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3:您在求学、科研的道路上有什么印象深刻的经历呢?
A:
在求学和科研的道路上,有两位恩师对我影响深远。研究生阶段,我有幸遇到了朱英国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老师的人生经历和他常挂在嘴边的那句“人活着是要有点精神的”深深触动了我。他以身作则,教会了我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持之以恒,不畏困难,百折不挠。这种精神不仅引导了我的求学之路,也成为我科研道路上的重要信念。工作后,在科研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团队的朱玉贤老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的严谨治学和创新思维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时刻提醒我要保持科学的质疑精神,认真推敲实验的每一个结果和结论。同时,他也强调科研不能停留在稀松平常的工作上,而是要勇于创新,敢啃“硬骨头”。如今,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这两位先生在学术精神和科研态度上的垂范作用,让我受益匪浅。他们的教诲不仅塑造了我的科研思维,也让我在追求科学真理的道路上更加坚定。
Q4:在这个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您在当代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方式、方法等方面有何建议或期望呢?
A:
回顾我的科研求学之路,两位恩师给予我的教诲可以总结为两点:
不怕吃苦,勇于创新创造
。
我认为这不仅是科研道路上的必备品质,也是当代大学生
需要重点培养的人生态度和科研素养
。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在人工智能浪潮的推动下,研究范式已发生深刻变革。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希望同学们能够培养
全球视野和创新思维,不断跳出固有框架,勇于探索未知
。
与此同时,要结合自身的兴趣、能力和特长,思考未来的职业方向,主动适应并拥抱变革。
科研之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耐心、毅力和持续的探索精神。我期待当代大学生能
以开放的心态迎接挑战,锤炼扎实的科研能力
,
在科技创新的浪潮中勇立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