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华杉2009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出彩写作  ·  写材料列小标题搭框架常用共性词语2000个 ·  5 小时前  
出彩写作  ·  向《人民日报》学提纲框架拟写(2025年第7周) ·  5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华杉2009

华杉版资治通鉴【47】团结是一个人的事,不是大家的事。

华杉2009  · 简书  ·  · 2018-03-18 06:50

正文

2、

王贲攻代,俘虏代王赵嘉。

3、

王翦全部平定楚国长江以南地区,并降服百越,设置会稽郡。

4、

五月,令天下人民大张酒宴五日,以为庆祝。

5、

当初,齐国君王后,就是太后,之前太史敫的女儿,很有贤德,事奉秦国很谨慎,和诸侯交往,也守信义。齐国在东边临海,不与秦国接壤。秦国日夜进攻韩、赵、魏、燕、楚,五国各自相救,而齐王建继位以来,独享四十余年和平。太后临死的时候,对齐王建说:“群臣之中,某人可用。”齐王说:“等等,我拿毛笔和竹简来,把他的名字写下来。”太后说:“好!”等齐王建拿来毛笔和竹简,太后说:“哎呀!老妇已经忘了他的名字了。”太后死了,后胜担任宰相,接受秦国间谍的贿赂。齐国派往秦国的使臣和宾客,秦国也大撒钱财收买他们,所以这些宾客,都成了秦国的反间,劝齐王事奉秦国,不修战备,也不援助五国抗秦,所以秦国得以顺顺当当的灭了五国。

齐王建将要出发去咸阳朝见秦王,出发经过雍门,雍门司马上前说:“齐国立您为王,是为了国家社稷呢?还是为了您个人呢?”齐王说:“当然是为了社稷。”司马说:“既然是为了社稷,为什么您离开社稷,要前往秦国呢?”齐王建想想也是,命令车马折返回宫了。

即墨大夫听说后,求见齐王说:“齐国地方数千里,带甲之士数百万。而韩赵魏的大夫们,都不愿意接受秦国统治,逃亡在阿、鄄(juan)等地的有数百人,大王如果能团结他们,交给他们百万人的军队,使他们收复三晋故地,则可从临晋关攻入秦国。同样,楚国鄢郢的大夫们不愿意接受秦国统治,逃亡在我城南之下者,也有数百人,您收服他们,交给他们一百万军队,让他们收复楚国故地,则可从武关攻入秦国。如此,则齐威可立,而秦国可灭。这天大事业,岂止是保全齐国而已!”齐王建不听。

柏杨说:

幸亏齐王建不采纳这位即墨大夫的意见,否则徒使人民受到更大苦难。这跟赵括纸上谈兵一样。秦国倾全国之力,用之于战场的,也不过六十万兵。即墨大夫开口就这给一百万,那给一百万,也不知道哪儿来这两百万军队?武装部队不自己带领,交给那些流亡之徒,如何对付严格训练的秦军,还想一口气打到咸阳?齐国唯一的生路是之前就支援它的邻邦抵抗秦国。如今五国已灭,就算玉皇大帝下凡,也无法挽救了。


二十六年(前221年)

1、

王贲从燕国向南攻齐,突袭临淄,齐国人毫无防备,没有一个人敢于抵抗。秦国派人引诱齐王建,承诺封给他五百里地,齐王建就投降了。秦国把他迁居到共城,软禁在松柏树林间,活活饿死。齐国人怨恨齐王建不早与诸侯合纵抗秦,听信任用奸臣和外籍宾客,以至亡国,编歌曲讽刺他说:“是松树吗?是柏树吗?把田建迁居到共城的,是那些宾客吧?”埋怨田建听信那些心怀叵测的宾客。

司马光说:

合纵连横之说,虽然反覆百端,千头万绪,但大致来说,合纵符合六国的利益。从前先王建立万国,亲附诸侯,就是要他们交通来往,相亲相爱,飨宴相乐,结盟互保。如此,则秦国再怎么强暴,他们又怎会之于灭亡呢?韩赵魏三国,是齐楚的屏障,而齐楚两国呢,又是韩赵魏的根底,形势相资,表里相依。但是,他们相互之间居然还相互攻打,韩赵魏攻齐楚,就是自绝其根底,齐楚攻韩赵魏,就是自毁其屏障。哪有拆毁自己的屏障,以向盗贼献媚,还说:“盗贼将因此爱我,而不会攻击我。”这岂不是荒谬吗?

华杉说:

团结是一个人的事,不是大家的事。你拿个大喇叭喊:“大家一定要团结!”有用嘛?没用!你只有自己站出来,自己付出,吃得亏,打得堆,把大家团结在你周围。

六个国家,是无法相互团结的,只能团结在一个国家周围。团结,就必须有一个带头的,他有一以贯之的长期战略,愿意承担责任,愿意付出,愿意牺牲自己,愿意主持公平正义,方针政策始终不变,则大家都团结在他周围。如果六国中有一个这样的国家,那就不是秦国征伐天下,而是两雄逐鹿了,或者更长期的保持战略均势。齐国君王后之贤,不过是小心谨慎,苟延残喘,再凭借地理形势,最后一个灭亡而已。她没有承担历史责任,合纵抗秦。合纵不能靠一个挂六国相印的宾客苏秦,要靠一国君王为核心。秦国的战略,从秦孝公开始,到秦始皇是七任君主,一直一以贯之。其他六国,则没有一国有一以贯之的长期战略。

2、

秦王刚刚兼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盖五帝,于是更改称号为“皇帝”,命令叫“制”、“诏”,制书是制度,诏书是诏告。自称为“朕”,追尊昭襄王为太上皇,颁布制书说:“死后根据人的行为定谥号,是儿子议论父亲,臣下议论君上,没有意义,从今往后,取缔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一次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