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正好临近毕业季,我总能收到一些年轻人奇奇怪怪的关于找工作的问题。比如下面这样的:
小明老师,你需要招金融方面的助理吗?
我回:你懂宏观吗?了解股市吗?
对不起小明老师,我不太懂呢。可是我长得还挺漂亮的,你要不要看一下我照片,别人都叫我婴儿肥版的关之琳呢。⁄(⁄ ⁄•⁄ω⁄•⁄ ⁄)⁄
我:🙄🙄🙄
我是那么肤浅的人?我招员工会看颜值?我会轻易被美色诱惑?
哈哈哈,答案你们都懂的,就不多讨论这几个问题了,接下来让我们进入正题。
1
我此前讲过为什么金融行业比别的行业,总体来说,更赚钱。总结了三个核心原因:
1
)资源节点的行业地位。
2
)自带高杠杆。
3
)轻资产以及低边际成本。
很多老铁都蠢蠢欲动,跃跃欲试,说这么好喝的汤,这么肥美的肉,不能让小明你一个人吃了啊!我也想分一杯羹,我也想进金融行业,我也要年薪百万!
梦想的美好和不美好之处都在于,它总能让你十分心安理得地不面对现实。
要进金融行业的第一个现实是:
你适合搞金融吗?
可别小瞧这句话,它其实包括了十分复杂的至少以下四个层面的问题:
1)你,这是句子主语,动作的发出者。
2)适合,是句子的状语,修饰主语发出的动作。
3)搞,是句子的谓语,是主语发出的动作。
4)金融,是句子的宾语,是主语发出动作之对象。
只有把以上四个问题,全都搞清楚了,对于适不适合搞金融这个问题,你才能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
简单来说,就是认识你自己,认识金融,然后比对一下,看看合不合适,最后才是搞还是不搞,四个问题哈。
2
哪些人在搞金融
每天起床和睡觉时,问问自己:
你是谁?
你从哪里来?
你要去哪里?
不要觉得这几句话虚头巴脑的没什么卵用,事实上,它从根本上决定了你对自己的认知深度。只有一个对自己有清楚认知的人,才有可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也才能知道自己到底适不适合搞金融。
那么问题又来了,很多老铁肯定会说,我每天想十万八千次这三个问题,我也想不出个所以然啊!这的确是一个广泛存在的现实而深刻的问题,于是我给大家分享第二个方法:
如果思考一个对象本身你思考不明白,那你不妨把它放到一个参考系当中。换句话说,通过思考参考系的特征,来理解你的思考对象。
这个方法其实有个重要的推论:
任何一个选择,都是基于其他类比选项而做出的。
这句话听起来像是毫无意义的显然式的描述,但其实有十分重要的含义:
人们选择一个东西,往往并不是基于这个东西本身,而是基于对其他可比对象的考察。
Life is all about benchmark. Life is all about tradeoff---Xiaoming Q.
比如,你选择对象,事实上并不是因为你多爱才选择这个人,而是因为在当下的时空范围,你否定掉了所有备胎,觉得这个人还不错,于是就选了TA。如果在你做选择之前,出现一个各方面条件显著优于你对象的人,你就会选择新出现的那一个。所以你看,选择对象的过程,就是不断否定排除备胎的过程。
这个推论,在以后我的其他文章里会详细用到,点到即止。
回到认识你自己这个主题上,自己想自己想不明白,那你就去找个参考系。把自己置于这个参考系当中,看看自己所处的位置。
如果你要搞金融,那么最好的参考系,当然就是那些现在正在搞金融的人。
我给大家总结了一下搞金融的人大致分为这几类:
1)按照业务性质讲,分为搞前台的人,搞中台的人,和搞后台的人。
2)按照收入水平来讲,以工作五年为限,年入百万的精英,年入五十万的民工和年入二十万的金融民工。
3)按照管不管钱这个标准来讲,分为买方金融狗和卖方金融狗。
4)按照具体子行业来讲,分为银行、证券、基金、VC/PE、保险、信托资管等。
前台业务指的是那些直接给公司带来收入的业务,中后台则可以统称支持性辅助性部门。比如在证券公司里,前台就是投行、经纪、研究、自营等,中后台就是合规人力行政等。
毫无疑问,你们看到的年入百万的金融狗,几乎都是做前台业务的。
而买方和卖方的一个重要区别是,买方自己掌握资金,他们的收入来源主要是管的钱的佣金以及把这些钱拿来投资增值的分红(比如基金公司,vc/pe等),所以搞买方的前台只有一个大部门:
投研,它是最直接的拿实力说话的部门,赚到钱是你牛逼的唯一标准。
投资和研究永远是连在一起的,想要搞好投资,必须要先学会搞好研究。如果你不能宅在家里安安静静地看上一天书,那你绝壁不适合搞投资。基本素养都不具备,还想年薪百万?
