台北北投,我不太进城的,下午五点半骑着摩托车回家吃饭,我和娘手拉手看电视。晚上七点半到了,就会给她捏脚,促进末梢血液循环。等回到楼上静下来,我才发现,原来我是这样的人,如果没有娘在,我就不知道,我是这样的人。”
李宗盛说,到头来成为你们生命中珍物的,都不是那些奢侈品、名牌的东西,都是最简单最平凡的。我女儿小学一年级留下来的笔,二女儿过生日时候的蜡烛,这些珍物往往让你更能认识自己,看清自己的心性。
▲这些年,李宗盛越来越返璞归真
这么多年过去,李宗盛也成为人们心中的“珍物”,人气一直都在。昨晚,到了提问环节,读者将所有的问题抛给了李宗盛,干脆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金老师晾在了一边。
▲李宗盛(中)太耀眼,金宇澄(右二)还真是有些尴尬
问:两个人闹掰了,我把他的东西也收藏了。虽然有点不好的回忆,但是在记忆里面还是有点放不下的那种,算不算珍物?
答:你是问和哪一个吧?这个掰的情况不太一样,有的是主动,有的是被动(
全场大笑。
大哥你太坏啦!)。我觉得曾经极端珍惜的,15年、20年后,常常不值一提。就跟听爵士乐,你15岁的时候你认识一个喜欢音乐、热爱音乐的人,走进一个酒吧,一推开门这五个人都是大神,里面谈得特别好。30岁再推开门,弹贝斯的和鼓手是“gay couple”吗?45岁再推门进去,呵呵,原来里面有两个骗子。时间会告诉你一切。
问:您有没有一件东西,经常拿在身边的,而它的背后有特别的故事?
答:那就是我的笔了,我那个拿来写歌词的笔,是德国的牌子,当年只有敦南诚品卖,我在那边买的。很奇怪的,触碰那支笔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有无数个夜晚,无数个小时,都只有你跟它然后加一张纸在桌上。其实,现在不太用那支笔,直到我确定要写什么,差不多要收获、规整的时候,才拿出来。对了,那支笔是1995年买的,写了《夜太黑》,22年了。
▲李宗盛当年给林忆莲写《夜太黑》时用的笔
问:我今天过25岁生日,想让您对25岁的我说点什么?
答:我很难对你说什么,我回想我25岁干什么呢?我小时候学习特别差,没有上过正规音乐学校。我很怕参加一些聚会,经常谈什么作家,什么斯基,因为我很少读书,我假装“嗯嗯”。我的意思是说,我是一个自学的人,我不断在观察这个世界,然后尝试去构建出一个我理解的世界。我24岁时,第一次做了音乐制作人,发了第一张音乐专辑《小雨来的正是时候》,已经非常成功。你现在25岁,当然没有25岁的我混得好了。
我有三个女儿,她们已经到了就业的年龄,常常要我给些建议,因为现在是资讯泛滥的时代,每个人得到资讯的机会均等。但现在年轻人讲话逻辑常常是混乱的,理不出一个头绪,我听我女儿讲话,常常不知道讲什么,所以年轻人要加强和锻炼自己的逻辑思考能力,我见到杰出的人都是能够快速理出头绪的人。
问:下一个专辑什么时候出来?
答:嘿嘿嘿,其实就跟在《山丘》里说的一样,想说的话很多,都还在整理。我先和大家交代一句,我刚过59岁的生日,看人生和以前相比,有转变。我是想写“sex”,性爱,流行歌里没有这个,一讲这个就会很啥(
这个时候,大哥还蹦出了一句歌词:那一夜我们一起弄皱的床单,见着了哗哗的晨光
)。我也想写死亡,比如讲人生的不确定,写我洗澡光膀子,看见了自己的老人斑。
不论写什么,都会对自己很诚实,我对50岁以后的生命非常非常珍惜,以前都是在练功,50岁开始才是真正要写东西的时候。(
此时,大哥再次举例说明,“走在去花街的路上,误入送葬路上”,这是他50岁以后使用文字的样貌
)我写歌词几十个字、100个字就解决,所以对写好文章的人,有极大的敬意。哦,说岔了,我就是想写性爱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