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武汉大学学生会
武汉大学学生会官方平台。做同学们满意的学生会,向建设成为全国学生会标兵迈进更大一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武汉大学学生会

师道风范|生命科学学院王坤老师

武汉大学学生会  · 公众号  · 大学校园  · 2025-03-29 22:45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王坤,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植物科学系副主任,致力于植物基因组与转录调控等方面的研究。王坤教授本科毕业于华中师大生物科学专业,硕士、博士毕业于武汉大学分子遗传学专业,后在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比利时根特大学VIB研究所作为博士后进行科学研究,曾获国家高层次人才、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珞珈青年学者等奖项。

我们有幸邀请到王坤教授进行专访。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王坤教授教学经历中的点点滴滴吧。


Q&A

Q1:请问您选择投身于本专业的原因与初衷是什么呢?

A: 我是80年代出生的人,最初对专业选择并没有特别清晰的认知。高考填报志愿时,受到“生物学是21世纪的科学”这一观点的影响,我选择了生物科学专业。随着学习的深入,我逐渐接触并理解了生物学的知识,从最初的兴趣萌芽到愈发浓厚的热爱,最终对植物生物学产生了深深的兴趣。或许这与我在农村长大的经历有关,从小便与花草树木和农作物为伴, 这种自然的熏陶让我对植物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Q2:在同学们眼中,您的教学风格与课堂氛围具有浓厚特色,请问您在授课方面最值得分享的经验是什么呢?

A: 哈哈,可能最重要的是我 在教学中投入了真心和热情 我非常珍惜每周与大学生朋友们交流的机会,从教学内容的准备到课堂上的每一分钟,我都充满热诚。我希望课堂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维的碰撞和交流。因此,我 鼓励同学们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让课堂成为互动和探索的空间。课下,我也积极与同学们沟通,无论是学习上的困惑,还是一些天马行空的创意,我都会耐心倾听并给予反馈。这种互动让我感受到教学的乐趣,也希望能激发同学们对知识的热爱和求知的动力。

Q3:您在求学、科研的道路上有什么印象深刻的经历呢?

A: 在求学和科研的道路上,有两位恩师对我影响深远。研究生阶段,我有幸遇到了朱英国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老师的人生经历和他常挂在嘴边的那句“人活着是要有点精神的”深深触动了我。他以身作则,教会了我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持之以恒,不畏困难,百折不挠。这种精神不仅引导了我的求学之路,也成为我科研道路上的重要信念。工作后,在科研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团队的朱玉贤老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的严谨治学和创新思维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时刻提醒我要保持科学的质疑精神,认真推敲实验的每一个结果和结论。同时,他也强调科研不能停留在稀松平常的工作上,而是要勇于创新,敢啃“硬骨头”。如今,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这两位先生在学术精神和科研态度上的垂范作用,让我受益匪浅。他们的教诲不仅塑造了我的科研思维,也让我在追求科学真理的道路上更加坚定。

Q4:在这个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您在当代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方式、方法等方面有何建议或期望呢?

A: 回顾我的科研求学之路,两位恩师给予我的教诲可以总结为两点: 不怕吃苦,勇于创新创造 我认为这不仅是科研道路上的必备品质,也是当代大学生 需要重点培养的人生态度和科研素养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在人工智能浪潮的推动下,研究范式已发生深刻变革。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希望同学们能够培养 全球视野和创新思维,不断跳出固有框架,勇于探索未知 与此同时,要结合自身的兴趣、能力和特长,思考未来的职业方向,主动适应并拥抱变革。

科研之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耐心、毅力和持续的探索精神。我期待当代大学生能 以开放的心态迎接挑战,锤炼扎实的科研能力 在科技创新的浪潮中勇立潮头。



以教促学,教学相长。王坤老师的成长经历与教学感想想必给同学们带来了丰富的思考空间,老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道风范也给同学们带来了不少感触。王坤老师的高尚品格与丰富学养,给同学们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来源: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小帮形象设计:珞珈创意设计工作室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图片
武汉大学学生会
最丰富最好玩的校园资讯

图片

图片

图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