所以买方的前台的金融狗,他们的共同特征都是:
耐得住寂寞,
经得起摧残(寂寞如刀,割得肉疼),
具有广泛的学识,对研究的行业又具有深入的理解,
并且具备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我一直认为,要做好一个买方的前台狗,和做好一个PhD,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一个对象是市场是实际行业,一个对象是学术理论。但对于静下来做研究,认真分析研究对象,深刻剖析自我,探究事物本质和规律这一点上来看,是一样一样的。
相比而言,卖方就是为买方做服务的机构,比如证券公司。他们自己没钱,要靠服务买方爸爸获取佣金,所以对卖方来说,他们区别于买方一个重要的不同就是:
要有强烈的服务意识,服务又衍生出资源的整合力和市场影响力。
再简单来说,卖方嘛,就是要出来卖的
你服务得好,买方爸爸就都找你,你拿的佣金就多。为了服务好,你就得有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到买方。
这一点在投行这个细分领域特别明显,这就是为啥很多人说,进投行需要有背景关系,是部长的儿子,就是因为投行对资源整合能力要求比较高。简单地说,你能给我带来客户,我当然就愿意请你。
此外,因为卖方都要相互竞争去争取客户爸爸和买方爸爸,所以卖方的市场影响力,就变得特别重要。于是你就看到了每年新财富各种花式拉票,什么美人计之类的,对很多买方朋友都已经边际效用为零了。
在卖方前台部门混得好的人,就必须思考这两个问题:
1)是否有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例如投行里能不能带来deal,商行的负债端,能不能拉来存款等。
2)会不会来事儿,能不能在市场上把自己的影响力搞得大大的。当然,这个影响力也是建立在自己业务硬实力的基础上,比如新财富排名上榜。
无论是那个金融子行业,银行证券基金保险VCPE,只要是它们的前台部门,就是那些你们整天盯着年入百万的职位,都需要从业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牛逼的学习能力,和强大的抗压能力……
一个典型的年入百万的金融前台狗的简历:
1)国内985学校毕业的教育背景,
国外知名大学的留学背景
2)金融/经济大类的专业背景,或者其他专业但有能力证明自己有金融素养,比如CPA,CFA
3)牛逼的专业实力,对相关知识和逻辑框架的理解深入骨髓,融入血液
4)对工作岗位发自内心的热爱,即使这个热爱没有特别多,但一定是有的
5)令人发指的努力,也就是没日没夜的加班和奉献精神
6)对金钱狂热的追求,有一颗不甘平凡的壮志雄心
7)强大而理智的内心,特别是对于买方前台狗,否则,分分钟让你亏钱
8)一点点的运气,因为坑总是很少,能招到你,提拔你,也要看天吃饭
老铁们参考一下,你有没有这些东西。如果你没有,那很显然,至少金融前台,就是那些年入百万的金融岗位,和你无缘。你一定要进金融,只能迂回曲线救国。
至于进到中台和后台部门,我个人意见,和你在其他行业的类似岗位,本质并没有特别大的差异。
3
金融行业本身
第二部分其实我已经总括地讲了金融行业的构成,这个部分我再单独讲讲行业。
为什么中国的金融行业,在过去几年如此娇媚妖娆,引人入胜?
用比较规范专业的术语来说,就是过去几年中国金融的无序繁荣,自由创新,监管套利共同导致的。
用通俗大白话来说,就是过去我们印了太多的钱,金融机构拿着这些钱瞎几把乱搞,上面的爹妈又疏于管理,于是金融机构就玩儿命变着花样把钱往自己兜里装。
过去几年,在业内的人常常能听到,一个搞债的,或者再早几年,搞信托的,哪怕刚毕业两三年,分个小几百万的年奖金,远没有互联网公司发几十个月年终奖那么稀奇。
宏观上拼命宽松(意味着钱的来源不断)
↓
资金流动上在金融体系内部直接给你截胡,让钱在金融体系内部循环
↓
开动脑筋,搞表外,搞非标,搞资管,搞层层嵌套,一二级一起搞,各种瞎几把错配,风险错配,久期错配,信用错配......这些东西有个好听的名字:金融创新。
↓
创新完了之后,就是金融体系资产负债表的疯狂扩张
↓
疯狂扩表之后,当然就要论功行赏了
↓
于是搞金融的就成了高收入的代名词
这样疯狂无序的繁荣,直接催生了就业市场的泡沫。金融系一直在各大高校都是炙手可热的专业,什么专业的同学最后都想搞金融:
学数学的要去学个编程,搞量化金融;
学工程机械的,要去学个CPA,搞行业研究;
学其他工科的,参考学工程机械的;
学农学医的,参考学工程机械的;
尼玛学文科的,也要跑去搞金融,不行去当基金销售也可以啊,反正是金融就行!